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嘉德秋拍大觀之夜:張大千《前后赤壁》以1200萬元落槌

來源:99藝術網(wǎng) 2015-11-15
張大千《前后赤壁》
張大千《前后赤壁》
尺寸:128×51.5cm×2  創(chuàng)作年代:辛巳(1941年)作
RMB  8,000,000-12,000,000 落槌價:1200萬元
 
2015年11月15日晚7點,中國嘉德2015秋拍“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 近現(xiàn)代”專場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舉槌,拍賣場內人氣十足,座無虛席,場內外藏家競拍激烈。其中,張大千于辛巳(1941年)作的《前后赤壁》以700萬元起拍,在經(jīng)過幾番激烈的角逐后最終以1200萬元落槌,此拍品此前估價為800萬-1200萬元。
 
此一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共兩幅,是大千于1941年初到敦煌時所作,贈予金融家康心如。兩張畫取意于蘇軾名篇《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兩首,其中一幅以前賦中一句“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入畫,另一幅則以“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的意境而作。
 
《前赤壁》用的是倪瓚首創(chuàng)的一河兩岸式構圖,畫面中江寬山遠,“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水色月光融為一體,寥廓邈遠。赤壁之下,一葉扁舟在蒼茫無際的江水中隨意飄蕩。蘇東坡與兩位好友靜坐舟中,飲酒暢談,陶醉于清風明月、江水美景之中。赤壁以赭石、淡墨皴染;巖下疏密相間的樹枝,在徐徐清風中搖曳。30年代后期,大千有緣觀看到唐代名作孫位《高逸圖》和元代張渥的白描人物,唐人調暢高古的鐵線描和張渥秀拔飄逸的筆法,使他心慕手追。此畫中的人物明顯地融入了兩家的筆意,尤其是水紋,如春蠶吐絲,既柔且剛,連綿不絕,其藝術性也可窺見一斑。加之右上方空白處的長篇題詩,神完氣足,酣暢淋漓,與畫面的幽淡清疏渾然一體。這幅畫同樣的構圖,在倪瓚筆下表現(xiàn)出來是一派空靈蕭疏,而在張大千這里就顯得活潑生動得多了。
 
《后赤壁》則構圖奇崛,巉巖從畫面左上側突入,一株古松老根半露,蟠于巖頂,其軀干如龍,向左方猛然探下。巉巖與古松形成一個向上的銳角,引導著觀者的視線。古松上一手曳杖,一手扶松,于巖頂俯瞰的高士,成為畫面的焦點之一,他或是“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的蘇軾。除一人一松,則空無一物,更覺松巖上出重霄,下臨無地。不著一筆,而蒼天悠悠、云海茫茫盡在其中。而巖下水浪礁沿邊,小舟上二友及船夫童仆等都抬頭仰觀蘇軾,船邊驚濤拍岸復為奔流,激起水紋渦漩。畫中山石層疊而上,輔以直苔,然后以花青赭石兩色層層漬染,造成土石渾厚草木華滋的效果。松葉暈染濃厚,山色渾淪,不以險刻取奇,自然高邁,宛然北苑。
 
這兩幅赤壁圖的題識中,張大千以“隱括”手法將蘇軾名篇《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各編成《水調歌頭》、《滿江紅》兩闕詞,浪漫瑰瑋。均為張大千代表詞作,既保持了蘇詞原作的精華,更突出了原作中雄健豪放、清新秀麗的氣貌,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赤壁題材畫作上時有題寫。張大千平生作詞雖然不多,但此二詞一出,頓使詞壇老宿,莫不驚嘆,由此也顯露了張大千在古體詩詞創(chuàng)作上的深厚功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