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李振華:關于今年巴塞爾展會及其周邊的11個問題

來源:99藝術網(wǎng) 作者:王姝 2024-06-17

作為每年最重要的藝術盛會之一,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在吸引全球藝術領域的目光的同時,也是以年度為單位,考量藝術生態(tài)、市場現(xiàn)狀的重要指標。在世界范圍內(nèi),藝術博覽會大家族的成員越加越多,所以我們也總能聽到坊間對于不同國家、區(qū)域的藝博會對比式比較的聲音。一個藝術博覽會的重要職能是滿足買賣雙方的市場需求,除此之外,它還為藝術的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營養(yǎng)豐富的資糧。

在這個躺平只是說說,卷王才是底色的時代,我們看一個藝術博覽會的角度也很卷,以至于銷售數(shù)據(jù)似乎才是評價藝博會的正確打開方式,和在場性的價值體現(xiàn)。交易是藝博會的重點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在冷冰冰的銷售數(shù)字背后,還有些重要的支撐在給予良性市場循環(huán)以動力。這樣說來,也許,我們可以為作為交易場所的藝博會前面加一個定語——“藝博會是一個有藝術史聯(lián)系的交易場所?!?/strong>(李振華語)

藝博會是一個區(qū)域藝術生態(tài)的濃縮式體現(xiàn),在數(shù)天短暫的現(xiàn)象性表現(xiàn)之外,能否勾勒出當下藝術生態(tài)的面貌?在交易數(shù)據(jù)背后,我們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去看待一個藝博會的價值?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在今年巴塞爾展會期間與策展人李振華聊了聊,請他以一位“在場者”的身份,談談他對今年展會的觀察,以及對當?shù)厮囆g生態(tài)的思考。

無人機拍攝的「藝術無限」(Unlimited)展覽現(xiàn)場
2024年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
封面作品:Mario Ceroli,?Progetto per la pace, 1968, Cardi Gallery
圖片拍攝:范歆苒
視頻來源:youtube

Q&A
Q= 99藝術
A= 李振華

1

Q:今年的巴塞爾展會整體上有沒有呈現(xiàn)什么與往屆不一樣的地方?

A:?強在大文化主線和策展,在「藝術無限」(Unlimited)、「跑酷」(Parcours)部分都很明顯??臻g更加規(guī)整化,尤其這兩年來新上任的策展人,都有著重要的機構(gòu)背景。Giovanni Carmine除了策劃藝術巴塞爾的「藝術無限」板塊,還是圣加侖藝術廳的館長。Stefanie Hessler則是美國“瑞士協(xié)會”(Swiss Institute)的館長,2024年是她第一次作為「跑酷」項目的負責人。

左:Giovanni Carmine,「藝術無限」(Unlimited)展區(qū)策展人及圣加侖藝術廳館長,圖片由巴塞爾藝術展提供
右:Stefanie Hessler,「跑酷」(Parcours)展區(qū)策展人及美國“瑞士協(xié)會”(Swiss Institute)館長,照片由Jingyu Lin為巴塞爾藝術展拍攝

「藝術無限」(Unlimited)現(xiàn)場
攝影:李振華

2

Q:從今年的Unlimited單元,能夠看到哪些歐洲當代藝術領域的新趨勢?

A:?按照每年巴塞爾「市場報告」中的描述,趨勢也是購買力決定的。**我想再次強調(diào)博覽會不是美術館,也不是非贏利機構(gòu),最終決定趨勢的是實際的購買力。**當然,還有媒介上的需要,屬于這個時代的新媒介也一定是需要的。

「藝術無限」(Unlimited)現(xiàn)場鹽田千春作品
攝影:李振華

3

Q:給您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畫廊和作品有哪些?

A:?如果僅看「藝術無限」部分,當然這也是畫廊推薦大型作品的重要場所。在媒介和當代藝術的線索上,幾乎無所不包。畫廊展區(qū)方面,我會固定地探訪那些來自中國和亞洲的畫廊朋友們。在「藝術無限」,如Christine Sun Kim(克里斯汀·孫·金)的作品「FOMO樂譜」,旨在討論手語、溝通等問題,但也在提示著可介入性、平權等現(xiàn)實困境。如Carsten Nicolai的作品《無名混凝土之船》(Concrete Ship Without Name),人類文明的遺跡,自然共生的現(xiàn)實,以及藝術家用一貫獨特的音視覺語言。以及項目首尾兼顧的聯(lián)系,Robert Frank的「美國人」系列攝影作品,Henry Taylor的多媒介裝置「無題」。來自亞洲的藝術家,總需要一些溫情的凝視。周濤、Minjung Kim、Chiharu Shiota、Hiroshi Sugimoto、Wu Tien Chang、Liza Lou、Yayoi Kusama、Dominique Fung、Christine Sun Kim、陸揚等來自亞洲或亞裔藝術家在69個項目中,占據(jù)著非常大的比例??梢妬碜允袌龊退囆g系統(tǒng)的雙重需要,正在激發(fā)著下一個浪潮。

Christine Sun Kim(克里斯汀·孫·金)的作品「FOMO樂譜」
圖片來源:空白空間官網(wǎng)

4

Q:除了老大師作品,今年您有沒有看到比較有意思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他們在關注什么?表達什么?

