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2日,和《畫廊》雜志編輯黃文亞約好了在酒廠藝術區(qū)“西東畫廊”見面,因為我當時正為去瑞典的個展做準備,順便在那里接受了黃文亞關于實驗藝術教育問題的采訪。在此我做了一些刪節(jié)。5月20日,黃先生給我發(fā)來他整理出的文字稿,題目是《宮林:實驗藝術沒有標準答案》,仿佛在回答我前幾日寫給我的學生們的一份信《研究,還是答案?是實驗藝術教育的一個根本問題》。確實,實驗藝術有標準,但是不應該有標準答案。
記者:新媒體藝術主要包括哪些藝術形式或科目?
宮林:……“新媒體”這個名稱是以數字媒介為主要創(chuàng)作方式,比如:數碼攝影、數碼影像、數碼設計和數字電影制作等等,都屬于新媒體這個范疇。所以,不僅僅是在電影、造型藝術或者是在設計方面都有“新媒體”這樣的名稱,實際上,在音樂、戲劇和舞蹈等其它藝術領域也有“新媒體”媒介和制作方式。它是一種新媒介,而不是一種新觀念或一種新思想,藝術家可以運用這種媒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稱為“新媒體藝術”。但是,藝術家也可以從媒介創(chuàng)作中產生思想。
記者:因為北京電影學院的新媒體藝術專業(yè)成立的比較早,在中國美院也有一個新媒體系……新媒體專業(yè)主要有哪些課程設置?您覺得實驗藝術教學跟其他院校比有何特色?
宮林:……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新媒體藝術專業(yè)的教學特色,一方面,有關于“電影數字技術基礎”這樣的課程;另一方面,在專業(yè)課程設置上還是以實驗藝術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比如有:“新媒體實驗影像”、“實驗電影”、“裝置與公共藝術”,還有“材料與實驗”等課程。在傳統(tǒng)藝術和新媒體藝術課程中間,我們有一個很重要的課程,叫“造型語言轉換”。實際上,這個課程的目的是訓練學生思維意識的轉換,如何從傳統(tǒng)的觀察方法、認識方法和表現方法上向適合于新媒體和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語言方式轉變。從思維轉換到方法轉換。
電影學院新媒體藝術的特色和優(yōu)勢是在影像這方面。一方面,電影學院有電影藝術這樣的傳統(tǒng)資源,在影像“視聽語言”方式上顯得非常專業(yè),我們要利用這個傳統(tǒng)的影像優(yōu)勢;另外一個,就是我們有現成的影像設備,有攝影系、導演系、錄音系、動畫和電影美術設計等專業(yè),學院有攝影棚、錄音棚、剪輯設備等這些東西。同時,這些設備各個專業(yè)可以資源共享。美術系內的新媒體藝術專業(yè)也可以和電影美術設計、電影特技、影視廣告等專業(yè)(方向)資源共享。這是電影學院新媒體藝術專業(yè)發(fā)展比較快的基礎優(yōu)勢,它有很好的環(huán)境基礎和硬件基礎。另外,我們在專業(yè)課程和發(fā)展目標上,還是偏向往實驗影像(實驗電影)這樣的方向發(fā)展的。
記者:你覺得實驗影像這方面,除了媒介,手法、技術方面,它的實驗性主要體現在哪一塊兒,包括教學思想的實驗或者是藝術觀念的實驗?
宮林:這個問題很好。“實驗藝術”這個名稱是一個中國特色,是中國人的提法,說明“實驗藝術”在中國現在還不是主流藝術。我在考察歐洲藝術教育時,它沒有實驗藝術(experimental art)的說法,就是純藝術(Fine art),或叫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因為,純藝術或當代藝術就是主流藝術。西方的純藝術教育,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F在我們把實驗藝術納入到中國的藝術教學里邊,目的也是希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實驗藝術既然納入進大學教學體系里邊,就應該有教學模式,有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法。如何在中國的學院里邊進行實驗藝術教學,這無論是任何一個學校和教師都應該去認真思考、探討的問題,也是應該去解決的問題。在我看來,實驗藝術在中國的當代藝術教學里邊,主要應該是從過去傳統(tǒng)的技法練習,轉變到培養(yǎng)學生學會研究的方法。我們的學生從應試教育中過來的,你怎么考試我就怎么學,你考什么我就學什么。在學校里,只要學會老師要求的這個答案就可以了,但是實驗藝術不是這樣的,實驗藝術沒有答案,不知道結果。那我們怎么解決沒有答案和結果的實驗藝術教學呢?我覺得比較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培養(yǎng)學生學會如何進行考察和研究。這個研究方法比答案和結果更重要。比如,剛才我說的,我們課程里邊有裝置藝術、實驗影像、公共藝術或者造型語言轉換等,雖然這些課程的名稱不一樣,但是我覺得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無論什么課程,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讓學生從考察和研究入手。研究什么呢?我覺得有幾個方面應該去研究——這個研究是學生和老師的共同研究:
