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西泠春拍不久前剛落槌,春拍掃尾工作還在緊張的繼續(xù)中,我們擇機電話采訪了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陸鏡清。同時,我們懷揣的一些問題代表了很多收藏者和投資者的疑問。陸總直抒胸臆,相信他的回答能夠廓清大家的一些疑云。
記者:從今年春拍的結果,您有什么希望和我們收藏者以及廣大讀者來分享一下的?
陸鏡清:首先這次西泠拍賣拍得15.2億,這個成績我感到非常滿意!今年春拍我體會到很多,作為一家拍賣公司,我認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探索和價值觀,并不斷地豐富人們對于藝術品的認識,通過我們對藝術、對文化更深入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從而達到不斷地提高審美,提升品位的宗旨。
從今年春拍來看,很明顯中國本土的藝術品已經(jīng)得到國內(nèi)社會大眾以及國際人士的肯定。尤其是在國際化的舞臺上得到了對話和交流,這種對話和交流令中國藝術被全世界更多地關注,通過藝術品這個媒介來關注我們這個民族最優(yōu)秀的文化進而關注中華民族,我認為是今年的一個進步。
記者:您有沒有覺得在中國藝術品被關注的同時,國人也開始關注西方藝術了,比方畢加索以及印象派的東西,這會成為未來的一個發(fā)展趨勢嗎?
陸鏡清:我認為會。中國已經(jīng)在和國際接軌了。中國藝術品進入國際舞臺,和中國及中國人開始關注國際性的藝術品,這既是一個互動,也是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日益國際化的一個表現(xiàn)。一方面把我們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推出去,同時又把國際上優(yōu)秀的藝術拿到中國來。這其實是互利的過程:通過對話、交流等形式達到中西文化的交流。
記者:自去年起中國藝術品持續(xù)高速上漲,今年春拍更是漲勢迅猛?您覺得這樣的持續(xù)性強嗎?中國藝術品市場發(fā)展到眼下這個階段,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如何,您有什么預期嗎?
陸鏡清:伴隨著世界經(jīng)濟的一體化,中國也經(jīng)歷了金融危機以及眼下的通脹壓力,我們的經(jīng)濟發(fā)展還是平穩(wěn)的,藝術市場也伴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平穩(wěn)的發(fā)展。目前的藝術品市場還在一個理性區(qū)間,并不像很多人所說或所想象的那么‘瘋狂’。
我想說一個市場只要存在就必定有其合理性。在很多人的觀念里“漲”才是合理的,但其實調(diào)整也是合理的,調(diào)整是為了以后發(fā)展得更好。很多人都把“漲”看成是是市場“好”的一個標準。我認為市場是一個結合體,不漲不行,不跌也不成,“漲”和“跌”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市場總會有市場的規(guī)律。
同時我想強調(diào)的是。這個市場有別于其它市場,藝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享受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這也就使得藝術品市場固然受經(jīng)濟大勢所影響但是又相對獨立。只要有人類存在,對精神的需求就永遠是存在的。這種特性決定這個市場是永恒的。
記者:接著您的這個話題,藝術品市場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需要。但是現(xiàn)在有大量的涌入者,他們很多的購買已經(jīng)不再是一種精神層面的需要,更多的可能是一種投資,甚至是投機的行為?
陸鏡清:我一直很反對把投資、投機跟收藏嚴格分開來,他們是一個緊密的結合體。資深的、專業(yè)的收藏家也可能將藏品放入市場不斷地流通,從而來收藏自己更為喜愛的藝術品。很多人在開始進入市場的時候都是投資、投機行為,但是這個過程中他逐漸對書畫、雜件產(chǎn)生了情感,隨著對藝術品的不斷認識,他們會把一部分自己喜歡的藝術品留下來把玩欣賞,這就表明他們成熟了,已經(jīng)進入到收藏的階段。
記者:您比較贊成一種什么樣的收藏理念,您會給想要還沒有進入收藏圈的朋友提一點什么樣的建議呢?
陸鏡清:我的建議是,首先,在喜歡的基礎上進入這個領域。喜歡不一定要多深入,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喜歡它的顏色、造型,喜歡它包含的讓你感興趣的一些元素。第二,懂一點,當你懂一點以后無論對投資或者投機,還是對收藏都有利。所以建議大家多學一些相關藝術知識,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提高的過程。這種提高對一個人自身乃至整個民族都有積極作用。不管以什么心態(tài)進入這個市場,都要學習,做到收藏投資兩相宜。
而從西泠的角度來說,我們一直提倡文人情懷、文人雅玩,其實是倡導一種生活方式。我希望通過我們的拍賣,使人們對于諸如“文人雅趣”、“文人居住”、“自然”,“琴棋書畫”、“雅集”等方面能有所了解和接受,能夠融入到生活中去。隨著大家的生活質(zhì)量提升到一個新的階段,我們適時推出圍繞這一理念的新專場,也是希望與大家分享這種生活方式。這是我們一直堅持的。所以說,我們推出的拍品,并不是以價格高低來判斷其價值,而主要看它們是否有文化底蘊、是否為人們喜愛,可以常常拿來欣賞把玩。而我們的總成交率很高,因為我們每一次都有一個關注點。
記者:國外某些市場評論中提及中國的拍賣或者說是中國的藏家有“跟風性”,他們并沒有自己太強的主觀意見,而是跟著潮流買下了一件東西,對這件藏品的認識并不深刻,只是買個名頭,您對此有什么評論?
陸鏡清:這或許有一定客觀性,但是我們不能光從表象看問題。我們國家的拍賣歷程很短,對藝術的理解都在發(fā)展過程當中,換句話說中國的藝術市場在“娃娃階段”,很多藏家也是在起步階段。相對的,西方有幾百年的歷史,在發(fā)展初期也學習、也“跟”,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就好比還在成長階段的小孩子會“跟”長輩,是一樣的道理。因此這樣評價中國的市場或者藏家是不公平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經(jīng)歷了十八年已經(jīng)接近國外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的藝術品市場的規(guī)模,從這個方面看就很了不起。我認為,不能以一個成熟藝術品市場的角度來看待一個還處在發(fā)展期的市場。
記者:今年春拍上,中國的書畫尤其是近現(xiàn)代書畫依舊呈強勢,您覺得在今后的發(fā)展上,別的藝術品門類會有一定的上升的空間嗎?
陸鏡清:說到書畫的藝術,我們從小就離不開筆,從小就離不開畫畫,畫畫直接體現(xiàn)我們的視覺語言。書畫能夠被廣泛接受,也因為中華書畫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自古就受到推崇,這是一個延續(xù)的歷程。談到其它的一些門類,比如說雜件,它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經(jīng)常碰到的,黃花梨、犀牛角……有些很難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有些即使看到了也不了解它的內(nèi)涵在哪里,都有可能,但它們也有自身的市場。我認為書畫熱是有基礎和土壤的,而所有藝術門類的現(xiàn)有格局都存在合理性,并不是說書畫這么熱,其他門類一定要這么熱。
【編輯:易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