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磯計劃”由UCCA館長田霏宇和UCCA主策展人蔡秉橋共同策劃。此次展覽并非常規(guī)意義上的主題群展,而是立足于突出藝術家個體實踐的特殊性、由多個專題型的獨立項目共同組成。作為一次集群式的呈現(xiàn),展覽還將同期出版由布萊恩·勒廷格和凱倫·瑪爾塔編輯的七本藝術家手制書,由Koenig Books與UCCA聯(lián)合出版。
據(jù)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田霏宇介紹,此次展覽之所欲選擇七個項目是因為他們并不想用一個總體的概念來呈現(xiàn)洛杉磯藝術,而是用七個不同的獨立項目來呈現(xiàn)洛杉磯當代藝術的多樣性和可能性。而洛杉磯旅游局官員表示,這次展覽除了展示洛杉磯藝術形態(tài)之外,也是想提醒中國觀眾,去洛杉磯旅游時,在觀看洛杉磯的影視工業(yè)和購物之外,多關心和留意洛杉磯的藝術,在他看來洛杉磯正逐漸取代紐約成為美國的藝術中心。
盡管同為環(huán)太平洋據(jù)點的洛杉磯和北京存在著諸多地緣的相似性,但在好萊塢系統(tǒng)以外的領域,這兩座城市一直缺乏有效的文化層面上的對接。洛杉磯一直被稱之為“未來之城”,這與中國在社會主義烏托邦藍圖下飛速發(fā)展的城市化進程有著驚人的相似性,故事似乎最終將有一個令人欣慰的結局: 這座城市克服了霧霾,歷經諸多全球性的動蕩卻依然屹立在世界核心都市之林。今天,中國的當代藝術環(huán)境已經趨于成熟,這里成為了一個集地理、人文背景及主觀性為一體的多極領域;而同樣作為兩國大陸的創(chuàng)造力之都,洛杉磯和北京在文化版圖上的特殊關聯(lián),亦趨向于明朗。
在展覽舉辦的同時,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亦將推出大量公共項目活動,包括一系列參展藝術家講座,以及由UCCA主辦、公共項目部總監(jiān)謝萌策劃的洛杉磯電影節(jié)。開幕周末將有經典散文電影《洛杉磯影話》(Los Angeles Plays Itself)全新重制版的亞洲首映,本片導演暨作家湯姆·安德森將出席首映活動;來自洛杉磯蓋蒂博物館的建筑&當代藝術部負責人葛倫·菲利普斯則帶來講座,他曾策劃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大展“加利福尼亞影像”(“California Video”, 2008)。展覽期間安排豐富的放映活動,呈現(xiàn)洛杉磯本地和外來導演在影像中描繪的這座城市的圖景,跨越主流的好萊塢制作、獨立劇情片和實驗電影。
關于藝術家
凱瑟琳·安德魯斯
凱瑟琳·安德魯斯 (1973年出生于美國阿拉巴馬州莫比爾)的觀念雕塑探討原創(chuàng)的本質、物質的歷史性以及藝術體驗的不穩(wěn)定性。她的空間裝置以諸如電影道具和其它媚俗的、作為洛杉磯特色標簽的現(xiàn)成品,陳設于極簡主義的鉻合金框架中,由此來探討將這些物品視為藝術及反向過程的心理轉換。通過委托制作藝術品,安德魯斯打破了公眾對于藝術家親手原創(chuàng)的預期——而這種“原創(chuàng)”本身也已經被藝術市場所商品化。本展中,安德魯斯將展示一系列標志性的鋁筒雕塑作品,覆蓋有乙烯基印刷的“小丑波索”,最受美國兒童歡迎的角色之一。