A: 巴塞爾藝博覽會,會比較全面地反映出現(xiàn)在市場和藝術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尤其當代藝術領域關注和討論的現(xiàn)實問題,都會在藝術環(huán)境中被接受和轉(zhuǎn)化。我更關心文化主體的現(xiàn)狀,以及藝術博覽會所構(gòu)建的新歷史敘述。

巴塞爾博覽會,不僅僅只有展會,還有諸多美術館、機構(gòu)的共構(gòu),如Schaulager、Fondation Beyeler、Museum Tinguely、Kunsthalle和Kunstmuseum Basel、HEK等。還有Basel Social Club這樣社群基礎的新機構(gòu)等。一切都是交融的,所謂新,也就是隨著時代出現(xiàn)的新人、新話題和新藝術,這恐怕不是博覽會的重點。因為交易和收藏的特性,博覽會和展商之間,必須在認知上達成一定共識,成熟的、已知的、有市場活力的藝術家,往往是博覽會的重點。

Schaulager會為各年齡階段的大學或?qū)W校團體提供學習原創(chuàng)作品的機會。圖片來源:Schaulager官網(wǎng)

Fondation Beyeler現(xiàn)場
攝影:李振華

Kunstmuseum Basel官網(wǎng)首頁顯示:巴塞爾展會期間每天上午9點到下午6點,美術館歡迎觀眾前來參觀

5

Q:中國畫廊帶來的作品與歐美畫廊在面貌、風格和內(nèi)容上有著哪些明顯的差異?您如何解讀藝術作品的本土性?

A:?藝術是共通的,人性是共通的,差異就是地區(qū)和地區(qū)間的文化議題間的。個人化對藝術的討論永遠是主線。?媒介上,繪畫、攝影、雕塑、錄像、多媒介,也不存在什么不同。最大的差異應該是價格上的,這也是我給觀展者的建議,詢價是博覽會的必須,通過價格,也許你會追問其他問題,如什么是藝術生涯?為什么這么貴?什么構(gòu)成了價格?

然后,本土的,除了文化趣味,還有購買力問題,如現(xiàn)代畫廊去年的項目,就是韓國藝術機構(gòu)最終購買的,這也是文化生態(tài)重要的組成部分。

“買就是創(chuàng)造”

——吳山專和托斯朵蒂爾

這背后除了消費主義的觀念,還有文化政治的需要,以及藝術家自身本土系統(tǒng)循環(huán),或更大范圍大循環(huán)的問題,值得更多反思。

姚清妹和廖斐在巴塞爾,2024
攝影:李振華

李振華和廖斐在巴塞爾展會,2024
圖片來源:李振華

李振華和沒頂畫廊展覽總監(jiān)孫啟棟
在沒頂畫廊巴塞爾展會展位
圖片來源:李振華

6

Q:您如何看待一個國際化的藝術展會概念?國際化在今天代表著什么?以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為代表,您覺得歐美的藝術博覽會有著哪些與亞洲和中國的藝博會所不一樣的地方?

A:新興的藝術市場和超過50年的有組織的市場,差別不言而喻。我在為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工作的這10年,也是學習機構(gòu)構(gòu)建的過程。我更愿意用技術方法去理解一件事,如我之前一次講座所說:“藝術史會被技術史取代?!碑斎唬@是一種極端的說法,但可以被解釋和理解的,就需要被理解和解釋。而不能被理解和解釋的,恰是一些務虛的東西。回到巴塞爾博覽會,這是一個很務實的機構(gòu),從其發(fā)起以來,就代表著畫廊的需要,代表著藝術家的需求,到今天也許會有些資本的馬甲,以及裹挾著各種議題的綜合表象,但究其核心,都是為藝術家和畫廊提供務實的服務。

2024年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現(xiàn)場
圖片來源:巴塞爾藝術展

7

Q:今年巴塞爾展會期間,巴塞爾地區(qū)范圍里有哪些比較有意思的展覽和藝術項目?

