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2日至4月21日,上海博物館將攜手日本POLA美術館及日本經(jīng)濟新聞社聯(lián)合舉辦“對話世界”文物藝術大展系列第五展——“印象·派對:POLA美術館藏印象派藝術大展”。作為2025年的開局大展,本次展覽是POLA美術館的首次大規(guī)模海外展覽,也是上博在印象派走過150年之后,首次全景式梳理印象派藝術的發(fā)展及對后世廣泛影響的一次重要展覽。
2025年1月13日下午,上海博物館在東館舉行“印象·派對:POLA美術館藏印象派藝術大展”首場新聞發(fā)布會。會上,POLA美術館館長野口弘子發(fā)表視頻致辭,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介紹展覽概況,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峰公布參觀購票方案,并在會后邀請媒體記者共同前往展廳現(xiàn)場,見證兩件展品的開箱點交過程。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上海博物館一直在探尋深受中國觀眾喜愛的印象派繪畫的藝術歷程。2025年至2026年是中日韓文化交流年,通過文化藝術交流可以增進理解、凝聚共識、促進合作。日本是亞洲收藏印象派繪畫藝術的重地,我們非常榮幸地與POLA美術館、日本經(jīng)濟新聞社聯(lián)合策劃主辦這次展覽,第一次將POLA美術館歷年珍藏的印象派及現(xiàn)當代藝術精品帶到中國,涉及的名家之全、流派之多、變革之巨,前所未有。此次展覽不僅是連接東西方的一次藝術交流與碰撞,也是對以亞洲細膩品位為主導的藝術收藏的一次精彩呈現(xiàn)。
POLA美術館館長野口弘子在視頻致辭中表示,POLA美術館的藏品無論是質量還是數(shù)量都堪稱21世紀日本私立美術館中的翹楚,本次展覽遴選了POLA美術館藏品中的精華,在內容上最大程度地展現(xiàn)了POLA美術館藏品的特色和魅力,所有展品都體現(xiàn)了藝術家對于自然的熱愛、對于光和色彩表現(xiàn)的追求,充滿了精致與和諧的美感。我們希望本次展覽能夠把POLA美術館藏品的魅力傳遞給更多的中國觀眾。
“印象·派對:POLA美術館藏印象派藝術大展”門票按實名制售票、即約即售的模式進行銷售,現(xiàn)已開放購票,觀眾可在微信搜索“上博參觀預約小程序”購買,門票分為全價票(80元)和優(yōu)惠票(40元)兩種。詳情請留意上博官網(wǎng)、微信公眾號、小紅書、微博等官方平臺發(fā)布的信息。
展覽匯聚30余位藝術巨匠的近70件經(jīng)典之作,涵蓋從莫奈、雷諾阿、塞尚、凡·高、高更,到馬蒂斯、畢加索等名家作品,特別呈現(xiàn)沃爾夫岡·提爾曼斯、杉本博司、草間彌生等當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猶如群星輝映,帶領觀眾沉浸在一場盛大而熱烈的藝術派對之中。以光影與自然為線索,展覽不僅呈現(xiàn)印象派藝術捕捉瞬間之美的卓越成就,還深入探討其在野獸派、立體主義乃至當代藝術中的延續(xù)與革新。
展覽 “印象·派對”共分為六個部分,向觀眾呈現(xiàn)藝術如何在百年流變中不斷煥發(fā)新的活力、催生新的可能,在漫長派對的尾聲,觀眾也將從旁觀者變身藝術變革的見證人。
正如派對中常常暗含對擺脫束縛、擁抱自由的期盼,19世紀中期的法國畫壇涌動著對改變的渴望。每年舉辦的巴黎沙龍展依然捍衛(wèi)著學院主義的傳統(tǒng),其視歷史、宗教與肖像題材為正統(tǒng),風景與靜物則等而下之。學院派畫家被要求以不顯露個性的平滑筆觸和超強的寫實功力,用一種精心營構的理想化敘事表現(xiàn)歷史和神話中的經(jīng)典故事。
庫爾貝、柯羅和馬奈代表著率先打破堅冰的力量,他們受過學院派的技法訓練,卻熱衷通過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和日常風景挑戰(zhàn)學院傳統(tǒng)。在這個單元,派對中最先到來的賓客們有著鮮明的個性:庫爾貝堅持繪畫只能涵蓋真實與實際存在的事物,以現(xiàn)實主義的風格描繪弗朗什-孔泰的地方風景;柯羅善于刻畫寧靜詩意的鄉(xiāng)村景致,他與巴比松畫派關系密切,而后者最早嘗試于自然中寫生,對印象派意義深遠;馬奈則擅長以大膽而狡黠的方式賦予傳統(tǒng)圖式和創(chuàng)作原則以新的意義——在一個古老故事的外殼下,實際卻是一片真實的“當代”巴黎近郊風景。
雪中鹿影
居斯塔夫·庫爾貝 (1819-1877年)
約1866-1869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薩拉曼卡的學生
