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青年就是希望與未來-首屆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訪談錄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王文娟 2009-08-28

首屆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策劃人:王林
《涂鴉街》雜志記者:王文娟

 


  說起重慶很少不提及成都的,因為這兩城市的性格有太多的不同,無論什么地方都喜歡相互比較。雖說成都雙年展辦了好幾屆了,但成都雙年展幾乎都是重慶的策展人和藝術家,這讓成都的市民都有些心頭不爽,何不重新扯個場子做個重慶雙年展?就西南地區(qū)而言,成都有雙年展,貴州有雙年展,昆明大大小小的展覽也不少,重慶聚集著名策展人和藝術家,難道重慶要在舉辦雙年展中缺席?就這樣重慶雙年展這幾個字一直就在藝術家和策展人的心里掛了好幾年,直到今年重慶盼來了自己的雙年展——首屆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好事。為此特地采訪了本屆雙年展的策展人王林,以茲了解更多關于展覽的具體情況。


  (王林=王  涂鴉街=涂)


  涂:重慶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的重鎮(zhèn),涌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的藝術家和批評家。就你個人而言,從你1996年策劃首屆上海雙年展以來,距今已經(jīng)13年之久,請問重慶雙年展為何到今年才啟動?


  王:上海雙年展是1996年正規(guī)的美術館舉辦的中國大陸第一個雙年展。當時中國當代藝術開始與國際接軌,許多中國藝術家參加了國外的展覽。但都是參加人家的展覽。這種國際接軌,車是人家的,我們只是搭車而已,并沒有真正接軌。藝術交流是雙向而不是單向的,所以當時去動員、策劃上海雙年展。上海這座城市比較開放,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成長,對當代藝術的國際交流比較敏感。上海雙年展已經(jīng)舉辦了7屆了,為中國當代藝術提供了一個國際交流平臺。在十多年以后的今天,在重慶舉辦雙年展,有以下原因:


  我是地地道道的重慶人,四川美術學院也在重慶,重慶的美術創(chuàng)作力量很強,重慶從來沒有舉辦過大型的、綜合性的當代藝術展,也沒有當代藝術的展覽機制,沒有這樣一個平臺,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在過去沒這種條件,首先沒有大的展館,二沒這種文化意識。重慶不像成都,私人投入文化,一些企業(yè)、機構對藝術很感興趣。


  重慶直轄以后,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文化藝術也提到日程上來了。并且直轄以后,在文化上也有了一種全國眼光。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特別是通過羅中立的爭取,重慶今年開始舉辦青年美術雙年展,建立一個青年當代藝術的展示平臺,來之不易,應該把它做好。重慶作為中國西部的年輕直轄市,在文化上應該有自己的對外交流的國際平臺和品牌展示,應該成為西南地區(qū)在藝術上的領頭羊。
 

  涂:為什么將首屆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定為青年雙年展,其主題定為“當下藝術的文化想象”?


  王:雙年展大的定位是青年美術雙年展?,F(xiàn)在,全國各地已經(jīng)有許多雙年展。要做一個比較有特色的雙年展,應該以重慶這樣一個年輕的直轄市為基礎,與其直轄市形象比較吻合。另外重慶美術的主力是四川美院,四川美院的藝術創(chuàng)作一直是由青年人推動的。之所以在全國產(chǎn)生影響,也是因為四川美術學院一直推舉年青人的創(chuàng)作。推舉年輕人這既是四川美院的傳統(tǒng),也應該是重慶的藝術傳統(tǒng)。在重慶做青年美術展是非常合適的。并且青年美術雙年展在全世界沒有地方做,重慶應該把這樣一個展覽做起來。整個中國的當代藝術都是青年美術運動推動的,我們抓住了青年美術就抓住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動力。這就是為什么雙年展大方向要定為重慶青年美術展。


  第二個概念,是為什么把主題定為“當下藝術的文化想象”。主要是出于以下考慮,當代藝術是一種當下狀態(tài),也就是在場狀態(tài),在社會的現(xiàn)場里,在政治的現(xiàn)場里,在生活的現(xiàn)場里,在文化的現(xiàn)場里等等。但是藝術并不是隨波逐流的東西,而是有自己的價值選擇和文化方向。在當今時代,中國藝術面臨著資本的權力,面臨著他者的選擇,還面臨著種種操控性的權力關系。在復雜的社會文化歷史語境中,藝術家如何從自己的文化身份、文化定位、文化方向出發(fā),利用古今中外的文化資源,創(chuàng)造出具有個體性、創(chuàng)意性的作品來,重要一點就是藝術家具有何等的想象力。藝術想象力包含了藝術的智慧、藝術的能力、藝術的方向。雙年展通過激發(fā)青年人的藝術想象來做成一個展覽,使人看到青年一代具有怎樣的內(nèi)心世界和創(chuàng)作追求,不僅僅是時尚、流行的表層、娛樂等等。重要的是在當代流行文化和時尚潮流中,藝術家通過文化想象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以此做為展覽主題,是想從年輕人創(chuàng)作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來重新審視中國當代美術的價值取向和文化方向。
 

  涂:這次展覽也是以文化想象為標準去選擇藝術家的嗎?


