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xiàn)場
編者按:2009年11月7日,“領升•2009中國美術批評家提名展”在北京當代藝術館開幕。此次展覽是 “領升藝術論壇(麗江)”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作為推出藝術新銳,關注和推進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由于當今的展覽很少采用批評家提名展這種展覽機制,所以展覽現(xiàn)場吸引了眾多批評家前往觀看。記者在現(xiàn)場采訪到一位批評家,他向記者道出自己他對展覽是如此失望,感到展覽很尷尬。下面是我們談話的一些意見,整理出來,希望加強我們對藝術展覽的學術討論。
他首先分析了提名展在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狀,他講到,在中國九十年代、八十年代末,批評家提名展這種形式是一種比較吸引人的展覽模式,提名展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傳遞批評家非常強的立場和姿態(tài)。最近幾年,隨著中國藝術的全面加速發(fā)展,國內的各種體制、機構目前算是比較健全。像畫廊、博覽會以及雙年展逐步成熟。豐富的展覽形式以及展覽機會的增多,提名展這種機制漸漸被人們淡忘。
但是,反過來說,在這種繁榮的藝術大背景下,藝術家的形式非常豐富,藝術的面貌也非常多,難免會出現(xiàn)魚目混雜的弊端。在這種浩瀚如海般的藝術作品中,如何鑒別一個新的藝術、好的藝術,如何去發(fā)現(xiàn)當下新的藝術現(xiàn)象或存在的問題?這時候需要批評家、批評家提名展的出場,因為批評家有著獨立的視角和觀點,看待事物或者時間,具有強烈、敏銳甚至有一種挑剔的眼光。
批評家提名展和常規(guī)展覽又何不同呢?他認為,批評家提名展,批評家要本著為自己所提名的藝術和藝術家負責,確切的說,是為針對所提出的藝術現(xiàn)象、藝術作品負責,批評家所推薦的藝術作品能否表達一種在眾多藝術現(xiàn)象中的獨立性、特殊性甚至說是極端性。因為,藝術批評從語言來講,就是一個觀察視角、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一種堅定的立場,假如批評家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立場,丟失了自己的態(tài)度,那提名展也就失去了他的鋒芒和意義。
展覽作品
展覽作品
批評家提名展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畫廊、藝術機構策展人掛名做的展覽,從嚴格意義上將,一旦提名,就意味著批評家是有所期待、有價值判斷的。而觀眾對批評家的期待甚至是要超過對藝術家的期待,因為批評家提名展最終顯示的是批評家的眼光、立場以及判斷能力,這才能標明批評家提名展的價值和意義。
當他評價本次提名展的時候,他講到,展覽之所以吸引這么多人來看這個展覽,正式因為看重展覽副標題所說的“批評家提名展”,因為前幾年,提名展模式的淡化看起來在藝術市場不斷升溫的今天,畫廊操作一切就可以了,批評家的話語權被資本市場所消解。近幾年,尤其是藝術市場在經(jīng)濟危機沖擊后,人們突然感覺批評家還是有力量的,藝術是需要批評保持一種獨立的聲音。本次批評家提名展,人們很想看到在今天這么多元、多樣、雜多、雜亂的藝術中,批評家是如何設么樣的立場和觀點以及他們的價值判斷能力。
他還指出,雖然這些批評家的批評立場都非常尖銳,但這種尖銳性卻沒有落實到這個展覽中,展覽有點尷尬,有點不著邊際。盡管在提名展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無奈的事情,會受制于多方面的考慮。但在這種情況下,批評家最好不要掛提名,因為批評家一提名,肯定帶給別人的期待就非常高。
我想他在采訪中的最后一句話完全發(fā)出了所有觀眾的心聲, “你可以給人的期待少一點,但不需給人留有期待;你可以給人的失望比較多,但是一定要讓人還有所希望。”
【編輯:大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