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上旬的上海,專業(yè)性的藝術博覽會,幾乎摩肩接踵。就拿上海標志性的展覽場地上海展覽中心來看,9月9日剛結束以影像收藏為核心的上海影像博覽會后,9月11日就又迎來博羅那上海當代藝術展。而與此同時,在上海集合商業(yè)和藝術的K11購物中心也開幕了其首個藝術都市博覽會。
通常,聚焦于交易質(zhì)量和所展售的作品質(zhì)量,藝術博覽會往往要錯峰而過,不在同時同區(qū)域舉辦,也是各大博覽會之間心照不宣的協(xié)作。這不僅考慮到博覽會需要給予藏家一定舒適的現(xiàn)場體驗和購藏環(huán)境,也要照顧到參展商畫廊能夠分配有限的人力和物力。
然而,上海卻似乎永遠不會嫌棄博覽會的過載,很多藝術經(jīng)紀人忙碌著從一個博覽會現(xiàn)場趕往另一個現(xiàn)場,從一個酒會轉向另一個酒會;藏家們也在其中疲于奔命,往往這邊廂還沒怎么談攏成交的事,那邊廂電話就催促著去另一個博覽會的現(xiàn)場看作品。
藝術博覽會的過載,可能有三個原因。首先,對于各自博覽會品牌的塑造需要。在上海,藝術市場的交易還主要以當代藝術為主,這樣的市場生態(tài)促成了當代藝術博覽會扎堆的情況。而各種博覽會,至今還沒有一家做到像“藝術北京”那樣能夠一家獨大的全面型的藝術博覽會。因此,制造一個區(qū)域內(nèi)最有影響力、有特色的藝術博覽會,成為了各家博覽會組織方的目標,而扎堆競爭的結果,就是比拼能夠吸引的藏家實力、服務的專業(yè)度。
在其中,諸如博羅那上海當代藝術展,早就成立多年,在2007年開辦之初,也曾被視為可與當時的香港藝博會(今天改稱香港巴塞爾博覽會)相媲美,然而,2013年因為投資方的緣故而停辦一年,今年卷土重來,已經(jīng)早已褪減當年的銳氣和吸引度。而上海影像博覽會、藝術都市博覽會都是新崛起的品牌博覽會,通常博覽會的第一年都因為夠新鮮度而是個好年份。市場定位類似的老牌博覽會的不穩(wěn)定,這就給予這些后起之秀有了一定的空間可以操作,也因此成為主打各自品牌的最好時期。
其次,各個博覽會商業(yè)運作的訴求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博覽會并不以銷售為目的,而是借以提供給贊助商更多的人流量和廣告辨識度。說得更明白一點,就是即使把藝術博覽會變成藝術展覽會,博覽會的組織方依舊可以通過贊助的方式來籌集資金,把博覽會的人流量變現(xiàn)。上海影像博覽會今年通過低門票價獲得人流潮涌,來穩(wěn)定其第一年的品牌美譽度。當然,其交易情況也不錯,因此考慮明年要提高門票價格。而在購物中心K11舉辦的藝術都市博覽會,就打造一個與家居、設計、生活美學相結合的舞臺,希望制造差異化來吸引更多的觀眾和藏家。
然而這種不以銷售為目的的博覽會方式,可能并不能獲得持久存在??紤]到參與博覽會的主體畫廊,他們付出一定的成本——展位費和各自的營銷費用,并不希望只是讓大眾獲得一飽眼福,需要有實力的藏家把展覽的作品購買。如果博覽會吸引的人群購買力名不副實,那么頂級畫廊參與博覽會的熱忱就會消褪。這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越來越次的博覽會質(zhì)量,進而導致越來越少的參觀人群,對于畫廊吸引力也就越來越差。
還有一點,就是新興畫廊實體的需求,促成了博覽會今天局面的多元化。在上海,越來越多的新畫廊開設,這些新畫廊因為根基尚淺,沒有自己穩(wěn)定的客戶群體,需要通過大喇叭似的廣播平臺進行銷售和自我宣傳,參加博覽會就成了這些新興畫廊的最佳選擇。這些畫廊并不像成熟的畫廊那樣,看重博覽會帶來的實際成交。他們也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并在藝術生態(tài)圈中立有一席之地。而這些新興畫廊,往往因為其自身和代理藝術家知名度不高,并不能參加高端的藝術博覽會,因此參與層次稍低一些的博覽會,就成為它們本身的機遇。
過載的藝術博覽會,可能反映了藝術市場這樣一個現(xiàn)象:在這多元化的市場轉變中,傳統(tǒng)的市場供需已經(jīng)被各種新的模式所替代,與其費力搭建藏家購買藝術品的平臺,不如制造一種嶄新的視覺景觀,通過這種景觀,搭建和一些品牌的文化上的關聯(lián)度。至少,對于這些品牌來說,藝術看來是高雅的,并不是特別商業(yè)化的,是容易讓觀眾在欣賞藝術品的同時,把這些品牌順帶牢記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