文徵明 《吳中十二景卷》 設色紙本 手卷 10×635cm
估價:RMB 10,000,000-12,000,000
說明:査士標題引首、陳半丁藏
自明初都金陵以來,毗鄰金陵的吳中開始進入它長達數(shù)百年的人文鼎盛、俊采星馳的歷史時期。史載有明一代,出自吳中的首輔前后達七位之多,狀元、進士之類更差可獨占半壁江山。這種社會風潮所及,吳中的各類藝術獲得空前發(fā)展,并達至巔峰,如昆曲、丹青之類;尤其丹青之盛無以復加,被冠以“明四家”之譽、為朱明藝術代言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均出自吳中。
不過,四人并稱并作為朱明藝術之代言,除了首要的原因是他們的藝術均可稱開宗立派、承前啟后外,他們(主要是前三人)與體制或即或離、不即不離的人生遭際和方向選擇是最重要的原因,而這也成為當時以及后世在得意失意、在朝在野之間憂患思慮的士人們對他們不遺余力標舉的原因,故此王時敏、王鑒首唱“明四家”之說,即翕然天下應。
文徵明的遭際和選擇即為代表。這位早年參加過多次科舉的天才,卻連告不售,直到54歲(1523年)才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以貢生進京,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直到57歲(1526年)被放歸蘇州。在京四年間,文徵明宦愁極盛,一方面因為他此時書畫已負盛名,求其作品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早年心志只能付諸幻影;另一方面,文氏目睹官場腐敗,嘉靖數(shù)十年醉心煉丹而罷理朝政,北部韃靼數(shù)度犯邊、南邊倭寇、葡萄牙亦多有燒掠,而明軍將士離心、軟弱可欺,幾毫無戰(zhàn)斗力,這對一度以儒家治國安邦平天下為人生準則的文徵明而言,顯然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宦愁盛極,何以排解?以丹青翰墨享名的文徵明似乎只能回歸。不過,他此期間性靈之作(即除了純粹應酬饋贈之作外),也并非一上來就煙火氣繚繞、憤激滿紙背的,而尚有剛到京師的新鮮感和壯志或將能酬的意氣風發(fā),此《吳中十二山水卷》即是——甚至可以說,它所抒寫的文氏鄉(xiāng)愁似乎比宦愁還要多;當然,鄉(xiāng)愁愈烈,反襯的其實也是宦愁愈濃。
自文氏自跋可知,此《吳中十二山水卷》當是文徵明宦中有桑梓之游,歸京師后情不能已,故以細筆勾勒、平淡敘事,一一刻畫其心目中最能代表吳中、最能紓解鄉(xiāng)愁的山水景致,用以自珍、自娛、自解——其10×635cm的形制本意即在此,這也是文徵明傳世作品中惟一之作;卷上陽山、虎丘、支硎、天平、天池、靈巖、橫山、治平、虎山橋、玄墓、垚峰、洞庭十二景互為穿插、掩映,娓娓而出,各各躍然紙上。這些勝處,本來即是文徵明遠赴京都之前飽游飫看慣了的,故此刻雖遠在千里之外,亦能一一刻畫逼肖,尤見文氏功力。
此卷歷數(shù)十百年后,清初新安畫派中堅人物查士標為題引首“名區(qū)攬勝”,使成完璧。又數(shù)百年后,為近代藝術大家、收藏大家陳半丁寓目,陳氏對此愛不釋手,先后鈐有數(shù)枚藏印。隨后,此卷因故流出國門,被攜往美國,為某著名資深收藏家精心寶藏,直至此次被征集回國,閃耀春拍。
【編輯:易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