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系列之五
不難發(fā)現,如果沒有一種跨文化的視野,沒有一種源于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感,劉永剛的繪畫就會缺乏自身的文化基點。德國的現代藝術成為了劉永剛創(chuàng)作的“它山之石”,而自身文化觀念的衍生和對文化的自覺則成為了藝術家最終能超越西方既定的抽象藝術譜系,形成自身相對完善的繪畫風格的真正創(chuàng)作動因。
您的作品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比較多,是嗎?
劉永剛:20年前是這樣,剛到德國的時候,覺得德國表現主義比較直截了當,比較適合我。或許是因為德國同我的家鄉(xiāng)內蒙古有類似之處,都是從森林到大草原再到城市。不過,等研究一遍下來,就覺得他們太簡單,于是就想從那里脫離出來。覺得還是應該回到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中去,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有著無與倫比的精神內核。從那時候起我就想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一條“劉永剛式的”藝術之路。沒有什么像誰或不像誰,不需要考慮什么流派,只要直接地把自己書寫下來就足夠了。
您的作品除了充滿力量之外,還有很多含義在里面。
劉永剛:對。我要體現一種古人的精神。我個人非常崇尚秦漢時期的藝術。無論是那個時代強權、征服還是暴力,都一種硬朗在里面。之后,中國的文化似乎更多被認知的是柔軟的、抒情的、朦朧的、詩意的。但實際上我們也是強悍的、雄偉的,這就是我想要呈現的。而我作品中的一些細線和淡淡的朦朧色,則以剛中帶柔來突顯我的作品所要表現的力量。
您的回國是因為看到了中國藝術界正在發(fā)生的變化嗎?
劉永剛:那倒不是。2003年我回國設立工作室主要是為我從1999年就開始創(chuàng)作的102件雕塑作品尋找石材——木魚石,這樣的石材和造價在國外是很貴的。如今這102件作品歷已全部完工,其中100件由鄂爾多斯政府收藏,于今年8月正式落成于鄂爾多斯中南部的新城——康巴什新區(qū)內的成吉思汗陵所在地。另外2件,一件被美術館收藏,一件捐給了我的家鄉(xiāng)。
您如何看待中國的當代藝術?
劉永剛:中國當代藝術還是由個體起著決定性作用。有那么幾個人推動了這個板塊,當然他們都擁有特別清晰的個人面貌。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看他們是否具有個人思想,能給外界傳達怎樣的信息?,F在,我們看到的大部分作品,西化的成分過高,藝術家所想、所寫、所畫都是人家的。未來中國當代藝術之路能否走好,關鍵在于我們能否從自身,從社會,從自己的地域和文化里走出一條屬于我們自己的,不受任何干擾的路。而不是一味地模仿。
您認為中國的文藝復興已到來了嗎?
劉永剛:說這句話還為時過早,應該說還在準備期。大家現在只是開始真正的靜下心來思考,開始在自己的研究狀態(tài)下嚴肅地對待藝術。我們需要這個過程。
【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