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5日至28日,歐陽春的個展“孩童”在今日美術館舉辦。在3號館兩層的展示空間中,將展出歐陽春15年間創(chuàng)作的40多件作品,其中既包括2011年的最新創(chuàng)作,也有他早期的經(jīng)典作品,本次展覽將成為藝術家對自己創(chuàng)作生涯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性總結。
為什么叫“孩童”?
據(jù)藝術家講,“孩童”來自尼采對人生三種精神境界的隱喻:駱駝、獅子、孩童。尼采認為,人生就像是從駱駝到獅子,從獅子到孩童。駱駝隱喻人在現(xiàn)實之中的負累和枷鎖,苦悶彷徨,步履艱難地探索生命的綠洲;獅子代表向命運搏擊的力量和勇猛反擊,是人所能獲得的對生命意義的最大肯定;而在經(jīng)歷了這些生存體驗后,我們開始坦然寧靜地注視一切,就像孩童一樣,返璞歸真。
藝術家的價值不僅在于他的作品,更在于他在這個世界的生命體驗。展覽叫“孩童”,展示的是繪畫讓歐陽春享受到的孩童般的簡單和快樂,這是他繪畫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和出發(fā)點。“孩童”在這里作為一種修辭,代表的是這樣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孩童永遠是樂天而幸福的,孩童永不知厭惡生命,孩童開朗而純真,喜歡變化,總是飽含著對一切的好奇和美好希翼,在孩童眼里一切都是純凈而豐富的。
歐陽春的職業(yè)繪畫生涯起色于10年前,從他一次北京之行得到“開悟”之后。當時他觀察到市面上通行的當代藝術大概有兩種:沒有激情的預謀,以及毫無章法的激情,出于某種厭惡反其道行之便得出歐陽式的答案。歐陽春個人藝術史的呈現(xiàn)就像一棵樹,從一開始就為每一根枝杈的發(fā)生發(fā)展預留了空間。之前的個展“捕鯨記”和“王”,以及計劃中未來的個展“我的故事”,都是其中的枝杈之一。而這次的“孩童”也是其中的一枝。但其中從來不乏激情。因為,孩童式狀態(tài)(在繪畫過程中得到極大快樂)一直存在于歐陽春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
為什么是孩童?
只是在經(jīng)歷著生存的壓力、迷茫和成功的空虛時,這條線索在很長時間和歐陽春保持著若隱若現(xiàn)的距離。對歐陽春而言,他在經(jīng)歷過駱駝和獅子的精神階段后,重又返璞歸真——盡可能地蛻下社會的影響,各種瘋狂的欲念,重新發(fā)現(xiàn)我們兒童時的質樸天性,也許只是美好希求,但在現(xiàn)時代和他的這個生命階段是值得言說的。在同名畫冊中,歐陽春的自述最后說,“我發(fā)現(xiàn)富足和貧窮一樣,都能折磨一個藝術家,原來做藝術如同放逐。茫然中,有時候我想到“獅子、駱駝與孩童”。如果說藝術家的人生像碎片,但愿我最終拼湊出的圖畫是‘孩童’。”
馮博一評論歐陽春的繪畫時說,“矛盾的想象空間,顛覆了以往繪畫創(chuàng)作的完整性、反叛于典型題材的典型性意味。我揣測這是他故意通過帶有稚拙涂鴉的方式,將包羅萬象的信息圖像處理成簡化、穿插、疊加的復數(shù)般排列,呈現(xiàn)的語境具有美麗的混雜,矩陣的張力。因此在歐陽春的圖式結構中,碎片之間有著一種紀實與虛構重構的視覺效果,提供了一種直觀而又別具一格的視角,促成了觀者與作者之間超越現(xiàn)實的相互追問與對話。”
1974年歐陽春生于北京,青少年時代成長于西安,1995年歐陽春畢業(yè)于西安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當時的師范美術教育是一塊荒地,但在之后長達數(shù)年的“閉關”畫畫中,極強的精神力和悟性幫助歐陽春完成了完美蛻變。作為當代藝術界自我教育的一個非典型案例,歐陽春的審美和表現(xiàn)形式吻合了西方當代藝術中的反學院派特征。他的繪畫中流露出一種渾然天成的純真,堅強地抵抗著當代繪畫領域某些既定的傳統(tǒng)。
