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法國米勒名畫《拾穗者》將訪臺 2億歐元投保額創(chuàng)紀錄(圖)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2008-01-29



>>>>更多圖片資訊

據(jù)香港明報報道,是次展覽的展品還包括與米勒同時代的巴比松畫派名家胡梭、柯洛等人杰作,共有48幅油畫、22幅攝影,總保險金額約新臺幣100億。

奧塞美術館長稱,這次臺灣能在眾多有意商借名畫的各博物館中脫穎而出,主要是《聯(lián)合報》發(fā)行人王效蘭捐贈100萬歐元贊助整修該館。

19世紀法國著名畫家米勒作品《拾穗》、《晚禱》將首度同時離開法國奧塞美術館,5月到訪臺灣展覽。臺灣方面已為兩幅名畫各投保1億歐元巨額保險,創(chuàng)下訪臺名畫展覽保額最高紀錄。

相關資料:

《拾穗者》 米勒 1857年  油畫 83.5X111厘米 巴黎盧佛爾博物館藏。

米勒出身于農民家庭,在他眼里,大自然有著“無窮無盡的壯觀”。他曾因他的“鄉(xiāng)下佬模樣”和質樸的畫風被巴黎沙龍中的某些同行冠以“森林中的野人”的綽號,米勒試圖把我們引入土地的深處,在開闊而又靜穆的景觀中去感受她的沉重與充實,傾聽她深沉寧靜的呼吸,體會她樸實頑強的生命,體會土地與土地上的農民自然般運行的命運。在這幅畫中,米勒采用橫向構圖描繪了三個正在彎著腰,低著頭,在收割過的麥田里拾剩落的麥穗的婦女形象,她們穿著粗布衣裙和沉重的舊鞋子,在她們身后是一望無際的麥田,天空和隱約可見的勞動場面。米勒沒有正面描繪她們的面部,也沒有作絲毫的美化,她們就如現(xiàn)實中的農民一樣默默地勞動著。在造型上,米勒用較明顯的輪廓使形象堅實有力,很好地表現(xiàn)了農民特有的氣質。色彩沉著,加之豐富細膩的暖調子,使作品在純樸濃厚渾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羅曼.羅蘭曾評論說:"米勒畫中的三位農婦是法國的三女神"。

晚禱(The Angelus)米勒 Millet 1857-59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尺 寸:55 x 66 cm  法國巴黎奧塞美術館

《晚禱》表現(xiàn)了一對農民夫婦在暮色中諦聽遠處教堂鐘聲時正在祈禱的情景。米勒本人曾強調,此畫的意境主要是表現(xiàn)鐘聲。因為他畫《晚禱》時,曾回想到童年時代在田間勞動時,每當晚鐘響起,祖母總要一家人停止工作,為可憐的死者祈禱。宗教就其本質來說是“精神的鴉片”,不過在誠實勞動者身上,信仰就是“追求道德”,就是“向善”,他們真正相信“人不單是靠面包活著”,更是靠首先理想的支持。他們認為統(tǒng)治階級的貪婪無恥,違背“上帝的本意”。他們看不到宗教在勸導人們安貧樂道的時候,實際上是維護了剝削者的利益。但從勞動者自身的篤言信行和苛求于已方面,反映了他們品格中的優(yōu)良素質。

《晚禱》正是由于深刻地反映了這樣一種復雜的矛盾,因而具有長久的魅力。畫面上,夕陽西下,勞動了一天的農民夫婦,聽到遠方教堂鐘響,丟下手中的活計,俯首默默禱告。畫家著力描繪出他們的虔誠,我們?yōu)樗麄兊募儤愫驼\實所感動。可是畫中反映的現(xiàn)實生活又形象地告訴人們,他們虔誠的結果是什么--簡陋的工具,破舊的衣衫,兩小袋馬鈴薯,在無垠的大地的映襯下,他們是那樣地孤立無援?!锻矶\》的主題不單是對命運的謙恭和柔順,而更重要的是人們緬懷在那大地上辛勤勞動,流盡汗水以養(yǎng)育眾生的農民。米勒在法國繪畫中確立了真實地反映農民日常生活和艱苦勞動的新型風俗畫,《晚禱》即是這一主題的佳作。

編輯:葉曉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