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走進非洲藝術

來源:光明日報 2015-07-10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北區(qū)二層8號展廳,有個常設專題陳列展覽——館藏非洲雕刻藝術精品展。在這個2000平方米的空間里,以倉儲式的展陳方式,羅列了近600件來自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藝術品。琳瑯滿目、造型各異的面具、雕像和生活用品,以宏大的氣勢沖擊著人們的視覺。習慣了東方藝術的深沉含蓄與西方藝術的華麗光色,人們在非洲藝術中感受到了原始的生命律動和本真的情感訴求。
 


面具(木)布基納法索波尼族


國王寶座(銅)尼日利亞貝寧王國

非洲雕刻是凝聚非洲各部族人民勤勞和智慧的藝術。它獨特的造型和風格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并對世界現(xiàn)代藝術的誕生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16世紀,歐洲人發(fā)現(xiàn)了非洲雕刻,當時將其以原始的、野蠻的邪教用品對待。某些西方學者追隨黑格爾的論斷,認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沒有精巧的制造品,沒有藝術,沒有科學,并把不斷發(fā)現(xiàn)的非洲民族文明置于假想的“含米特”理論框架下,以此為白種人是優(yōu)等種族、貶低黑人文化制造無端借口。隨著非洲民族主義者“求本溯源”文化復興運動的開始和民族獨立進程的加快,非洲黑人文明得到了重新審視,非洲藝術也在與其他多元文化思維的沖突交融中走向世界。

從16世紀開始,伴隨著殖民主義侵略和罪惡的奴隸貿(mào)易,非洲藝術遭遇了與中國藝術一樣的厄運。1897年,具有悠久歷史的貝寧城在英國殖民者的炮火中消亡殆盡,奧巴王宮珍藏的數(shù)千件雕刻藝術品被劫掠一空,流散世界各地。有的成為西方非洲博物館里面的藏品,有的堂而皇之地進入拍賣行。正如風靡世界的爵士樂,非洲藝術以另一種方式訴說著歷史,影響著人們的藝術和生活。

享譽世界的藝術大師畢加索,從非洲雕刻的造型中獲取了“立體主義”的創(chuàng)作靈感,也讓人們給非洲藝術貼上了“變形夸張”的標簽;遍布世界的非洲旅游紀念品,使材質(zhì)成為人們判斷非洲藝術品優(yōu)劣的首要標準,殊不知“烏木”在非洲傳統(tǒng)主流雕刻中的缺失。

非洲藝術是源遠流長而博大精深的。從2000余年前的尼日利亞諾克赤陶雕刻,到后來的伊費銅雕、貝寧銅雕,以及至今仍被廣泛制作和使用的部落木雕,無不說明非洲藝術表現(xiàn)的多樣性和雕刻技藝的高超性。它既可以是寫實的,也可以是夸張的;既可以保持著王室的威嚴,也可以充滿著民間的活潑……

藝術情感的表達脫離不了形式和技巧,但一味關注形式、技巧又會使人們忽視了藝術的本質(zhì)。也許,非洲雕刻的真正魅力,就在于讓人驚嘆于藝術形式的瞬間,又急于去探究它們是什么,從哪里來,用來做什么等種種疑問。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即使我們對非洲藝術品產(chǎn)生的背景一無所知,也能夠從中得到某些愉悅,這點很明顯。但盡管如此,要獲得更高程度的愉悅,我們就需要相關背景知識,只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帶來最高程度的愉悅……”這是非常必要的,就像一個從沒聽說過宙斯愛情故事的人,去欣賞提香的油畫《騎牛的歐羅巴》,終究是有些乏味的。

非洲人對未知世界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馬克思就曾稱想象力為“十分強烈地促進人類發(fā)展的偉大天賦”。非洲傳統(tǒng)宗教中數(shù)以千計的創(chuàng)世神、水神、地神、雷神,以及其他各種虛幻的自然和世間精靈被現(xiàn)實存在的、具體的、可觸摸的面具或雕像所指代。這些看似自由隨意的形式外表下,卻包含著嚴苛的造型規(guī)范。姿態(tài)、色彩、紋樣、配飾等無不具有特定的宗教含義。雕刻家?guī)е鴮π叛龅臒o比虔誠進行創(chuàng)作,將強烈的宗教象征性和部族所具有的審美共性巧妙地融于一體,造型千變?nèi)f化又遵守傳統(tǒng)法則,情感充盈而不矯揉造作。

非洲面具和雕像的制作并非“為藝術而藝術”,來自歷代傳承的規(guī)范化造型,服從于不同宗教情感的表達。它是功利的,是依附宗教和生活而存在的,是宗教作用于生活的一種載體。不管對于何種神靈,雕刻肖似與否無關緊要。人們更關心的是如何通過這些形象給人以敬畏之心,以及如何學會去激發(fā)或掌控那些隱藏在形式背后的,能夠給部族、家庭和個人帶來更多現(xiàn)實影響的神靈的力量。這種可以被稱作生命力、活力、精神力的“力”充斥于非洲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出生、成長、婚喪嫁娶,家族的安寧與延續(xù),部落、王國的權利行使和更迭等,無不與這種無形的力息息相關。它既是靜態(tài)的、固有的,又是流動的。人們相信,當他們佩戴著面具激情舞蹈時,面具所指代的神靈的力量便會傳遞給舞蹈者。當鼓點、舞蹈節(jié)奏逐步加快,全場情緒升至最高點時,這種力量就會神奇地傳遞給部落中的每一個成員。人們依靠這種力去維系和平衡紛繁復雜的社會和人際關系,安撫人的心靈。

雕刻藝術深深扎根于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棚柱、門板、窗板,還是日常生活用品,他們都要精雕細琢。不同形象和宗教寓意的人物、動物、紋飾被雕刻家大小錯落、有條不紊地并置在一起,造型飽滿而充滿張力,雕刻手法簡練而樸拙,既具有排兵布陣般的大氣雄壯,也不乏精巧細致的構思,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頗具韻味的審美感受。非洲雕刻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一種對待藝術和生活的態(tài)度。

非洲雕刻千變?nèi)f化的造型背后,反映的是人們對未知世界的認識和歷史沉淀的處世價值觀,體現(xiàn)的是社會共同體的、非個性化的情感流露。我們驚嘆于其形式和內(nèi)容的完美統(tǒng)一,以及在千百年來的發(fā)展中仍然保有的鮮明的精神獨立性。這在藝術日益商業(yè)化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當西方的藝術家從對非洲藝術的借鑒中開啟一個新藝術時代的時候,中國的藝術仍在西方的道路上探索前行。如今中國藝術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卻仍不免有些形式追隨潮流與時尚,少了藝術本身應具有的真善美,忽略了藝術情感本質(zhì)的表達。非洲雕刻獨立的美學特征和精神內(nèi)涵,或許能夠激發(fā)人們更多的心靈震顫和美學思考,為中國的藝術和生活提供更多創(chuàng)造的可能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