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如何看懷素《自敘帖》的破綻?

來源:雅昌藝術網 作者:劉九洲 2012-08-08

很多人喜歡看破綻,我為了吸引人,就討論破綻。其實,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很多從事鑒定的人不明白。如果是贗品,整件都是假的。如果是真跡,都是真的。何來破綻一說???,張三不是李四,難道是破綻導致的嗎?,張三完全不是李四,這才是正確的、完備的邏輯。
              

    懷素《自敘帖》的前世今生

           

說到中國書法,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草書,尤其是“狂草”,臨紙之際,不用苦心經營,“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蘇軾稱贊吳道子繪畫用語),寫出來還有這么多人說好,真是了不起。不少西方人也試圖喜歡草書,他們大多數(shù)不懂漢語,于是試圖通過比較抽象的草書,來了解中國書法。但是這條道路看起來沒有人走通,目前沒有任何西方人在中國書法上的造詣,達到西方人在中國繪畫史上的研究水準的一半程度。

 

這不僅是西方人的尷尬,即便是中國學者,很多也不懂“狂草”,典型事例,就是關于古今最出名的狂草作品——唐代懷素《自敘帖》的爭論過程。

 

《自敘帖》從文意上看,是唐代草書名家懷素,把當時人對他的各種稱贊,集中起來,用草書寫成了一個大手卷,類似于今天出一本別人夸獎自己的文集。以往人們認為臺北故宮收藏的《自敘帖》墨跡本,就是懷素真跡,因為看起來太激動人心了!特別在書寫速度這個環(huán)節(jié),超越我們看到的任何書法作品。但是學術界陸續(xù)有人指出《自敘帖》不是真跡,朱家濟最早提出這個問題,啟功、徐邦達等人接著也發(fā)表文章指出《自敘帖》不是真跡。

 

2000年以后,臺灣李郁周、王裕民出版專著詳細指出《自敘帖》存在的具體問題,這引發(fā)了200410月,臺北舉行了一個以《自敘帖》真?zhèn)螁栴}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出版了《懷素自敘與唐代草書學術討論論文集》。在這一次討論中,傅申的文章以為《自敘帖》不可能晚于北宋,不僅是傅申,其他與會者的主要觀點,差不多都是這個意思,他們的主要信心在于,《自敘帖》書寫的速度感非常明確,不可能是“摹”出來的。

 

 據(jù)說是在此次會議之后不久,香港佳士得專家馬成名出示了一個民國時期日本的珂羅版印刷本,這個珂羅版,展示了一卷類似于臺北故宮《自敘帖》的、另外一個《自敘帖》墨跡本片段,這個圖片,顯示了完全可能“摹”出這樣有速度感的書法??吹竭@個珂羅版之后,傅申立即寫文章,公開表示他改變了觀點,他不再認為《自敘帖》這卷書法無法摹。傅申是唯一公開表示改變觀點的人。

 

到了2012年,北京劉正成邀請有關學者再次開一個小型會議的時候,依然有學者堅持認為,《自敘帖》是懷素真跡。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這種分歧是可以理解的。在1980年代,我對書法剛剛感興趣,看到懷素《自敘帖》印刷品,感覺這就是神品。當時也閱讀了啟功的文章,那個詫異的感覺,現(xiàn)在還記得,覺得啟功一定錯了。以后很多年再也沒有關注過這個問題,2004年,我在安娜堡看到了王裕民的書籍,后來又承臺灣康益源先生好意,寄贈李郁周的兩本有關書籍,于是再細看一次《自敘帖》,發(fā)現(xiàn)《自敘帖》字跡的模式是正確的,但是細節(jié)沒有一處符合書寫規(guī)律,也就是說,這個《自敘帖》不是“寫“出來的,應該是高手摹本。當時就此寫了一篇小文章,寄給了康益源先生,后來因為馬成名發(fā)布了珂羅版材料,我那篇小文章沒有這個珂羅版更加有直接證據(jù)的價值,就沒有發(fā)表。任何人看到臺北故宮《自敘帖》都應該激動,但是你如果積累了足夠的真實經驗,應該會改變看法,至少我個人是這樣體會的。

 

從這個事件來看,古代書畫鑒定大約有幾個層次,一個就是朱家濟、啟功、徐邦達他們,他們沒有直接證據(jù),但是通過其他書畫的類似特征,指出《自敘帖》有問題,這說明他們是“觸類旁通”的。第二個層次,就是傅申這樣的學者,當他們看到直接證據(jù)的時候,他們有能力辨認這個證據(jù)的信息含量和準確意義,他們愿意改變自己的觀點。第三個層次,還有不少學者,他們看到了直接證據(jù),但是他們完全不懂這個證據(jù)說明了什么,無力改變觀點。

 

事實上,從各種記載來看,大約在宋元之際,《自敘帖》真跡就失傳了,宋代以后記載的《自敘帖》,就是幾個臨摹本,但是由于臨摹的水平比較高,迷惑了沒有實際鑒定經驗的學者。

 


【編輯:李洪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