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作機制:市場次序混亂干擾不斷
魯虹(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批評家):在國內各種藝術保障機制尚未真正建立、健全的情況下,我在很大程度上贊同“藝術市場是藝術展覽的天敵”這一說法,是因為其有一定的針對性,并非全面否定藝術市場的作用。
市場畢竟是一把雙刃劍。目前國內藝術運作機制還不是十分健全,難免會導致各種問題的出現(xiàn),如我們做“西云東語:中國當代藝術研究展”時,本意是想呈現(xiàn)中國當代藝術這二十年來的發(fā)展狀況,但實際操作起來,發(fā)現(xiàn)難度太大了。由于藝術家參展的機會很多,加上還有市場的干擾,所以今天已經不可能出現(xiàn)每位優(yōu)秀藝術家都能拿出自己的精品來參加一個展覽的情況了,特別是有的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已經出售,且散布到世界各地,除非有高額保費,否則藏家根本不肯出借。再如這次湖北美術館做“美術文獻”展,光借一件作品就花了27萬元的投保費。可見,在當下要做一個好的展覽,得有多大的財力支撐才行。而1993年德國策展人戴漢志等在中國挑了一批優(yōu)秀藝術家的作品到德國做了一個“中國前衛(wèi)藝術展”,由于當時參展的機會還很少,更沒有市場的干擾,結果每位藝術家都拿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因此,該展覽確實反映了那十年的成就。
在國內,藝術市場對藝術展覽的干擾之所以這么凸顯,在于我反復說起的前提——國內還沒建立起良好的藝術運作機制。像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從一級市場畫廊、二級市場拍賣行到公共美術館,都已進入良性的循環(huán),而且政府及藝術基金會對學術研究或優(yōu)秀展覽的支持都很到位。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樣,他們美術館的實力一般都比較雄厚,學術做得也很到位,所以辦展覽、做收藏,能夠對市場起到指導性作用,即只要美術館對一個藝術家進行了定位,就會給市場帶來影響。而中國的美術館在這方面目前很難發(fā)揮同等效用,因為政府投入少,又缺乏藝術基金會方面的支持,美術館的收藏費與辦展費都極其有限,根本不可能對市場起到引導作用。
藝術家:追逐名利誤導了觀眾
梁克剛(藝術家、策展人):就歐美而言,藝術市場對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只是當下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還不夠規(guī)范,群眾的審美教育水平又比較低,因此一些投機資本得以操縱藝術市場,做一些趣味比較低、學術性比較差的商業(yè)性展覽,而一些追名逐利的藝術家也被金錢征服了。
市場對藝術家參展的影響,還是要看藝術家本人。如果他的原則性比較強,對藝術的理解比較深入,可能會克制自己,跟諸如此類的商業(yè)性展覽拉開距離。但如果藝術家更愿意追逐名利,那他可能就會向商業(yè)性展覽投懷送抱。不過,無論在多么混亂的市場環(huán)境中,也依然有一批堅守自己理想的藝術家,不為金錢所動。而本來應該在藝術界樹立起好標準、大聲疾呼給公眾以正面引導的批評家,有些人為了出場費或者獲得機構的回報,也無節(jié)操地為商業(yè)資本站臺,加劇誤導觀眾。這樣一來,觀眾如何辨別展覽的品質就成了一件比較麻煩的事了,因為中國的審美教育普遍比較落后,觀眾的判別能力太差,很容易就被誤導、被忽悠。
因此,在今天的狀況下,藝術領域與其他任何領域一樣,信專家不如靠自己。觀眾如果想要進入藝術領域,還是應該多學習,多了解藝術史,建立起自己的審美知識儲備。大家出國旅游也不要光走景點,盡量多去美術館、畫廊學習,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辨別能力和藝術素養(yǎng)。
策展人:要贊助不要展覽品質
