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群展“+關注”,是一場“年輕”的展覽,它的年輕并不僅僅是年齡上的,而且是積極思考不斷嘗試的一種狀態(tài)。策展人王慰慰表示,此次展覽所要關注的,正是這個時代中年輕族群新鮮的想法和前進的姿態(tài)。
展覽于6月在上海當代藝術館舉辦,分為“日常”、“科技”和“人際”三個板塊,是國內當代藝術比較難得的言之有物而且比較有趣的一次集結。在內容上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陸揚的“尋求科學團隊合作計劃”。這位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的女藝術家花費了大量時間學習和研究生物技術方面的權威資料,并且自己進行實驗,撰寫了數個可實施的、十分大膽的生物科技裝置方案?!督┦艘艉?mdash;蛙腿水下芭蕾》是陸揚已經完成實際操作的一個作品,她將青蛙尸體的下半身與圓筒形八音盒結合,當八音盒奏出音樂時,其內部金屬片產生的振動傳輸至傳感器,傳感器接收信號后發(fā)送給相應的換能器和蛙腿,使其抽動跳舞。在完成此項裝置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專業(yè)科學團隊的支持,陸揚必須自己完成解剖工作。在其他暫時停留在理論階段的項目中,《究極學習終端》是一個相當有創(chuàng)意的設想,它通過大腦監(jiān)控技術檢測受試者學習的注意力程度,當受試者注意力下降時,及時給予生理上的懲罰刺激,使受試者形成應激反應,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陸揚的所有項目都附有精細的設計圖,技術團隊可以直接按照圖紙設計和制造相應裝置,撇開倫理上的考量,她的實驗設計令人印象深刻。
另一個頗有新意的地方是“人際”板塊中“未知博物館”發(fā)起的“珊瑚計劃”,該計劃希望促成展覽形式上的變革。在策展人制度中,參加群展的藝術家只是與策展人溝通,彼此之間幾乎沒有交流,“珊瑚計劃”則是讓藝術家自己傳遞信息,由一個參與者傳遞給另一個參與者,由他們自己尋找和決定下一個參與者,作品是在雙方的討論和交流中產生、創(chuàng)造的,因此,每個人都參與到整個展覽思路的建構中,但是沒有一個人可以控制全局。“珊瑚計劃”是“未知博物館”的一個長期項目,本期的主題是“地理的精神分析”,這里的“地理”指涉的不僅僅是通常意義中地理的意義,它還指向藝術家精神中的對地理的認識。藝術家們從這一主題出發(fā),將海潮的幻變、山巒的起伏和地圖的瓦解等元素納入創(chuàng)作,作品彼此之間的關系如同該計劃的海報所示,是遍布于星云中的各個星球,既有關聯又自成一體。對于這樣的結構可能造成的向心力的質疑,年輕的藝術家們覺得與其依靠權力化和功利化的策展模式,不如自己做些嘗試。
“珊瑚計劃”層層傳遞,“人際”板塊的參展藝術家達到了40 多位,而且他們在展覽現場仍然沒有停止對作品本身及其展陳方式的討論和修改。結果是不可預料的,“不速之物”隨時出現,“未知博物館”通過模仿這種生成模式,就像年輕的植物一樣蓬勃生長。
【編輯:陳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