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稱,根據意大利史學家暨小說家帕拉蒂科,達芬奇生母就是曠世名畫《蒙娜麗莎》的畫中人,而她有可能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奴隸。
帕拉蒂科過去20年在香港生活及工作,研究其祖國與中國過去500年來的關聯(lián)。帕拉蒂科在兩年研究期間發(fā)現(xiàn)的文件中,找出達芬奇與遠東地區(qū)之間的關聯(lián),并構成其預定明年出版的最新著作《列奧納多·達·芬奇:迷失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中國學者》的論述基礎。帕拉蒂科對香港《南華早報》表示:“達芬奇父親的1個富有客戶,擁有1名叫做凱特里娜的奴隸。1452年達芬奇出世之后,她即從文獻上消失。她從此不再于當?shù)毓ぷ鳌?rdquo;
帕拉蒂科說,根據部分史料,達芬奇的生母據信名字就叫凱特里娜,是當?shù)氐牡柁r。但他的新書指稱,最有可能的情況是,達芬奇的母親是奴隸。
為了支撐他的理論,帕拉蒂科指出: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與西班牙等國充斥東方奴隸。他又表示,達芬奇的特定生活與工作面向顯示,他和東方世界有一種連結,如達芬奇左手寫字,從左寫到右;他吃素,這在當時并不常見;蒙娜麗莎可能是他母親的肖像,這點著名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1910年已提過;蒙娜麗莎畫作背景是中國的景觀,甚至她的長相看起來都像中國人。
帕拉蒂科說,他相信解開謎題的唯一途徑,是采集達芬奇在佛羅倫斯部分親戚的DNA作比對。
從《蒙娜麗莎》被世人所知以來,人們對于畫作本身和畫中人的研究從未停止過。以下是各方對于畫作及畫中人的研究成果:
1.研究認為:《蒙娜麗莎》或是史上首幅3D畫
達芬奇著名畫作《蒙娜麗莎》,由法國巴黎盧浮宮收藏
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全才巨匠,除了藝術,他還涉獵解剖學、地質學、植物學、制圖學、數(shù)學和文學等等。他不僅因《最后的晚餐》和《維特魯威人》等名畫而備受稱贊,還因在樂器設計、水力學、機關炮設計以及飛行器設計方面的才能而載譽世界。因此,說達·芬奇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第一幅3D圖像,或許不會有問題。
據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的報道,德國研究人員克勞斯-克里斯蒂安·卡本和薇拉·赫斯林格,在研究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的報告中提出了上述說法。兩位研究人員對巴黎盧浮宮內的《蒙娜麗莎》畫作和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內展出的另外一個版本的《蒙娜麗莎》進行了深度分析,得出結論說這兩幅畫作合并可能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幅立體圖像,換句話說,可能是我們人類歷史上第一幅3D圖像。
卡本和赫斯林格將盧浮宮內的《蒙娜麗莎》和普拉多博物館內的畫像進行了并排對比。他們稱兩幅畫作之間有一點點視覺偏移,這就意味著它們是從不同的角度創(chuàng)作而成的。普拉多博物館內的翻版畫作2012年公之于眾,它有可能是達·芬奇自己完成的,也有可能是他的一個學生繪制的。卡本在寫給《生命科學》雜志的電子郵件中說:“當我最初把兩幅畫作并排對比時,我明顯發(fā)現(xiàn)它們在視覺上有著細微但明顯的差異。”
他寫道,對比發(fā)現(xiàn),畫家創(chuàng)作普拉多博物館內的《蒙娜麗莎》時,角度明顯更偏左。兩位研究人員決定計算畫家創(chuàng)作這兩幅畫時的位置,結果發(fā)現(xiàn)水平差距約為2.7英寸,碰巧非常接近人的雙眼之間的平均距離。
他們于是做出了達·芬奇創(chuàng)造了3D畫像的假說??ū竞秃账沽指裢茰y,畫家創(chuàng)作盧浮宮版《蒙娜麗莎》和創(chuàng)作普拉多博物館版本時的兩種角度,可以生成一幅3D畫像。當這兩幅畫作相互覆蓋時,你就會看到一個立體的3D效果。
