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對話“新意象派”思想畫家陳錦芳博士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2008-04-18

提起陳錦芳博士,海外藝術界知道他是“新意象派”思想畫家。在上個世紀60到90年代,幾乎所有關心藝術的人沒有不讀他的藝評及藝術專欄。最近他為了執(zhí)行聯(lián)合國的“為人類而藝術2006—2010”的世界巡回展——神州行來到中國。

為了畫《奧運系列》,他留在北京。目前他已畫了約50張的奧運作品,他同時是“數(shù)碼奧運”唯一的專屬畫家。

問:您14歲受梵高的影響而立志當畫家,請你談談當時是怎樣的一個契機讓你接觸到梵高的畫并受影響?

陳錦芳:上個世紀50年代,在臺灣很難接觸到西方現(xiàn)代藝術,剛好一位到日本留學的牙科醫(yī)生回來。我從他那里借到一些美術叢書和音樂唱片,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和感動。我很小就喜歡畫畫,從小到處亂畫。那些廟啊,布袋戲都很吸引我。我覺得藝術家是天生的,當時我內心的火被他(梵高)點燃了,決定要到巴黎當畫家。就這樣一直到大學都想著去巴黎留學,大學畢業(yè)后我參加了法國政府留學獎學金考試,當時臺灣只有兩個名額,我爭取到了這個名額。那年是1963年,我27歲的時候。

問:在您的藝術創(chuàng)作上經歷了哪個時期?

陳:1963年以前是臺灣時期,這個時期是打基礎的時期;1963年到1975年是巴黎時期,在巴黎的時候,開始尋找自己的路,大量的吸收。我慢慢建立了自己的理論及新意象派,那是1969年的事情。1975年以后,我搬到紐約的蘇河,這期間我創(chuàng)作了1000多件作品,很多重要的作品都在這個時期產生。

問:上個世紀60年代出現(xiàn)了很多非架上的藝術流派,這些創(chuàng)作有沒有影響到您?

陳:我認為藝術的本質最重要,而不是形式。有時候小小的一幅作品就有很濃厚的藝術的本質,就會讓你覺得很可貴,很感動;有的作品很“大”,但是并不一定是大的就是好啊。不管是行動藝術、架上繪畫、還是裝置,反正好的就是好,不管是什么形式。

問:您同意別人將您稱為“慶典畫家”嗎?

陳:哦,那是因為我的新意象派的緣故。新意象派是最自由的,能夠用不同方式來表現(xiàn)。1986年,自由女神一百周年的時候,我用新意象派畫了100幅,每一幅都不一樣。借助這個自由女神,我要展現(xiàn)出新意象派就是如此豐富多元,有趣。緊接著1990年,梵高逝世百年慶時,我也畫了100幅《后梵高系列》紀念他,并被邀請到阿姆斯特丹同步展出;以及《埃菲爾鐵塔系列》,《黛妃系列》,《天壇系列》和這次的《奧運系列》。

問:談談你的“五次元世界文化觀”對您的創(chuàng)作造成的影響?

陳:一個畫家很少有多方面的風格。因為好像畫靜物就是靜物,畫抽象的就不敢畫具象,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拘束。我也畫了一段時間的抽象畫,后來感覺這樣就像一輩子就在畫一張畫,你不能隨便變,否則就沒人認識了。我覺得這樣不行,我要從人類的文化史來研究,建立“五次元文化觀”。20世紀是四次元的時代,是“分”的時代,所以那個時候有原子彈,這是科學層面上的一種表現(xiàn)。而藝術上,上個世紀60年代的抽象派,到后來一個人一派,你就不敢隨便變了。我覺得這不是我要走的路。

現(xiàn)在已經進入“合”的時代,1969年人類登陸太空開始。這是一個“合”的現(xiàn)象。所以我覺得60年代開始,人類的文化生態(tài)從“分”轉向“合”。所以我認為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五次元”的時代,二十一世紀是“五次元”的時代。

(陳錦芳曾用法語寫了約300頁的文字【后又推出中英兩語翻譯版本】,并以圖說來注解“五次元文化觀”,在很多演講和學術研討會都發(fā)表過,這方面可以參考他的網站他的網站www.tfchen.org