  王:首先這是全國范圍的選擇。用羅中立的話說是全國糧票,不是地方糧票。我們邀請了全國的青年藝術家,當然也邀請了臺灣的藝術家,還有居住在中國的外國藝術家。藝術家的選擇,出于幾個因素:第一,青年美術展的年齡要求是四十歲以下,第二,藝術家的作品要有新的、與眾不同的文化想象。第三,跟展場空間有關,展場在重慶南坪國際會展中心,面積六千平米,空高十幾米,可以利用的空高有六米,是一個巨大的空間。我們選擇更適合展覽現(xiàn)場的藝術家提供作品或現(xiàn)場制作。希望給重慶市帶來一個新鮮、活潑、饒有意味的當代藝術展。


  涂:為什么只邀請生活在中國的外國藝術家呢?


  王:居住在中國的外國藝術家,可能對中國文化有更深的認識,可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文化想象。這樣和中國藝術家相對比,也許比較有意思。首屆展覽因條件所限只具有有限的國際性。要做成一個大型的綜合的國際展覽,需要更多的經(jīng)費支持。其實這個選擇也很有意義,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國外藝術家來到中國生活,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狀況是我們應該去關心的。當然以后有條件了,可以邀請更多的國際知名的藝術家來到重慶展覽。當年上海雙年展也是一樣的,第一屆只邀請了一些在國外生活的中國藝術家。
 

  涂:許多青年藝術家都想?yún)⒓舆@次展覽,但是不知道以什么方式參與?


  王:展覽有一個藝術委員會,對展覽效果進行最后把握。策展人是我,對藝術家的挑選與我有很大關系,當然展覽中外地藝術家占了絕大部分,重慶及周邊地區(qū)較少一些。藝術委員會希望展示出不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藝術家,這樣可以看到新的創(chuàng)作趨勢和創(chuàng)作面貌。我們重慶的藝術家很厲害,如果要選擇的話可以選擇很多,但這展覽選擇有限。我相信當?shù)厮囆g家也愿意看到更多外地藝術家的作品,這樣會有更多、更好的交流。展覽本身有一種期待,希望主辦方放心,希望藝術圈子覺得這個展覽有學術追求,而市民既然是第一次觀看大型的當代藝術展,也希望他們覺得展覽有新鮮感、有創(chuàng)意性。


  涂:你想通過什么方式讓市民更加了解當代藝術呢?


  王:我們在展覽中做了一個活動“從我的窗戶看出去———重慶市民攝影作品創(chuàng)意墻”?,F(xiàn)在攝影比較普及,許多市民都可以參加。從投稿作品中選擇其中五十幅作為參展作品。大家都可以參與,人們就不會把當代藝術看成那么神秘和遙遠。當代藝術無非就是包含著當下生活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博伊斯說人人都是藝術家,就我理解,只要你對當代人類生存、對個人存在的狀況有真切地關心,然后你通過所熟悉的媒介有創(chuàng)意的呈現(xiàn)于他人,你就是在進行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 希望通過這個活動,能讓市民和當代藝術直接接觸。通過接觸,讓當代藝術對市民有親切感。當代藝術是多元化的,你可能不是每個方向都喜歡,每種東西都了解,但當代藝術提供了開放的多元的精神空間,讓你從封閉的、既定的審美思維當中解放出來,只要抱有開放的心態(tài),當代藝術就在你身邊,距離你一點都不遙遠,根本不存在隔閡。藝術就是一種召喚,召喚每一個人去欣賞它、去體會它、去接近它、去參與它。


  涂:重慶青年美術雙年展期間還有哪些活動?


  王:本屆雙年展除了主題展,還有一個特別計劃展“重慶高校青年師生作品推薦展”,以及三個獨立展:“中德青年裝置作品展”、“盲區(qū)寓言繪畫作品展”、“城市檔案攝影作品展”。北京、上海做雙年展時,有很多外圍展,但重慶現(xiàn)在還沒有形成相關氛圍,所以我們和重慶幾家藝術機構協(xié)調,他們也在這個期間做展覽。這些展覽是獨立舉辦的,但又是互相配合的。作為組織者,我們支持社會上的藝術機構在雙年展期間辦展覽。大家以一種朋友關系進行配合、協(xié)商和交流。希望通過這些獨立展的舉辦去發(fā)動重慶的社會力量,希望下一屆做雙年展時有更多的藝術機構圍繞雙年展做活動,使雙年展做得像藝術節(jié)一樣。讓外地的來賓也好,藝術家也好,策展人也好,市民也好,有更多可以觀看的藝術展覽。


  涂:王老師可不可以預期這次展覽的影響和意義?


  王:作為展覽策劃人,展覽影響是以后的事了,我們策展團隊現(xiàn)在主要考慮是如何將展覽做好,盡可能做一個非常經(jīng)濟、有相當規(guī)模,又有全國水平的青年美術展覽。這是我們的追求和期待,至于能夠做到哪種程度,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只要把展覽做好了,自然會產(chǎn)生影響和價值。


2009年8月4日
資料來源:《涂鴉街》雜志


【編輯:海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