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具象繪畫已經過時?看這幾位藝術家如何硬核逆風翻盤?

來源:99藝術網 作者:長林 2024-08-14

藝術發(fā)展進入后現(xiàn)代以來,加之技術發(fā)展的賦能,藝術形式正變得前所未有的五花八門。架上繪畫已然成為最為“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形式。而在架上繪畫的所有分類中,具象繪畫似乎又成了最“老掉牙”的代表。在一波波被“前衛(wèi)”武裝的藝術浪潮中,如何創(chuàng)作具象繪畫?99藝術盤點這幾位硬核逆風翻盤的具象繪畫藝術家。

1

菲利普·帕爾斯坦
Philip Pearlstein

菲利普·帕爾斯坦(Philip Pearlstein,1924-2022)出生于美國匹茲堡。當抽象表現(xiàn)主義和波普藝術廣泛流行于當時的藝術界期間,帕爾斯坦對人體的描繪迎來了現(xiàn)實主義繪畫的復興。他摒棄了當時極為流行的現(xiàn)代主義的大部分原則及其對平面性的堅持,提出了影響當時人體繪畫的核心點:直接觀察并描繪人物。

在沒有任何性暗示、情感關聯(lián)或社會文化背景中下觀察對象,并以一種原始、超然、純粹的現(xiàn)實主義手法對人體進行呈現(xiàn)。

20世紀60年代初,裸體人物成為他標志性主題。人體被近距離的細致觀察,細節(jié)被精確的呈現(xiàn)在畫面中。沐浴在預設燈光中的人體,與精心布置的道具,以及強光照射帶來的陰影,共同在畫面中保持著穩(wěn)固的平衡。繪畫中的裸體沒有表現(xiàn)主義繪畫中的戲劇性和焦慮,而是一種冷靜、放松的狀態(tài)面對觀者。對于他的現(xiàn)實主義轉向,藝術家表示:“我把人物從表現(xiàn)主義和立體主義藝術家賦予它的痛苦狀態(tài)中拯救出來,從色情畫家手中拯救出來,讓人物呈現(xiàn)出自身,讓它作為自然界中的獨立形式,從而擁有自己的尊嚴。”

菲利普·帕爾斯,Scott Burton
1975年,布面油畫

菲利普·帕爾斯,Two Models in a Window with Cast Iron Toys
1987年,布面油畫

2

彼得·多伊格
Peter Doig

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1959年生于蘇格蘭愛丁堡。多伊格善于捕捉生命中沉靜的瞬間,在熟悉又陌生的風景中透露出神秘超現(xiàn)實的氣息,荒謬與和諧、混亂與秩序在畫面中共存。他作品中微妙的情緒,得以讓我們窺見同社會人群的共同生存經驗,這種被陌生和疏離所引發(fā)的不安感總能精準地擊破現(xiàn)代人的心防。

彼得·多伊格,Concrete Cabin
1994年,布面油畫

多伊格從小就不斷在不同城市間遷移。居住者與局外人的雙重目光使得他筆下的阿爾卑斯山、加拿大神秘的冰原和特立尼達的熱帶風景,總帶有親切又疏離的氛圍。多伊格筆下的建筑似乎永遠無人居住,靜謐地隱身于參差的樹木背后,有效地模糊了表現(xiàn)和抽象之間的界限。他曾表示:“我作品中的形象多數(shù)來自我的回憶,你回想起一些東西,然后加入畫中,就這么簡單”。

彼得·多伊格,Rosedale
1991年,布面油畫

多伊格的創(chuàng)作有時會借鑒攝影與電影中的構圖與表現(xiàn)方式,結合特殊的繪畫筆觸形成他獨特的藝術語言。而他對于具象與敘事的偏愛讓很多人覺得他的繪畫已經過時,尤其當“繪畫已死”的論調甚囂塵上,他認為:“這對于畫家來說不是個問題,一旦你決定畫畫,這些都是局外人的事?!?/strong>

彼得·多伊格,The Courtauld

3

瓊·塞梅爾
Joan Semmel

瓊·塞梅爾(Joan Semmel,b.1932)出生于紐約。她的繪畫將女性的身體,以及身體和心理上的自我探索作為主題。作品中挑戰(zhàn)傳統(tǒng)女性形象和身份,展現(xiàn)女性的身體和欲望,改變以往性關系中男性為主體的視角以及女性的被動地位,并將對性的探索視為她作為女權主義藝術家的核心使命。

瓊·塞梅爾,Sunlight
1978年,布面油畫

這位女性藝術家關注自己的身體,畫面中透過自己的眼光觀看自我。其中一個關鍵目的是挑戰(zhàn)西方繪畫和流行文化中的男性凝視。畫面捕捉到藝術家觀看自己身體時的目光,因近距離觀看時而被大幅剪裁的身體局部,她說:?“我感興趣的是你如何體驗身體,而不是某個理想形象?!?/strong>?藝術家身體的某個局部被高度寫實的手法再現(xiàn),而不帶有任何傳統(tǒng)女性裸體中的理想美。局部的放大處理與非自然的色彩,讓畫面同時具備了現(xiàn)實主義與抽象繪畫的特征。