愛德華·馬奈 (1832-1883年)
1860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被官方沙龍展拒之門外的藝術家們熱切尋求著展示其獨立和反叛的機會。1873年,莫奈、雷諾阿、畢沙羅和西斯萊組建“無名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藝術協(xié)會”;次年,包括他們在內的三十位畫家聯(lián)合舉辦了展覽,并因為輿論對其激進風格的譏諷而得名“印象派”。這次展覽也被追溯為第一屆印象派畫展。
今日,“無名畫家”們成了人盡皆知的名字,嘲笑和揶揄為藝術史中的偉大轉折賦名。在這個單元中,于舞池中央閃耀的,正是那些參與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奠定了印象派之名的藝術家們。他們在室外的自然光線中作畫,執(zhí)著于表現(xiàn)變動不居的瞬時光效。莫奈無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描繪吉維尼田間干草堆的作品,正是一種“素以為絢”,借極度平凡的日常之物,彰顯幻化無盡的光影。另一方面,城市的工業(yè)化進程也刷新著印象派畫家們的光色經(jīng)驗。在莫奈表現(xiàn)國會大廈的作品中,倫敦的霧霾卻成就了藝術家的靈感之源。
吉維尼的干草堆
克勞德·莫奈(1840-1926年)
1884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國會大廈·玫瑰色交響樂
克勞德·莫奈(1840-1926年)
1900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埃拉尼晨曦下盛開的梨樹
卡米耶·畢沙羅 (1830-1903年)
1886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戴蕾絲帽的女孩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1841-1919年)
1891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沐浴之后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1841-1919年)
1915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印象派面臨著過于注重感官、流于膚淺的批評?;谒孛韬途€條的學院派訓練被認為與精神性掛鉤,而對色彩和印象的強調,則似乎危險地將官能感受凌駕于理性之上。
事實上,在最初令人目眩的轟然綻放后,印象派的煙火正朝不同方向四射光芒。新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修拉和西涅克借鑒19世紀晚期的光學和色彩理論,以微小的原色點代替調色,創(chuàng)造出均質、冷靜的點彩繪畫風格。塞尚、高更和凡·高等后印象派畫家則被認為代表著現(xiàn)代藝術的真正起點。其中,塞尚更被譽為“現(xiàn)代主義之父”,他以幾何形體和顏色的冷暖對比塑造人物、風景或靜物的立體和空間感。高更因其對異域文化的探索和棄商從藝的曲折經(jīng)歷聞名,在他的早年畫作中,已流露出對遠離都市喧囂的渴盼。法國南部小鎮(zhèn)阿爾勒的燦爛陽光和陽光下萬物呈現(xiàn)的明快色彩則強烈地吸引著凡·高,他曾用“藍色和黃色的交響樂”形容《向日葵》,而這曲交響也同樣回蕩于本單元他繪就的阿爾勒風景之中。
四個浴女
保羅·塞尚 (1839-1906年)
1877-1878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糖缸、梨和桌布
保羅·塞尚 (1839-1906年)
1893-1894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維格伊拉運河上的格萊茲橋
文森特·凡·高 (1853–1890年)
1888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蓬塔旺樹下的母與子
保羅·高更 (1848-1903年)
1886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歐塞爾之橋
保羅·西涅克 (1863-1935年)
1902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什么是“現(xiàn)代”?現(xiàn)代指示著當下,指示著與過往全然不同的事物,而現(xiàn)代藝術則可被視為一種對現(xiàn)代或現(xiàn)代性的回應。舞會、馬戲、歌劇、咖啡館、博覽會、林蔭大道……種種現(xiàn)代生活的景觀塑造著畫家的表現(xiàn)主題,乃至他們觀看和再現(xiàn)這個世界的方式。