第一,對社會現實生活的研究。學生根據某個課題走出課堂,走出教室,到現實生活中作考察,認真做好文字、圖片、影像甚至實物的記錄和采集。
第二,是研究藝術史,對古今中外藝術史中與此課題有關的藝術作品進行考察。我為什么提出來要考察古今中外的藝術史?比如,我們的“造型語言轉換”課是一個關于“時間”的課題,我希望學生必須要考察藝術史中大師的作品,比如,繪畫、雕塑和設計中關于“時間”的作品,學生不能只考察當代藝術作品,不去考察當代之前的作品,否則,我們就不知道其他門類的藝術家關于“時間”的研究達到了什么程度?他們已經獲得了什么成果?我們如何借鑒?如何去學習?如何避免重復以往藝術家的研究成果?所以不僅僅只是在專業(yè)里邊去考察,也要考察古今中外的藝術史與此課題有關的內容。要到美術館,到博物館,到圖書館去考察,只有考察和研究才能進行實驗,而不僅僅是在教室里冥思苦想。
第三,才是對當代藝術的考察。考察與本課題相關的各種類型的當代藝術作品,如:數字藝術、裝置藝術、影像藝術、動畫藝術和互動藝術等,了解當代藝術在這一課題領域中,在材料屬性、媒介特征和語言表達的方式方法。
第四,根據這幾個方面的考察,逐步確定你的構思方案,畫草圖,這個時候你才會逐漸明確,在“時間”這一課題上,我的作品可以用影像做,還是用動畫做,還是用裝置做,或者用其他什么材料做,甚至也可以用繪畫的方式做,如果是這樣的方式,那就帶有實驗性,而不是老師一開始確定答案。
第五,在考察過程中,前三個方面主要是以學生的考察研究為主。老師也要把你對這個“時間”的概念和要求進行專題性的理論講解,分析和討論與“時間”相關的當代藝術作品,比如:安迪·沃霍爾、比爾·維奧拉等藝術家是怎么表現時間的?我們不要害怕學生的思想受到那個藝術大師的影響。老師和學生要一起討論和比較不同藝術類型的語言特征和媒介特性,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這個過程是實驗的過程,我們一開始不知道結果,不知道答案,這才叫實驗藝術。通過這幾個考察過程之后,我和學生都不曾想到,一個“時間”的課題,有的學生做了裝置作品,有的做了一個影像作品,實驗藝術的實驗性應該是這樣來體現的。實驗藝術教學最重要的是方法和研究過程,而不是答案。
記者:您參加了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的實驗藝術委員會,對于這個情況,您怎么看待中國美協(xié)這樣官方的機構接納和認可了實驗藝術呢?
宮林:我覺得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以前實驗藝術在中國美協(xié)國家體制內是不被接納的,甚至是排斥的,在美協(xié)官方雜志《美術》里邊就曾批判過當代藝術、實驗藝術這類藝術形式?,F在,在中國美協(xié),國家體制內接納、吸收了實驗藝術作為其專業(yè)藝術委員會之一,說明我們國家體制內也在發(fā)展和變化,在藝術觀念、藝術思想、包括對藝術類型的認識,對當代藝術和實驗藝術的認識都有所開放,說明我們國家在進步,我們的文化藝術事業(yè)在進一步發(fā)展。反過來說,在西方國家,實驗藝術或者當代藝術已經是西方的主流藝術了,你看他們的博物館也好,美術館也好,畫廊也好,以及藝術博覽會,基本上全都是這樣的影像、裝置和各種門類的實驗藝術。我們如果還像以前一樣把這些東西排斥在國家體制之外,實驗藝術或當代藝術在中國還停留在邊緣或者地下狀態(tài),這是國家的悲哀,而不是實驗藝術的悲哀,因為,中國的實驗藝術在國際上的影響已經非常大了,所有著名的國際藝術大展都有中國當代藝術家參加,并引起廣泛關注。但是,并不一定說國家體制內接納了實驗藝術或當代藝術,實驗藝術就死亡了,我不這樣認為。在我看來,一方面實驗藝術在國家體制內的發(fā)展得到認可之后,一定會有更好的發(fā)展,它可以從社會批判的實驗也向藝術語言的實驗方向發(fā)展;它不僅在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中可以進行高端的實驗和研究,同時還會對整個國家的民眾起到普及作用,讓中國老百姓和其他領域的藝術家對實驗藝術有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甚至也會有興趣去做實驗藝術。以前他們排斥實驗藝術,是因為對實驗藝術不了解。我想,美協(xié)“實驗藝術委員會”的成立,以及今后所作的各種工作,將會促進過去在邊緣狀態(tài)下的實驗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和熱情,我們可以齊頭并進共同發(fā)展實驗藝術。
【編輯:成小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