瓊·塞梅爾,Night Light
1978年,布面油畫

瓊·塞梅爾,Weathered
2018年,布面油畫

4

雅娜·歐勒
Jana Euler

雅娜·歐勒(Jana Euler, b. 1982)出生于德國弗里德貝格。不拘泥于固定的風格,歐勒拒絕來自藝術市場的任何特定標簽。她將現(xiàn)實用一種夸張、甚至丑陋的方式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展示個體的本能、欲望和沖動。歐勒作品中非傳統(tǒng)的美學呈現(xiàn)是一種策略性的選擇,盡管她的風格多樣,但仍貫穿著某些線索:她采用怪誕的形象來表達21世紀網絡文化中對個體不斷施加的壓力,并將對于藝術世界、社會問題的批評性的反思呈現(xiàn)到畫面中,形成她特有的辛辣黑色喜劇。

雅娜·歐勒,Radieuse
2016年,布面油畫

雅娜·歐勒,Analysemonster
2014年,布面油畫

自2005年以來,人物肖像出現(xiàn)在歐勒的作品中,擁有嚴謹?shù)募记?,但人物形象卻怪誕、扭曲、卡通化,擁有表情包式、半開玩笑的表情,帶來直白的挑釁和咄咄逼人的壓迫感。這些肖像的主角大多是觀眾能夠第一眼識別的名人:流行偶像到藝術界的顯赫人物。作品從色彩到筆觸呈現(xiàn)出數(shù)字繪畫的特性,充斥著令人反感的肉色。

雅娜·歐勒,Ruth Suckale
2009年,布面油畫

人體也頻繁進入她的創(chuàng)作,直白的肉欲、脆弱的精神狀態(tài),連同夸張的圖示撲面而來,將引人注目的姿態(tài)與對人類狀況的野蠻諷刺結合在一起,呈現(xiàn)出權力是如何通過無形的暴力作用于身體。

雅娜·歐勒,Ruth Suckale
2009年,布面油畫

歐勒2019年在柏林的展覽 Great White Fear,是讓她的作品被更多人接受的重要轉折點。展覽中8件3米高的形似男性生殖器的鯊魚,既回應了藝術史中著名的大鯊魚題材,更是在MeToo運動的關鍵時刻表明藝術家的立場。兇猛的鯊魚強健有力,猛然躍出水面,將她一直以來對于藝術界與社會問題粗魯又滑稽的批判方式推向高潮。此后她作品中的形象變得愈加大膽,有時甚至令人驚悚不適,她用更直接而猛烈的方式諷刺藝術世界和人類社會中的暴力與平庸。

雅娜·歐勒,GWF 1
2019年,布面油畫

5

倫茨·吉爾克
Lenz Geerk

倫茨·吉爾克 (Lenz Geerk,b. 1988) 出生于瑞士巴塞爾。他的具象繪畫并非對于現(xiàn)實的再現(xiàn),而是來自曲折的夢境或瞬間的情緒與想象,并通過獨特的構圖和色調捕捉到日常生活中那些難以言喻的時刻,描繪人類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

倫茨·吉爾克,Tulip
2022年,布面丙烯

吉爾克筆下的人物時常處于舞臺般的空間中,表情淡漠,以不常見的姿勢示人:身體扭曲,腦袋低垂,四肢折疊,或被定格在某個生活片段。畫面不來源于任何特定的模特或照片,人物遠離觀眾,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卻有著席勒般緊張而充滿強烈活力的線條。在模棱兩可的情節(jié)中,觀者窺得他們最為私密的時刻。關于靈感來源,吉爾克說:“有時我腦海中會浮現(xiàn)出一張來自書籍或博物館的照片或畫作,其中帶著某種姿勢或情緒。當某個柔和的色彩奠定作品的氛圍基調時,我就開始創(chuàng)作了?!?/p>

倫茨·吉爾克,Variation on the game I
2022年,布面丙烯

吉爾克的繪畫使用色彩柔和的丙烯酸,克制的用色與單色的背景使得畫面安靜且壓抑,偶爾出現(xiàn)出的亮色營造出令人不安的氛圍。丙烯酸在羊毛畫布干燥后形成啞光釉,吉爾克再繼續(xù)疊加新的一層顏料,丙烯酸和羊毛的特殊組合為作品帶來柔和的氛圍,這樣的朦朧感與畫面中并不柔和的線條與塊面并置,有效增強了視覺沖擊力。藝術家最關鍵的視覺技術是通過透視對于感知的操縱能力。他在構圖中大面積使用單色留白,人物或風景呈幾何形狀分布在畫 面中,大量使用舞臺般的光影,光聚焦于細節(jié),而陰影強化了不安。

倫茨·吉爾克,Panic Attack
2020年,布面丙烯

倫茨·吉爾克,Diabolo
2018年,布面丙烯

倫茨·吉爾克,Intrusive Thought
2020年,布面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