我覺得時間和空間是合一的。在我們頭腦里面,時間跟空間不是分隔的。所以在畫里面,我就把很多東方和西方的東西整合在一塊。不同文化,不同時空是可以整合在一起的。通過高科技的全球信息化,地球村的概念出來了。現(xiàn)在人類是一個大合的時代。沒有愛,萬事總成空。所以第五次元最重要的時代精神、文化精神,跟我提倡的“五次元世界文化觀”中的新文藝復興的重心點都是愛。

1969年我的整套理論,通過藝術演變成我的新意象派,然后展開就是幾千張的畫。然后聯(lián)合國說要在全世界找一個畫家,他的畫能夠代表人類向上的一個境界,他們就找到了我,所以就有了這次“為人類而藝術的世界巡回展”。這是聯(lián)合國發(fā)起的,透過我的藝術去推動藝術教育及全球和平的文化。中國的王道精神主張和諧,人和大自然,社會人與人之間,倫理道德的和諧,這是和諧的時代標準。另外一個就是和平,和平與和諧,所以有了我的《天壇系列》。然后是奧運,我畫的《顧拜旦》。他是通過運動來提倡和平的,以達到人的身、心、靈的和諧,這樣的人才是完人。這個理念跟文藝復興的理念一樣,要文武全才。你不但要能夠演講,能夠寫詩,同時你要能夠運動,同時人的品行要好,所以大家的目標是一樣的。后來我發(fā)現(xiàn)顧拜旦在巴黎大學創(chuàng)辦了現(xiàn)代奧運的那個教室就是我在那上課的那個教室,同時我也在那形成了“五次元文化觀”,也在那里開始發(fā)動我的新文藝復興和新意象派畫,世事太奇妙了。所以我的藝術不是為藝術而藝術,就好象他(顧拜旦)不是為運動而運動,他是為人類而運動,而我是為人類而藝術,這其實是相通的。我要通過我的《奧運系列》,更大的來宣揚他的思想,人類所向往的一個境界。

問:您剛才提到了您現(xiàn)在是“為人類而藝術”,而您好像也提到您在更早之前的階段是“為人生而藝術”?

陳:這個很好解釋,就是為人生畫出美麗的畫?,F(xiàn)在有更大的理想,不僅是美感。美能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我們的行為是思維在控制,我把它叫做“靈體”。這個要從很早以前說起,意大利文藝復興是500年前的事情,我到巴黎留學第二年 (1964年),到了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搖籃翡冷翠(佛羅倫薩)。在那里我意識到,人類需要一個新的文藝復興,它的搖籃會是在東方?,F(xiàn)在已經在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了。后來有了電腦,電腦就是硬體(Hardware)和軟體(Software)嘛,我認為少了一個,就是靈體(Soulware)。上個世紀60年代我提出了“靈體”這個詞,1980年,在美國一個哲學家,科學家的會議,我在那演講,我在那里正式提“靈體”這個事情。我認為靈體才是最重要的,能直接影響軟體和硬體。我的“第五次元”也是講的這個“靈”。就這樣從27歲走到現(xiàn)在72歲,我走了人生這么長的一段時間,從巴黎走到北京,從巴黎那個發(fā)起現(xiàn)代奧運的教室走到現(xiàn)在的北京奧運,人生是很奇妙的。

問:目前您的《奧運系列》畫了多少幅了?

陳:畫了約50張,靈感一直來,我就一直畫,我拿了2001年集錦的畫布為背景在上面畫,效果很好,特殊而有趣。在我今年即將出版的《奧運與藝術》著作里面會放進60張“奧運系列”,這本著作大概240頁,大概有4萬個字,中英文對照,奧運這個系列可能會一直畫到99張。

問:您除了堅持畫畫,還寫了不少著作,《奧運與藝術》何時出版?

