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美術館
據(jù)環(huán)球時報報道,中國政府在年末發(fā)布政令,所有國家和省級博物館都將對公眾免費開放。這是中國政府對于文化藝術所表現(xiàn)出的最強有力的支持,但與此同時,這一政令自然也為中國的美術館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中國當代藝術家、收藏家和拍賣行的驚人崛起昭示著一場真正本土藝術的文藝復興。在這些充滿希望的現(xiàn)象背后,存在一些長期困擾中國官方藝術機構的問題。并且,假如中國藝術界一直渴望的國際地位有所上升,中國主要的當代美術館也將面臨這些問題。(中國有一系列規(guī)模較小但成長很快的藝術機構,其中包括尤倫斯、今日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以及香港M+視覺藝術博物館等。)
以下是ARTINFO 總結的可能阻礙中國藝術發(fā)展的五種因素:
1.中國政府未能充分支持中國本土博物館。
美國及其他地區(qū)的非營利機構間有著明顯區(qū)別,而中國的公共美術館和私人美術館之間的差異比較模糊。藝術新聞報這樣解釋道,成功注冊的美術館為了尋求政府支持,經(jīng)常屈從于審查的壓力被迫開辦政治宣傳性的展覽。鑒于這種不利的官方地位,美術館依靠贊助和畫廊租賃等方式四處尋找基金支持。作為北京最大的非官方無外資的當代美術館,今日美術館“依靠贊助支付70%的開銷”,雖然他們希望開始與藝術基金合作來開辦展覽。
2.中國當代的藝術機構十分疲軟,經(jīng)常為企業(yè)商行妥協(xié)讓步。
中國藝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大部分中國當代美術館是由 “房地產(chǎn)企業(yè)家”而非藝術贊助人建立的,包括今日美術館、四方美術館和上海證大現(xiàn)代藝術館等。藝術新聞報認為,大部分美術館起初都是在“展示建筑和政績工程”, 為向中國日益崛起的上層階級證明國內銷售的高價格服務。中國新近出現(xiàn)的美術館贊助者“是為社交和商業(yè)而非藝術開辦美術館”。美術館更大程度上是作為政績工程而不是文化產(chǎn)業(yè)開辦,他們在招募人才和辦展方面都有著嚴重的不足。上海外灘美術館最近保持著一個很高的展覽頻率,但這一坐落于迷人外灘的新藝術派建筑也是為城市居民和商店群建造嶄新的、高度奢華的品牌社區(qū)而服務。
3.美術館管理不善,并缺乏優(yōu)秀管理者及員工。
整體性問題外還存在更加復雜的事實,即中國缺乏經(jīng)驗豐富的由美術館管理者、策展人和行政人員組成的團體。那些留在中國的知名策展人通常會選擇已經(jīng)在中國開設分出的國際藝術機構和國際商業(yè)畫廊,如佩斯(Pace)和詹姆斯-科恩(James Cohan)畫廊尋求工作機會。美國芝加哥藝術學校的Kelly Chen在文章中寫道:“綜合管理系統(tǒng)仍沒有被建立……沒有一個清晰的管理結構,高效率和高品質就難以實現(xiàn)”。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采訪時告訴記者,很多美術館的領導人和管理者“缺乏管理的基本知識”。即使在尤倫斯也明顯存在人員流失率高的問題,美國策展人、編輯田霏宇(Philip Tinari)近期從杰羅姆-桑斯(Jerome Sans)手中接任領導權也對機構的穩(wěn)定性造成一定的破壞。
4.可用的高質量藝術作品有限,對關鍵作品的競爭激烈。
收藏型的美術館會很擔心,他們在儲備展覽作品時同時面對發(fā)達的西方藝術機構和中國私人藏家的激烈競爭,這些藏家通常不計劃捐出他們的藏品或者想用藏品開辦私人美術館。王璜生告訴環(huán)球時報:“在20世紀50、60年代,美術館仍有能力購入高價的藝術品,但這種情況不復存在。大部分美術館的預算十分有限,無法達到基本的收藏標準。”因為標志性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如方力鈞、張曉剛的畫可以賣到幾百萬美元,同時高品質的中無論是私人的還是公共的,處在不穩(wěn)定期的中國的美術館很難跟得上白熱化的中國市場。
5.策展的理論性實踐和體制的完整性準則仍不發(fā)達。
眾所周知,當代中國藝術成型于80至90年代末期,在2000年中期成為國際聚光燈的焦點。中國藝術界已經(jīng)適應了西方的策展規(guī)范和美術館管理機制,但它絕不是完全整合或標準化的。張朝暉和楊應時在題為《問題與可能性:中國的策展人和美術館》的文章(本文發(fā)表于中國畫廊網(wǎng))中指出,“大陸和臺灣美術館的機制與歐美國家截然不同”。這種差異甚至表現(xiàn)在語言上,“畫廊”、“美術館”、“策展人”在中文的使用中比在西方藝術語境中的使用模糊得多。確實存在著名的策展人,如冷林、馮博一和黃篤,但是這些策展人是作為作者和批評家而不是專業(yè)展覽組織者的身份出現(xiàn)的。隨著中國當代藝術團體的成長,這些策展人將有機會分享他們的戰(zhàn)略。他們致力于發(fā)展壯大藝術機構,反過來藝術機構也能夠支持他們的藝術活動。
【編輯:郭巍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