人們很難想象一雙19世紀的眼睛初見塞尚作品時的震驚,但無論如何,在印象派之后,藝術的面貌已與過去大異其趣,一如電弧燈代替煤氣燈和油燈照亮了彼時的巴黎,將其轉變?yōu)橐蛔灰怪?。野獸派藝術家早期受到凡·高鮮明用色和高更原始趣味的巨大影響,這在本單元弗拉芒克的作品中得到彰顯;而馬蒂斯的晚期肖像則宣告他終于完全形成了獨到的構圖和色彩語言。布拉克和畢加索沿著塞尚的探索路徑繼續(xù)前進,如外科醫(yī)生一般分析和拆解尋常的元素和人物肖像,將其組合為需要觀眾重新思忖的對象。至此,繪畫終于第一次不再追求“再現(xiàn)”真實,而是畫家“表現(xiàn)”物象的載體。
戴圍巾的女子
亨利·馬蒂斯 (1869-1954年)
1936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巴黎
拉烏爾·杜菲 (1877-1953年)
1937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玫瑰色背景的吉他靜物
喬治·布拉克 (1882-1963年)
1935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賣花女
巴勃羅·畢加索 (1881-1973年)
1937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SuccessionPicasso2024
以法國為主要陣地的印象派也為其后整個歐美的現(xiàn)代主義藝術運動唱響了先聲,然而,其在地理和文化意義上的流布遠不止于此。藝術史在闡述印象派的風格形成時常談及浮世繪等東方藝術之功,但藝術間的對話如復調旋律交織追逐,以印象派為代表的西方繪畫,也反過來塑造著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以中國和日本為代表的亞洲藝壇。
黑田清輝最早于日本開設人體寫生課程,堪稱西洋繪畫在日本發(fā)展的奠基人。王悅之、陳抱一等中國藝術家曲徑通幽,于日本接觸到西畫技巧和基于西畫訓練的美術教學體系,并將其帶回中國推廣。劉海粟、佐伯祐三、常玉、潘玉良等亞洲畫家均曾遠赴巴黎,為方興未艾的現(xiàn)代主義派對增添了來自東方的聲部。同莫奈一樣,劉海粟為被光潑灑的巴黎圣母院深深震撼;從佐伯祐三粗獷的筆觸中,可見來自弗拉芒克的影響。常玉、潘玉良受馬蒂斯陶染頗多,但對線條的純熟把控和構圖中時常得見的留白,依然透露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意境與氣息。
野外
黑田清輝 (1866-1924年)
1907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城堡街入口
佐伯祐三 (1898-1928年)
約1925年丨布面油畫丨POLA美術館藏
今時今日的藝術依然深受印象派偉大變革的啟發(fā),攝影藝術尤其如此。攝影的本意即“以光作畫”,其在誕生初期就曾影響了印象派記錄瞬時場景的創(chuàng)作理念。但在當代攝影中,杉本博司卻反其道行之,通過長時間對電影熒幕的曝光,將“滿”轉化為“空”,將光的鋪陳還原為光本身。提爾曼斯則擅長發(fā)覺日常中的詩意與深刻;通過對光與影魔術般的運用,他賦予平凡的空間與景物以紀念碑式的永恒特質。
杜菲筆下的賽馬場和巴黎鐵塔固然是現(xiàn)代都會的空間表征,但本雅明亦指出,室內作為一種精神狀態(tài),可與現(xiàn)代性同義。本單元位于第三特展廳,展廳內的大部分作品都指涉一種室內空間的隱秘特質或室內外的空間關系:草間彌生的裝置打破了私領域的界限,以標志性的波點呈現(xiàn)了當代個體的精神焦慮與幻覺;而在馬克雷的作品中,來自不同影像的“門”串聯(lián)成縈回的復數(shù)時空,如同永不終結的迷夢。
床,波點迷戀
草間彌生(1929年-)
2002年丨綜合材料丨POLA美術館藏
北極熊
杉本博司(1948年-)
1975年丨明膠銀印丨POLA美術館藏
·展覽名稱·
印象·派對:POLA美術館藏印象派藝術大展
MASTERPIECES OF THE POLA MUSEUM OF ART:FROM IMPRESSIONISM TO CONTEMPORARY ART
·展覽時間·
2025年1月22日-4月21日
January 22nd - April 21st , 2025
·展覽地點·
上?海博物館東館 第二、三特展廳
Shanghai Museum East, Exhibition Gallery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