陳:《奧運與藝術》大概6月初出版。到現(xiàn)在為止我寫了28本書,出版了21本。這本書花了很大心血,等于是將半世紀的追求做一個報告,里面有很多文章很值得大家來參考。書一共分三部分:奧運系列、天壇系列、人文系列;并有“五次元世界文化觀”理論的簡單介紹,我提到的“新文藝復興”的搖籃在東方。這段時間來中國,發(fā)現(xiàn)所有受到儒家影響的整個亞洲區(qū)域構成了一個新文藝復興的一個大盆地,我把它叫做“大亞太文化盆地”。文藝復興是一個現(xiàn)象,它的本質是不同文化的整合創(chuàng)新。在中國以前有一次“文藝復興”,就是透過絲綢之路,和印度及中亞有很多的文化交流,這是第一次“文藝復興”,這個更“大陸性”,現(xiàn)在是更“海洋性”,和歐洲的、美國的交流。日本也有兩次“文藝復興”,第一次是派和尚來中國取經;然后是明治維新,他學西洋的,但是他走錯路來侵略中國,最后失敗了。中國的復興前期是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到改革開放以前?,F(xiàn)在是開花的時期,因為有前面150年的鋪墊和5000年的歷史,所以當前如此迅猛的發(fā)展是必然的。一個大的“文藝復興”有三個必備的條件:第一是領導者,國家的領導者要注重文化;第二要有經濟來支撐文化;第三至少要有60年的太平。意大利的文藝復興為什么有這么燦爛的時代,因為它有72年沒有戰(zhàn)亂。

后記:此次很榮幸得以采訪到有“梵高的傳人”之稱的陳錦芳博士,陳博士言語之間對于藝術的狂熱不亞于梵高對于繪畫的熱愛。陳博士幾十年來幾乎每天都堅持畫畫,還要思考寫作,瘋狂的工作狀態(tài)令晚輩汗顏。此次由聯(lián)合國發(fā)起的“為人類而藝術2005—2010”的世界巡回展使得陳博士得以暫駐北京創(chuàng)作《奧運系列》,借此機會預祝陳博士的展覽取得巨大成功,以鼓舞后輩年輕藝術家!

附1:陳錦芳“為人類而藝術2006—2010”的世界巡回展預告:
1、 陳錦芳博士作品將在北京飯店E棟2樓展示中心展覽(固定展)
2、 2008年6月13日—6月23日,中華世紀壇個展
3、 2008年9月6日—9月15日,朱屺瞻藝術館個展
4、 歐洲展巡回展將于2009年開始

附2:簡歷
畫家陳錦芳博士數(shù)十年來透過紐約「陳錦芳文化館」倡導「全球新文藝復興」。1998年應「世界國是論壇」之邀展出巨作及演講,并參加其「人類共同企業(yè)」小組,參與策劃全球性之文化、藝術活動。

藝術家及思想家的陳錦芳博士,1963年考取法國政府獎學金赴法留學,獲巴黎大學現(xiàn)代法國文學碩士及現(xiàn)代美術史博士之同時在巴黎藝術學院深造七年,藝術創(chuàng)作與文化研究并行。1969年建立「五次元世界文化觀」,倡導「新文藝復興」,并衍生其在繪畫表現(xiàn)上的「新意象派」而立足國際藝壇。其藝術整合古今中外的「文化意象」加以創(chuàng)新表現(xiàn),往往藝以載道,成為「后現(xiàn)代」一重要樣相,作品被編入300本教科書及藝術書籍、刊物等,如美國大專用書「世界美術史」。個展上200次,并固定在紐約市陳錦芳文化館展覽。作品廣被世界各大美術館及公司投資典藏作,包括巴黎現(xiàn)代藝術館、美國國家博物館、白宮、以及臺北美術館。陳氏出版有21本畫冊及文化論作,被譽為「后現(xiàn)代文化先驅」及「當今世界上20位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

陳氏畢生致力于創(chuàng)作,展覽,寫作,推動新文藝復興及東西文化交流。2001年獲頒聯(lián)合國「全球寬容獎」,并榮任聯(lián)合國「寬容及和平文化大使」,將透過「為人類而藝術世界巡回展」以推動藝術教育及「愛、寬容和平之文化」的建立。

【編輯:劉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