2.意大利團隊或確定《蒙娜麗莎》真實身份
考古學家稱發(fā)現(xiàn)蒙娜麗莎遺骸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報道,意大利研究團隊日前從佛羅倫薩一個家庭地窖中挖掘出了三具遺體,這一發(fā)現(xiàn)將有助于進一步確定達芬奇著名畫作《蒙娜麗莎》中模特的真實原型,或許就是佛羅倫薩絲綢商人弗朗西斯科•喬孔達的第二任妻子麗莎•格拉迪尼(Lisa Gherardini)。
佛羅倫薩當局聲稱,此次挖掘出的遺體分別是喬孔達、其與格拉迪尼之子皮埃羅以及格拉迪尼的繼子巴特魯姆 ,他們都被埋葬在家族地窖中。
去年意大利考古學家希爾瓦諾•文塞提(Silvano Vinceti)教授所領導的團隊從佛羅倫薩圣厄休拉修道院遺址挖掘出了8具女性遺體,此地被認為是格拉迪尼的墓葬所在??茖W家們通過比對,證實其中三具遺體與格拉迪尼的死亡年齡大致相同。文塞提表示,如果此次挖掘出的喬孔達家族DNA能與其中一具女性遺體匹配上,就能確定這是格拉迪尼無疑。
一旦確定這是格拉迪尼的遺骨,便能通過提取DNA重建此人的輪廓面容,從而與達芬奇名畫中的女人形象進行對比。文塞提教授表示,重建的誤差大概只有2-8%,而格拉迪尼很有可能是在20多歲時為達芬奇“當模特”。
文塞提表示,他很確定達芬奇是“被安排”為格拉迪尼作畫像的,應該不知道這名女子的身份。對《蒙娜麗薩》的研究顯示,達芬奇本意并不是畫那個玄妙的、譏諷、揶揄、難以捉摸的微笑,他只是畫出了一個陰沉、哀傷的女人。
3.《蒙娜麗莎》還有年輕版,專家證實為達·芬奇真跡
畫作《艾爾沃斯·蒙娜麗莎》(左)被認為是年輕版的《蒙娜麗莎》(右)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2月13日報道,300多年來,傳世名畫《蒙娜麗莎》一直收藏于法國巴黎盧浮宮,被視為藝術大師達·芬奇獨一無二的畫作。不過最近的研究表明,去年公開亮相的畫作《艾爾??沃斯·蒙娜麗莎》同樣出自達·芬奇,而且其創(chuàng)作時間遠遠早于《蒙娜麗莎》。
《艾爾沃斯·蒙娜麗莎》畫中人面色清新紅潤,不沾歲月痕跡,有著與蒙娜麗莎非常相似的長相、服飾、手勢和神秘笑容,只是更為年輕。相比之下,《蒙娜麗莎》“本尊”則略顯晦暗,《艾爾沃斯·蒙娜麗莎》因此被稱為年輕版《蒙娜麗莎》。
1913年,住在倫敦艾爾沃斯的收藏家休·布萊克購買了此畫,畫作因此得名《艾爾沃斯·蒙娜麗莎》。1936年休去世后,畫作由姐姐簡·布萊克繼承。1947年,簡去世,美國收藏家亨利·普利策購得此畫,并留給女友。
經數(shù)度轉手,如今畫作的所有者是一家瑞士財團,它在銀行金庫里呆了40年才得以“重見天日”,于去年在日內瓦亮相。位于瑞士蘇黎世的蒙娜麗莎基金會副總裁大衛(wèi)·費爾德曼稱,畫作公開亮相后,他聯(lián)系到意大利幾何學家阿方索·魯比諾。魯比諾結合達·芬奇的另一幅作品《維特魯威人》的幾何形狀做了擴展研究之后,發(fā)現(xiàn)《艾爾沃斯·蒙娜麗莎》的幾何構圖與達·芬奇描繪人形所慣用的比例相匹配,絕對是達·芬奇的真跡。
最新研究表明,兩幅《蒙娜麗莎》都符合達·芬奇的繪畫手法
達·芬奇將許多人體和古建筑的幾何原理用在了自己的畫作中,專家認為他在創(chuàng)作《蒙娜麗莎》時用到的技巧也用在了《艾爾沃斯·蒙娜麗莎》上。因此,在《艾爾沃斯·蒙娜麗莎》重見天日后,為了證明該畫作是《蒙娜麗莎》的年輕版本,魯比諾于是被請來用幾何學方法進行鑒定。
業(yè)界許多人指出,之所以會有年輕版的《蒙娜麗莎》,是因為達·芬奇1506年離開意大利時,富商賈孔多委托達·芬奇為妻子麗莎·賈孔多所作的畫像還沒有完成。達·芬奇當時還是將畫作交付給了賈孔多,賈孔多也不得不接受了一幅未完成的作品。而盧浮宮的《蒙娜麗莎》很可能是達·芬奇于1516年在法國完成的。
此外,一些專家此前還曾利用碳定年法對《艾爾沃斯·蒙娜麗莎》進行了測定,結果顯示這幅畫創(chuàng)作于15世紀。這也駁斥了業(yè)內一些人士所認為的這幅畫是《蒙娜麗莎》的復制品、創(chuàng)作于16世紀下半期的說法。
達·芬奇的畫作《維特魯威人》
在這次研究中,達·芬奇的畫作《維特魯威人》被用來測試《艾爾沃斯·蒙娜麗莎》是否是年輕版本的《蒙娜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