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6日,日本藝術家黑川良一的新媒體展覽《反向折疊》于上海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正式開幕,黑川良一為本次展覽全新定制了作品《反向折疊》。在上海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超過600平方米的巨大展廳中,黑川用三塊巨幅的顯示屏和極為精巧的視聽裝置,呈現(xiàn)給觀眾一件大型沉浸式作品《反向折疊》
開幕現(xiàn)場
這是一種“虛擬”的聲音,也是想象的聲音。
正如我們想象億萬年的宇宙,或許也如今日一樣漆黑廣袤,卻充滿著豐饒的能量。這些能量的運動時制造了無數(shù)的聲音——在我們聽來或許是噪音。這些聲音穿過數(shù)百光年之后依舊栩栩如生。
開幕現(xiàn)場
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噪音可以代表所有東西;我追求的是在混亂之中建立有序。”——黑川良一
開幕現(xiàn)場
3月16日,享譽國際、被稱為“數(shù)碼詩人”的日本新媒體藝術家黑川良一(Ryoichi Kurokawa)攜最新作品《反向折疊》登陸上海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展前官宣所聲稱的超感官視聽“全息沉浸式”體驗以及“宇宙級”數(shù)碼展演,頗讓人期待。而現(xiàn)場聆聽感受之后,除了五感上的震撼,也讓人更多地燃起對作品背后的創(chuàng)作載體、手段和想法等種種產(chǎn)生深究的興趣。這或許也是一場互動展覽所應有的“蝴蝶效應”。
開幕現(xiàn)場
《反向折疊》的靈感來源于由法國宇宙基本定律研究協(xié)會(CEA-IRFU)的天體物理學家們基于歐洲航天局(ESA)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衛(wèi)星及赫舍爾空間望遠鏡收集的數(shù)據(jù)所提出的最新發(fā)現(xiàn)。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讓人追溯星辰演化的宇宙史。除此之外,藝術家也借助CEA-IRFU的天體物理學家們透過超級電腦所推算出的數(shù)字模擬方程式來為宇宙及其構造建構模型。
開幕現(xiàn)場
創(chuàng)作的這件感官沉浸式裝置作品《反向折疊》,將星辰及星系的形成、演化相關的諸多現(xiàn)象轉譯成聲音、圖像及振頻。以給人極大感官享受的展演,將藝術美感與科學技術完美結合。
無論是將瀑布的錄音轉成白噪音的同時,在觀者的周圍營造出一種幾近靈性與崇拜感的靜寂,還是將田野錄音與像“雜音極簡主義”這樣的電腦數(shù)碼混音在一個令人恐懼的、充滿不和諧感覺的戰(zhàn)爭與毀滅主題下有機結合,黑川良一發(fā)明并呈現(xiàn)了一種以令人著迷的合成方式將復雜與簡單交替結合的視聽語言。
開幕現(xiàn)場
當然,這種用科技模擬宇宙的聲音,并非什么“未來”感,因為只是利用了人類現(xiàn)成的技術成果用來創(chuàng)作,而且宇宙中本就有聲音——地球上的人類所制造出的聲音當然也是宇宙聲音的一部分。由此想到1963年美國的一部恐怖片《群鳥》(The Birds),影片的聲音設計師就拾取了真實的鳥鳴聲、振翅飛翔聲與電子合成音相融合,經(jīng)處理后運用到電影相應的場景中,形成聽覺上的沖擊,有力地配合畫面來渲染氣氛。
開幕現(xiàn)場
在20世紀初,“未來主義”團體就宣言了這種“機械美學”,他們認為機器不僅能給人類帶來肢體的延伸、感官能力的擴張與力量的加乘,機器更可以幫助人類超越自我,超越舊文明,甚至超越死亡。未來主義者們不是將機器當做擬人化的機器人,而是反過來將肉身之人視作機器,將人性徹底地“擬物化”。
幸好藝術沒有按照“擬物化”的軌跡發(fā)展。如今當代藝術的語境中,聲音藝術已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以往只能作為電影等輔助、渲染等背景元素的聲音及聲音設計,如今已不再處于從屬地位,因搭乘了最新的高科技、黑科技而在實踐中更具有說服力。“沉浸式”這一詞的出現(xiàn)也是應運而生。也即是說,聲音藝術不再仰賴單純的二維視覺圖像,其本身就具有構建場域的能力。
開幕現(xiàn)場
在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這個“第零空間計劃”的600平方米的展廳,黑川良一僅用三塊巨幅顯示屏就打造了一場“星際迷航”般的沉浸式體驗。從當代美學的語詞而言,這就是美術館的“劇場化”——美術館從展示空間變成了一個全新的“劇場”場域,觀者不再是凝視某一幅作品,而是進與作品互動在這一特定的場域中互動。