A:?米卡·羅滕伯格 (Mika Rottenberg) 在Museum Tinguely的展覽,與Tinguely收藏的并置,值得思考,機器繪畫自60年代到現(xiàn)在,這種技術手段和人性之間的張力,即幽默,又殘酷。

Fondation Beyeler成立25周年展覽「與惡魔跳舞」,也可以被看作新的藝術家策展,以及科技薩滿的新方向,在Renzo Piano的建筑內(nèi)外,構(gòu)成有機的、無形的、有精神聯(lián)系的時空。

LISTE青年畫廊博覽會,有很多青年藝術家的項目,有很多奇思妙想,價格也比較親民,如果你剛剛開始收藏,不妨去走一走。

我在第四個問題回應的機構(gòu),都有非常優(yōu)秀的項目。

米卡·羅滕伯格 (Mika Rottenberg)
NoNoseKnows
2015 (Filmstill),Single-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sound, color; 21:58 min. ? Mika Rottenberg,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Fondation Beyeler展覽現(xiàn)場
攝影:李振華

8

Q:在您看來,歐洲的當代藝術是否受到經(jīng)濟下行的影響?當?shù)卣兔耖g力量在支持當代藝術生態(tài)發(fā)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A:?博覽會完全沒受到影響,開幕的火爆,交易的熱烈,都回應著經(jīng)濟兩極化的現(xiàn)象。

地方政府和民間商業(yè)機構(gòu)拿出了該有的誠意,如酒店價格相較于之前,就便宜了很多。

還有在議題上更加環(huán)保和生態(tài)的傾向,在Basel Social Club的模式中,也有所體現(xiàn)。

陳秋林
吃豆腐 CHI DOU FU (Eating Tofu)
特定場域裝置現(xiàn)場, 2024, 攝影:Ben LoschniggChen Qiulin, 吃豆腐 CHI DOU FU (Eating Tofu), Site-specific installation view, 2024, Photograph by Ben Loschnigg,圖片來源:千高原藝術空間

李振華、劉杰、陳秋林(左至右)
在Basel Social Club現(xiàn)場
圖片來源:李振華

藝術家陳秋林在Basel Social Club創(chuàng)作現(xiàn)場
攝影:李振華

9

Q:您曾經(jīng)指出“歐洲即使是很小的地區(qū),它的基體建設,細微到毛細血管的系統(tǒng),都是非常完善的。包括收藏也很系統(tǒng)。”您覺得這種完善的系統(tǒng)的建立除了時間的積累,還主要得益于什么?

A:?得益于對藝術的尊重和理解。藝術家的身份不高,如工人和手工業(yè)者。藝術家身份不低,如教師和知識分子。作品往往不貴,這都會對應個人收入的水平線,才有公眾的支持。一切都是長期積累的結(jié)果,你所見今天的繁榮,也不過50多年的努力,關鍵是對藝術熱愛的恒常和信念。

2024年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現(xiàn)場
圖片來源:巴塞爾藝術展

10

Q:就您的觀察,在歐洲的藝術生態(tài)中,專業(yè)的藝術媒體和藝術批評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信息科技的發(fā)展有沒有對他們帶來什么影響?

A:?媒體領域有幾次大的變化,一次是知識分子的退場,?即文字缺乏反思和批判,只為了傳遞信息。而the Guardian還有齊澤克的專欄,也實屬罕見了。一次是紙媒的退場,?即傳播媒介和發(fā)行變了,閱讀群體和閱讀習慣變了。到今天,在重構(gòu)社群的理念下,信息再次形成投喂和接受的固化關系,如“信息繭房”、“運算宣傳”等情況,都在影響著今天的藝術生態(tài)。

即時生效與閱后即焚,大概就是現(xiàn)在專業(yè)領域的現(xiàn)實吧。

11

Q:在歐洲,影像藝術的創(chuàng)作生態(tài)和收藏環(huán)境如何?

A:?很扎實的非營利性機構(gòu)、藝術節(jié)、獎項、研究、畫廊,應有盡有。瑞士的溫特圖爾,就有全球最著名的攝影研究機構(gòu)、基金會和美術館。還有電影節(jié)和新媒體、數(shù)字藝術節(jié)等等。整體歐洲的文化是流動和開放的,在這個地區(qū)的藝術家,會自然的被納入到系統(tǒng)中。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很順利的獲得成功,如很多其他行業(yè)一樣,真正在頂端的藝術工作者都有著巨大的付出,和卓絕的心智。

瑞士攝影基金會正在進行中的展覽
圖片來源:瑞士攝影基金會官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