“小丑波索”自1940年代晚期開始特許經營,任何人都可以像安德魯斯一樣購買其肖像使用權?,F(xiàn)場還包括一件大型壁紙,再現(xiàn)并篡改自1960年代的美國電影《畢業(yè)生》中經典的誘惑場景,在她的工作室重制和拍照。項目的第三部分展出了藝術家的首件繪畫作品:復制了一份出自《碟中諜II》的“湯姆·克魯斯款英雄黑色T恤”防偽證書。綜合來看,安德魯斯的作品探索藝術的原創(chuàng)性和真實性如何在敘事中被挪用與重構。
阿龍·柯里
阿龍·柯里(1972年出生于美國德州圣安東尼奧)的創(chuàng)作包括用鋁和木頭等材料構造的大型生態(tài)雕塑,以及繪畫和拼貼等藝術形式。其雕塑作品的形式支離破碎,被粗暴地切割以保留藝術家的手工痕跡,往往噴繪成明亮刺目的色彩。他深受漫畫、 科幻小說、涂鴉、朋克文化及其他亞文化的影響,將通俗美學的元素發(fā)揮并改造成近年來回潮的抽象風格,諸如馬克思·恩斯特和胡安·米羅等超現(xiàn)實主義畫家的作品形式。他的雕塑和二維作品常由現(xiàn)成品圖像構成——電影海報、流行雜志和媒體截圖等——使其作品中糅合的各類高雅或低俗審美形式的對話更為復雜化。本展中,柯里將在由238張紙板覆蓋的展覽空間內呈現(xiàn)他的5件標志性的類人像雕塑,紙板面上是橙色涂料、鞋印和一些與雕像手勢呼應的現(xiàn)成品;兩件由尤倫斯基金會收藏的大型雕塑也將在UCCA大堂展出。
“洛杉磯計劃”是阿龍·柯里的作品在中國首次展出。
亞歷克斯·以色列
亞歷克斯·以色列(1982年出生于美國加州洛杉磯) 針對好萊塢生活方式、娛樂文化以及其所引領的公共消費,創(chuàng)作出看似裝模做樣的作品。他的影像、繪畫和裝置作品以八九十年代洛杉磯的通俗文化為元素,如霓虹粉彩、雷朋太陽鏡、撩人的薩克斯旋律等,向那個時代的懷舊風格曖昧致意,同時又略帶反諷地對其進行解構。亞歷克斯·以色列最具知名度的作品是網絡視頻系列《As It Lays采訪》,他面無表情地主持一個明星脫口秀,提出一些嚴肅的哲學問題、更多是各種故意冒犯嘉賓的荒唐問題,令人忍俊不禁,指向名人效應和公共消費內在關聯(lián)的景象;而其繪畫和裝置作品則完全在好萊塢制作渠道中完成,包括壁畫背景和租用影棚道具、將這些現(xiàn)成品直接放置在展廳里。本展中,亞歷克斯·以色列將以一件在地壁畫作品重現(xiàn)環(huán)繞洛杉磯市駕駛的體驗,他的許多想法都來源于這一日常行為和城市景觀。展覽還包括一系列他此前的壁畫和繪畫作品,也來源于好萊塢片場、均委托工人繪制而非“專業(yè)藝術家”——本身即是令人質疑的身份。
“洛杉磯計劃”是亞歷克斯·以色列的作品在中國首次展出。
馬修·莫納漢
馬修·莫納漢(1972年出生于美國加州尤里卡)的創(chuàng)作實踐基于二維和三維藝術的相互作用。莫納漢以其雕塑和炭筆畫廣受矚目,他認為自己的作品是平面藝術在扁平空間中的延伸,在創(chuàng)作中描繪了一系列精心捏造的神話:包括對神祗和英雄、激情與悲愴的考古學式呈現(xiàn),對借力于自發(fā)想象的原始靈性的后現(xiàn)代再造。作品核心在于考察藝術史知識系統(tǒng)的潛能,以最宜教學的媒介——炭筆——從古典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的形式中延伸出一種新的、完全當代的風格。本展中,莫納漢將呈現(xiàn)幾件圖騰青銅雕塑,以及一組令人反思肖像美學的炭筆畫。