并且這種互動完全是自發(fā)性的共鳴,也即黑川良一在新聞發(fā)布會中一直強調的“通感”。前言高科技加上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傳播,新媒體藝術已大行其道。雖然新媒體無非也只是一種媒介變化、并不能代表是藝術本質的變化,但是置身于美術館這一社會公共空間而言,它就必然涉及到觀眾和藝術家及其作品之間的關系,一種權力與話語的關系。沉浸式的藝術所獨具的連接性和互動性讓藝術主體創(chuàng)作的權力被消解,在交互裝置中,觀眾獲得了更多的自由,美術館越來越強調作品的可交互性,劇場屬性愈發(fā)增強。各門類的藝術,在劇場與沉浸式體驗中,走向了一種融合,成為了當下的藝術形態(tài),強調觀眾的參與,融合了多種感官沉浸與參與的綜合藝術。
黑川良一的聲音數(shù)碼以及宇宙圖景的視覺成像,讓我們想到歐洲的一個數(shù)字藝術團隊ANTIVJ,他們利用的是透射光線和可視化映射裝置進行現(xiàn)場360°視角的交互展示。攝影、CGI、激光掃描和投影映射,從而創(chuàng)建包圍在周圍的宇宙,顯示星座、孤獨的風景、和搖搖欲墜的建筑結構。當然,黑川良一在視覺上可能沒有那么多藝術元素,更多的是理工科生般的天體物理學邏輯,若要說有什么藝術元素的話,較多的是他受到他常年扎根的柏林電音風格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特別是在視覺語言的呈現(xiàn)上,很有德國當代精神;不過,一些細節(jié)依舊讓人聯(lián)想到他的日本血統(tǒng),比如有一幀是撕裂爆炸后滿屏暈染的鮮血色,這種處理像極了日本一代經(jīng)典動漫EVA的視覺元素。由此才有策展人如是發(fā)問:
“為何能讓人感受到作品暴力?”
“可能是空間的感覺?但是民生展館的大小和原本設計設計大小是基本一致的。”——黑川很實誠地回答。
開幕現(xiàn)場
這位惜字如金的藝術家,并沒有文宣所描述的有那么多辭藻,他的聲音藝術其實很單純。正如他所言,希望能一直保持孩童的“赤子之心”:
“對于孩子來說想象力是無邊境的,孩子可以什么都想;如今創(chuàng)作多年,回憶起來還是小時候更敢想。現(xiàn)在完全是和孩子的狀態(tài)不同啊。”
是的,現(xiàn)在的黑川良一是一個謹嚴、縝密、完美、酷炫的黑川良一,就像在所有訪談和問答中,藝術家的回答一如其作品,滴水不漏。這是一位成熟藝術家的自信。
但是,為何我們依舊會想念2017年年初在龍美術館的那場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ell)的沉浸式展覽,那個光之屋,需要觀者嚴格按照時間并且脫掉鞋子走進去。你會因為被強光刺眼而一瞬間頭暈,你也會因為同行觀眾的腳臭而皺眉,你還可能因為工作人員毫不客氣地趕人而感到失望……這些,或許才顯得作品的可愛吧。
開幕現(xiàn)場觀眾
若有些意外的元素,或許黑川的聲音在撕裂之后,才更有回味和溫情吧。但是藝術,并不總是美和治愈,有時候,它往往就是完美得冷峻、將傷口再撕裂一些的勇氣。這也是很需要想象力的事情。
關于藝術家
黑川良一
黑川良一197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現(xiàn)生活、工作于德國柏林。自1999年起就開始運用不同媒介(包括錄像、裝置、錄音及現(xiàn)場表演等)來創(chuàng)作令人驚嘆且在國際上享有先鋒代表性地位的視聽影音藝術作品。他將其作品描述成“以時間為基礎的影音雕塑”,并認為聲音與圖像互為一體。他的作品就像是一首首樂曲:聲音的交響樂被藝術家想象、創(chuàng)作并記錄下來,與錄像素材及電腦數(shù)碼美學相結合,從而令觀眾對其日常熟悉之事物的看法煥然一新。
無論是將瀑布的錄音轉成白噪音的同時,在觀者的周圍營造出一種幾近靈性與崇拜感的靜寂,還是將田野錄音與像“雜音極簡主義”這樣的電腦數(shù)碼混音在一個令人恐懼的、充滿不和諧感覺的戰(zhàn)爭與毀滅主題下有機結合,黑川良一發(fā)明并呈現(xiàn)了一種以令人著迷的合成方式將復雜與簡單交替結合的視聽語言。
黑川在第五十四屆威尼斯雙年展上的重要作品之一是其為展覽“擊敗熵的千種方法之一”所委托創(chuàng)作的、題為《Octfalls》、令人身臨其境的視聽影音雕塑作品。2010年,其作品《流變:五個視野》(rheo: 5 horisons)在奧地利藝術中心所頒發(fā)的電子音樂大獎(Prix Ars Electronica)之中獲得電子音樂與聲音藝術類別的金尼卡獎。其作品《反向折疊》(Unfold)在近期亦獲得歐盟為鼓勵藝術與工業(yè)、技術及社會之間的創(chuàng)新合作而設立的STARTS大獎的榮譽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