徐子林(藝術批評家、策展人):藝術展覽和藝術市場不是絕對矛盾的,通常是融為一體。但中國的藝術展覽受到藝術市場干擾的現(xiàn)象確實存在,展覽的形成機制還沒有產生,一些拍賣公司所辦的展覽有悖于文化發(fā)展……這種種情況隨處可見、俯首可拾。
今天,國內的藝術展覽,從數量上講已經比較可觀。但一個展覽為什么會出現(xiàn)?策展人常常沒有任何學術上的依據,靠的僅僅是機會主義。誰找到了一筆贊助資金,誰就可以啟動一個展覽,可能他之前并沒有任何策展經驗,拉幾個朋友就披掛上陣了。因此,很多展覽并沒有形成良性循環(huán),展覽的品質也就難以保證。在西方,雖然大部分策展人沒有能力操作經費,但只要他能有一個很好的課題,就可以直接向基金會等藝術支持機構提出申請,獲得撥款,這樣做出來的展覽會純粹很多。
另一方面,現(xiàn)在不少拍賣公司為了短期的商業(yè)利益,包裝、策劃出諸多所謂的文化概念,誤導了大眾對文化的理解,也讓一些不了解藝術史的藏家花高價買入藝術品,這種情況的確對藝術造成了傷害。如果單純從藝術市場角度看,其介入使得整個社會的展覽豐富了、多元了,變成了一種常態(tài),其實是好事情。只是藝術家表面上看起來參展的機會比過去多了,但要像上世紀90年代一樣,通過參加一兩個重要展覽就能夠從行業(yè)中脫穎而出,現(xiàn)在是太難了。今天是一個信息泛濫的時代,一個藝術家僅僅參加一兩個展覽,對提高知名度無濟于事。因此,藝術家可能也亟需更好的展覽。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一名負責任的策展人理應深入思考一個展覽的意義在哪里,值不值得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做。展覽其實應該是有門檻的,既需要資金成本,也需要有運作能力的團隊。雖然投保費是業(yè)內人士的口頭禪,但這方面業(yè)務在國內其實還沒有真正展開。一件價值上千萬元的作品,藏家愿意借給你,也就展出了,不愿意出借,你就是想通過投保方式說服對方,又上哪里去找保險公司投保呢?這當中,還涉及一個信任度問題。如果策展方是專業(yè)的團隊,藏家不必擔心作品被損壞,或者有借無還,其實借展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如果藏家提出很多要求,本身就說明他對策展方不夠信任,或者對其能力并不確定。
應對策略:只有誠信才能制止藝術墮落
梁江(畫家、藝術評論家):藝術既有精神屬性、意識形態(tài)屬性,也有市場屬性。藝術家雖然不能為了市場去創(chuàng)作,但一個健康的市場可以為藝術展覽提供一片新的天地,讓藝術走進千家萬戶。因此說“藝術市場是藝術展覽的天敵”,其實主要是表明了我們當下的藝術市場還不夠規(guī)范,雖然有點激憤,但可以理解。
眾所周知,改革開放以前,我們的藝術展覽跟市場無關,美術館、博物館將優(yōu)秀的作品陳列出來,主要是展示、呈現(xiàn)學術成果,讓公眾獲得精神上的審美享受。沒有利益的黑洞,展覽自然有質量保證,問題比較少,但也有傳播上的局限性。一旦藝術展覽與良性的市場相結合,就會使藝術的受眾面大大擴展,傳播得更久遠。市場的需求反饋給了藝術家,對藝術家的積極性無疑也是一種驅動力。同時,美術機構還可以開發(fā)相關的衍生品,讓更多人獲得藝術熏陶。像大英博物館、盧浮宮等國外知名美術館,在藝術衍生品的開發(fā)方面就做得風生水起。而國內現(xiàn)在的藝術市場,還處于極不規(guī)范的狀態(tài),很多商業(yè)性展覽都變成了市場炒作,一味地吹捧、忽悠,不但不能提高公眾的審美水平,還會影響藝術的健康發(fā)展。
人文精神的失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之一。希望若干年后,藝術市場的規(guī)矩能夠慢慢建立起來,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誠信體系。只有這樣,藝術市場才能展現(xiàn)其正能量的屬性,商業(yè)性展覽才不會變成一種導致藝術墮落的純粹市場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