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藝術紅島·瀾灣藝術季” 開幕 一個場域空間的文化營造案例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2015-12-08
2015年12月5日,由青島市高新區(qū)管委會和天津美術學院共同主辦,天津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策劃的“藝術紅島——瀾灣藝術季”活動,在青島高新區(qū)瀾灣藝術公園開幕。此次藝術季活動由天津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院院長景育民擔任策劃人,天津美術學院院長鄧國源擔任學術主持?;顒影ǎ簽憺乘囆g公園國際公共藝術展、“藝術紅島·公共藝術論壇”、“青春維度”雕塑邀請展等系列藝術活動。
 
瀾灣藝術季秉承公共文化的當代理念,詮釋“生態(tài)、科技、人文”三者之間的對話關系。在策劃人看來,城市是當代生活的母體,城市的形態(tài)映現著人們的文化心理與審美訴求。隨著當代公共意識的不斷建構與公共文化的迅速發(fā)展,作為城市文化形態(tài)重要構成與表征的公共藝術,也在后現代的文化語境下不斷地進行概念的梳理與語言系統(tǒng)的拓展,更明確的從人性化、人文化、生態(tài)化的城市空間價值學去營造城市意象,構筑更為理想、合理的公共文化生態(tài)。“藝術紅島——瀾灣藝術季”依托瀾灣藝術公園的自然生態(tài)條件,集合國內外當代優(yōu)勢學術資源,力求實現生態(tài)與藝術融合與對話,構筑一個實驗性的當代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交流平臺,形成具有國際文化品質與開放性公共空間的文化場所,成為青島珍貴的城市典藏和戶外當代公共藝術博物館。
 
 瀾灣藝術季展出了園區(qū)永久收藏的來自國內外數十件公共藝術作品,包括雕塑藝術、大地藝術、新媒體藝術、交互藝術、裝置藝術等多樣藝術形態(tài),以材料、表現與當代理念、風格、流派與科技手段相結合,呈現當代公共藝術多元化的空間形態(tài):園區(qū)入口處的標志性作品《無形之境》(景育民),以意象的形態(tài)表達結合當代材料語言,如同天地間恣意揮灑的筆鋒,空靈飄逸的東方意蘊使自然環(huán)境與歲月時空產生相互關聯,映射出瀾灣的歷史更迭與世相圖景。瑞士藝術家拉爾方索的動態(tài)藝術作品《律動的光》利用風能作為空間塑造的方式,融入了時間的概念,傳達著藝術與自然之間息息相關的存在關系。大地藝術作品《大地延長線》(全長2千米),以多媒體的方式融入互動裝置,或蜿蜒、或躍動、或縱橫,使人、作品與場域之間產生空間互動與無盡暢想。德國藝術家HD Schrader的抽象雕塑作品《旋轉的立方體》,以抽象化的雕塑基本形態(tài),延伸對于空間運動與永恒狀態(tài)的思考。著名理論家孫振華的作品《鋼的琴》以抽象的流線造型與穩(wěn)定的構成關系,呈現著對空間形態(tài)的表達與思考。鄧國源的公共裝置作品《幻象森林》,以形而上的抽象思維將工業(yè)屬性不銹鋼與花草樹木等自然屬性材料排列組合構成一個人為的幻象空間,利用“鏡像”語言拓展了作品的空間意義,使觀者置身“幻境”于迷茫、判斷之中實現身心互動。伊拉克藝術家阿利·賈巴爾的作品《浮云往事》,在抽象的流線造型上開啟若干孔洞,如同回憶歲月的心靈之窗,以浪漫抒情的方式提示著我們珍視擁有的當下。這些作品體現了當代公共意識下,藝術家對于空間形態(tài)建構方式的實驗性思考。然而,瀾灣藝術水岸的整體策劃與思考,也正是園區(qū)更深層次的文化意義所在:這些公共作品同園區(qū)內的瀾灣美術館、瀾灣藝術小鎮(zhèn)、國際藝術交流中心、藝術家創(chuàng)作中心等建筑、設施甚至植被之間形成不同層次的節(jié)點,從而鏈接起藝術與場域之間的邏輯關系,營造整體性的公共文化系統(tǒng),體現了藝術作為城市精神生活常態(tài)構成的未來公共文化空間營造理念;“生態(tài)”與“科技”作為園區(qū)的重要理念與文化要素,是置身于后工業(yè)時期對城市空間營造的理性思考,體現了青島瀾灣藝術水岸構筑未來城市文化范式的概念性探索與實驗。
 
啟幕活動當天下午,主辦方還舉辦了“藝術紅島﹒公共藝術論壇”。唐堯擔任了論壇學術主持,并邀請了殷雙喜、翁劍青、顧丞峰、黃丹麾、王洪義、粟多壯、景育民、楊維民、邵亮、郭雅希、高嶺、阿福、徐亮、尚金凱、張小開等眾多知名理論家、學者、學院代表,就“公共空間營造與科技、生態(tài)、人文的關系”、“瀾灣藝術水岸的未來發(fā)展方向、方法與學術定位”、“當代城市公共空間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思維”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更進一步延伸了這一公共藝術實驗平臺的交流功能與學術意義。
 
“藝術紅島——瀾灣藝術季”作為場域空間文化營造的典型案例,未來將成為青島城市的當代藝術孵化器與全新的文化品牌,為公眾帶來全方位的文化體驗。據悉,整個藝術季將持續(xù)三個月。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