馬修·莫納漢曾參加位于廈門的中國歐洲藝術中心的駐留項目,并與萊拉·施耐格舉辦了雙個展“文明特區(qū)”(2012)。
斯特林·魯比
斯特林·魯比(1972年出生于德國比特堡)的作品包括繪畫、雕塑、裝置、陶瓷、拼貼和影像。他不懈堅持多樣化的、材料為本的創(chuàng)作,其形式語言來自于極簡主義,但拒絕極簡主義運動的概念局限,同時探索當代城市主義、后結構主義藝術史、性別文化產品、邊緣社區(qū)等社會學主題。本展將呈現(xiàn)一系列由尤倫斯基金會收藏的斯特林·魯比創(chuàng)作,包括一組總長達30米的巨幅類風景噴漆繪畫,與他的拼貼作品搭配展出——令人聯(lián)想到涂鴉、工藝品以及更廣泛意義上的美國視覺文化。展覽還包括魯比的乙烷裝置系列《筍狀紀念碑》中的幾件作品,這是一組筍狀雕塑,仿似高聳入云的巨廈,油漆從上往下滴淌、在底座囤積凝固,喚醒現(xiàn)代主義的原始精神;而木制撐體和在時間中成形的滴鑄技術則暗示了一種對材料的自覺意識,在這個極簡主義的作品系列中融入懷疑和不穩(wěn)定性。
斯特林·魯比曾參加UCCA首個國際藝術家群展“鑠石流金”(2008),并在佩斯北京畫廊舉辦個展“吸血鬼”(2011)。
萊恩·特里卡丁
萊恩·特里卡丁
萊恩·特里卡丁(1981年出生于美國德州韋伯斯特)的影像、雕塑和裝置作品考察一個時代的身份、自我呈現(xiàn)和青年文化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已經超越了人類的理解能力。和長期合作者——專于作品中的裝置和雕塑元素的莉齊·費奇一起,特里卡丁把媒體的形式和比喻用語升華為荒誕主義的人物、對話、場景和視覺效果。演員(包括藝術家自己)在鏡頭中表演數(shù)字時代的一系列分解動作,如網絡語音、自制音樂錄像、真人電視對話等,再編制為混亂、無方向的多線程敘事結構。和他的許多展覽一樣,這次特立卡丁的影像作品和其中的道具、家具一起展出,意義在真實和虛幻的、物理和數(shù)字的空間中交錯穿梭,為觀看制造多重感官的復雜體驗。
“洛杉磯計劃”是萊恩·特里卡丁的作品在中國首次展出。
卡里·厄普森
卡里·厄普森(1972年出生于美國加州圣貝納蒂諾)專注于一個系列作品《拉里計劃》。她在一座燒毀的房子里發(fā)現(xiàn)了屬于“拉里”的幾個盒子,里面裝滿了日記、照片和其它私人物品。隨后的七年,厄普森一直在研究——最后是編造——拉里的歷史。他是個七八十年代典型的夢想出名的花花公子,休·赫夫納和自助療法的崇拜者,對物質主義產生了幻滅感,卻迷戀自己的豪車和豪宅?;诶锏墓P跡,她建立了他的性格形象,對筆跡中的星相學符號進行分析和闡釋,做了個拉里玩偶并與之有一段戀情。當她想要成為拉里時,她的執(zhí)念引向了創(chuàng)造性分裂。她表演拉里的幻夢,把他的欲望投射到一系列雕塑、裝置、影像和行為作品,直到拉里和卡里的主體性、歷史和虛構土崩瓦解。本展中,厄普森將呈現(xiàn)一套硅膠床墊、躺椅和其它東西:家居用品物理地反轉為藝術品。肉體的付出和獲取轉化為硅膠的按壓,硅膠滲入床體里,床則是自我和他者發(fā)生連接的場所。
“洛杉磯計劃”是卡里·厄普森的作品在中國首次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