“對于歐陽春來說,這就是一個關于繪畫的自我完全自足的地帶,而他正像是一個聰慧且魯莽的孩童,憑著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究的熱情與果斷,在一個沒有明確指向的世界里探險。”策展人郭曉彥(微博)說。在《歐陽春:拼圖者》中,她進一步解釋了歐陽春繪畫所具有的當代性:“他深諳在作為繪畫的‘孩童’時,體驗到的大概是關于繪畫初衷的理解,他將其進一步推進到更遠更重要的具有象征性的位置。畫面中移動的節(jié)奏似乎故意讓某一刻令人深思的姿態(tài)凝固,頗有影像定格的效果,至于畫面背后的未說出的真相,則隨著觀者看到的繪畫語言在奇妙地增加或削減。通過弱化語言主體和“陌生化”處理,讓主題從圖像的重重霧障中突圍而出,由此,歐陽春繪畫具有的當代性是建立在繪畫固有程式的削減與隱退的層面之上。敘述主體的消融,中心視點的缺失,甚至故意模糊主題帶來的所謂知識性與歷史感的缺席及‘離場’后留下的不安,與故意的粗糲、傷感和“潦草”一并構成了歐陽春的繪畫世界。”
作品介紹:
《玩偶與骰子》系列創(chuàng)作于1998年。那一年歐陽春來到北京,初次接觸了當時的中國當代藝術圈,在遭受市場的打擊后回到西安。他轉向創(chuàng)作一些系列作品,以實驗如何將紛繁的思緒整理有序,在眾多的元素中取舍,形成自我的藝術語言。
2000年,歐陽春將生活和工作的中心從西安轉換到了北京。周遭環(huán)境的轉變讓他再次陷入了迷茫。直到《種籽》,游刃有余的筆觸和用色,成熟而有序的構圖、完整的圖示性表達標志著“藝術家歐陽春”的確立。這件作品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對于歐陽春來說標志著善良的“鯨魚”。
和所有生于70年代的人一樣,在家屬大院里看露天電影的兒時記憶成為了歐陽春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在1998和1999年分別創(chuàng)作了兩件《露天電影》,操場上玩鬧的孩童,空中飛舞的酒瓶、果蔬,用畫筆做成的箭穿過愛心,童年和朋友們隨口哼唱的歌謠,甚至于砸在前排觀眾腦袋上開了花的西瓜,都代表了藝術家心中最簡單而純真的快樂。
以《光芒四射的小丑》、《彩色畫家No.2》、《大廈》和《淘氣包》為代表的潑彩系列是歐陽春2010年的創(chuàng)作。盡管潑彩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相當考驗體力,但歐陽春更享受那種盡情在畫布上揮灑顏料的快感。但實際上創(chuàng)作過程中顏料上畫的先后順序是藝術家事先通過嚴謹計劃排布的,才有可能最終在激情中呈現(xiàn)藝術家的冷靜。
關于歐陽春
歐陽春,1974年生于北京,1995年畢業(yè)于西安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現(xiàn)生活和工作于北京。2012年在印尼雅加達于德耀美術館舉辦個展“囈語”,個展“王”分別于2011、2010年在奧地利維也納Belvedere美術館和德國柏林收藏家美術館舉辦,2008年在韓之演當代空間舉辦“捕鯨記”、在星空間展示“無窮柱”,2007年和2006年兩次在星空間舉辦的同名個展“璀璨”,2004年在炎黃藝術館舉辦首個個展“我們在燃燒的忍耐中武裝,隨著拂曉抵達光輝的城鎮(zhèn)”。主要群展包括:2012年今日美術館的“自旋——新世紀的十年”;2010年“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開幕展——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歷程”;2008年“找自己”,上海民生當代藝術中心;2006年“自我造局”,上海證大現(xiàn)代藝術館;2005年“下一站,卡通嗎?”;2004年深圳何香凝美術館“少年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