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李暉:做藝術,格局大一點

來源:99藝術網 作者:王大大 2015-11-26

【編者按】李暉,一位近年來倍受矚目的年輕藝術家,始終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歷程中,通過使用各種現代化的材料,塑造各種矛盾的、非常態(tài)的,超越人類日常經驗的視覺樣式,以此來探討時代的變遷、信息的快速轉換、社會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等一系列議題。在2015年保利秋拍新繪畫版塊中,推出了新的裝置單元,李暉“激光”系列的代表作《消失的靈魂》也在其中,以饗藏家。近期,99藝術網采訪了李暉,聽他來闡述這件代表作《消失的靈魂》和“激光”系列以及他貫穿始終的藝術理念。

《籠子》
 
99藝術網:“激光”已經算是您的標簽了,您先大致介紹下這個系列。
 
李暉:激光作品的靈感來源于在夜店里我看到了一束綠色的激光,一切就從這兒開始。我看到綠光的一霎那,我被觸動了,那是一個特別理性、特別無限長的一個物體,而且你覺得它是真實存在的,這個感覺讓我有了對光的迷戀,它有虛有實,你感覺你能抓住,但是你又抓不住,這個是起點。然后我是利用它的虛實感做了《籠子》這件作品。而現在,我用這個材料已經快十年了,在這十年里,這種材料的創(chuàng)作其實也是有變化的,你對一個材料長期的摸索,材料也會慢慢隨著你作品的導向它也會在作品中吸取不同的養(yǎng)分來“發(fā)揮”。比如,我用到激光就會自然而然想到要用煙霧,有一天,我就突然發(fā)現它跟紅色的激光,尤其是集成的紅色激光產生了非常迷離的效果,那個是最閃光的東西,所以我就用這個特點也做了一系列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嘗試著用減法做一些作品。比如,我把形象都抽離掉,可能就剩下一個抽象的鏡子等等,這樣也促成了幾個作品的出現,所以這個過程拉開來看,材料本身其實沒變,我覺得可能是藝術家對自己的視角和自己的理解包括他所追求的方向在變化,我認為這個是最主導的作用。


《消失的靈魂》
 
99藝術網:那么您2009年創(chuàng)作的裝置作品《消失的靈魂》很據代表性,您能否介紹一下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和思路。
 
李暉:這個作品之前我做過一個現場,我烹飪了一個羊羔,然后在煮羊羔的時候,產生了很多的霧氣,然后讓其跟激光配合,那個過程中,你在慢慢地感覺它靈魂好像在抽離,這個現場最后只能是以一張照片的形式留存下來。這個就是《消失的靈魂》的起點。這件作品有向靈魂發(fā)散的感覺,所以這件作品是那個系列里面跟抽離有關的或者是跟迷離有關的比較核心的一件作品。除了《消失的靈魂》這件,還有《輪回》等都是屬于這個系列里的。


《輪回》

這個系列其實講的就是一個工業(yè)產品或者是一個機器,我認為它是有靈魂的。因為人參與到里面,而我選擇的大都是類似于出過事故這些車,這種車已經代表了某種意義,它和人已經分不開了,其實表達的還是屬于人思想范疇的東西,它跟靈魂有關、跟消逝有關。我想首先讓觀眾看到的是一個戲劇化的場景,而且是非常刺激的一個視覺體驗,而這個作品不是固定在那兒不動的,它隨時都在變化,人們看到的是煙霧和激光形成的閃亮,這種閃亮不斷地變化其實是某種節(jié)奏,這個節(jié)奏能讓人有很多個方向的思考。
 
99藝術網:這件作品用激光與摩托車搭配,這個是怎么考慮的呢?
 
李暉:因為我的那個系列作品是圍繞著工業(yè)產品來做,而我覺得摩托車它首先是特別具有工業(yè)感的,而且摩托車其實也擁一種自由感,真正騎過摩托車的人就知道在車上是什么感覺,這些作品里出現的符號,也是經過仔細考慮的,因為它能傳達出來一種我想要表達的精神。


《龍卷風》
 
99藝術網:您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獨特性,在激光上您找到了自己的獨特性,那么在《龍卷風》、《蛻變》、《被俘的犀牛》等等,這些雕塑中您覺得您的獨特性表現在哪兒?
 
李暉:我覺得激光的獨特性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因為這個材料太特殊,如果大家覺得我擅長用一種視覺符號或者說用一種感官的特點來形成自己的風格,我覺得那個也比較危險,我使用的各種形式是并行的,激光作品它能給我的那些“營養(yǎng)”的想法是完全可以轉換到其他媒介形式上的。比如雕塑作品中我追求一瞬間的、又有點兒不現實的那種感覺,其實都源于我對藝術本質的追求。好比我腦子里有一個飯盒,這邊就放菜那邊就放肉、放米飯那個狀態(tài)就是渾沌的,整體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感覺。
 
99藝術網:您認為以前自己的作品中新媒體用的比較多,而近年的新作品都是探討內在的東西,可不可以舉一些例子說明。
 
李暉:對我來說沒有轉變,我用新媒體和我用傳統(tǒng)材料探討的是同一個方向,我不能講具體,因為那只是一個方向感。你所指的內在,我覺得可能時藝術家在慢慢摸索的一個方向,那個方向你感覺會離它越來越近。我不能具體說明那個方向是什么,因為它永遠不會具體,但是你只要感覺你慢慢地在接近它,就可以了,這是藝術家主觀上的一個動作。所謂的內在,無非你要把這個方向指向的是人還是指向的是物,抑或指向天地或某種情懷,這些都是對內在的追求。
 
99藝術網:策展人鄭乃銘曾經說過您的作品與您的內心比較東方文化精神有著極為緊密的關聯,您認為他為什么會這樣講?
 
李暉:我覺得可能是他看到了我真正感興趣的內容,我不是一個特別在意世俗斗爭的人,我關注的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萬古長風,一朝風月”。我所有的出發(fā)點其實都圍繞著這種感覺或情懷,目前我也在梳理我這么多年的一個大致的方向,我發(fā)現其實我離不開這句話,但是這句話又是特別不說明問題的一句話,因為這可能是指向終極思考性的一句話,這個跟藝術很像。
 
99藝術網:您希望做一個什么樣的藝術家,對自己有什么樣的要求?
   
李暉:最近我就覺得我用我全部的能量維持住我的興趣或者說我的好奇的這個起點,這是非常難做到的事,從事創(chuàng)作一定是從無到有,一個職業(yè)藝術家有可能會習慣于在這個系列里面做很多個作品來說明這個問題,當有一天你發(fā)現自己沒話可說的時候,而這時你必須要保持住你的好奇心,只能是換一個思路重新開始,重新開始這個動作我已經有好幾次了,但是這個動作的結果在商業(yè)社會里是非常危險的。而我要用全部地力量保證我說的這一套能夠實現,這才是我的未來。所以我其實并不一定是一個專注于某一類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而是尋找我這個動力源泉的藝術家。我認為我是格局很大的藝術家,但是這個自己說特別讓人討厭,所以我心里知道就行了。
 
99藝術網:接下來在創(chuàng)作方面您有哪些計劃?
 
李暉:接下來的創(chuàng)作我覺得會非常精彩,我其實不斷地在嘗試新的體驗或者是新的方向,而且我已經訓練十多年了,下一個動作是把我十多年的經驗或者是十多年對藝術的思考綜合在一個門類上,作品拿出來的力量感是非常強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