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旗袍:恍若隔世之美

來源:當代藝術 2012-07-16

旗袍 ,恍若隔世之美

 

The astonishing beauty

 

撰文:鄭薇 圖片提供:“源Blanc deChine”,北京保利拍賣(微博)公司

 

對于東方女性來說。從旗人女子的傳統(tǒng)裝束到今天成為中國服裝服裝行業(yè)支柱之一,從貴族化的衣錦到大眾化的服裝, 在這長長的衣袖上,一端是滄海,一端是桑田,中間流淌的是風情萬種的神韻。

 

旗袍起源

 

旗袍的字面意思是旗人袍服,但其效應遠遠超出了這個定義。旗袍像一本中國近代的歷史教科書,記錄著中國風雨飄搖的百年。其實初興的旗袍遠不如中土的女裝襖褲來得嫵媚。據(jù)說當初五族共和之后,婦女界突然一致采用旗袍,是因為1920年的女子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權之說,蓄意要模仿男子,改變自古以來女人是“三綹梳頭,兩截穿衣”的代名詞。因此那時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有著清教徒的風格。旗女所穿之袍的原型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雖也有各色繡花的繁復裝飾,但整體沒有女性的婉約。而現(xiàn)代旗袍特征為:立領;收腰; 盤扣。這樣的改變源于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洋裝的滲入提供了審美的另一種參照體系。日后的中華旗袍的演變由此開始。而這種加入了墊肩、拉鏈等西方元素的旗袍被稱為改良旗袍。經(jīng)典旗袍和改良旗袍在時間基本是以30年代為分界,旗袍在這一連串的領、袖、腰身及長度的演變中,成為一種烘云托月的氣氛物質(zhì)。一絲絲甜美而悵惘的氣息也被保留在描寫海上風情的作家筆下,在當時的廣告畫中,在昔日名媛淑女的玉照里… …

 

旗袍年鑒

 

3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年代,旗袍在這個時期開始了在時裝化的方向,也是海派旗袍開始一統(tǒng)天下的時代。旗袍變長而緊身且高衩近于臀部,符合當時的時代特點。40年代雖是30年代的延續(xù),但由于戰(zhàn)亂以及“舊衣運動”的倡導,旗袍開始“接地氣”。更加注重使用功能,例如整體長度的縮減,夏季袖子的取消,領子的減低,材料上“土布”的使用一時獨領風騷。簡單、樸素、適體成為40年代旗袍的主題。“不愛紅裝愛武裝”,“以穿紅戴綠的‘資產(chǎn)階級小姐’為恥”的口號在建國初期改變了人們一時的審美習慣,“十年文革”也成為旗袍在大陸徹底銷聲匿跡的直接原因。在70年代末,盡管“文革”結束之后對旗袍的“攻斗”已不復存在,但陰影始終籠罩上空。時間來到改革開發(fā)后,終于人們可隨心裝扮自己的到時候,外來的紛繁讓人們卻無暇重溫昔日旗袍的舊夢。

 

近年來,旗袍亦有重新恢復國家禮服的趨勢。旗袍制作在中國大陸也已經(jīng)重新成為服裝行業(yè)支柱之一,且發(fā)展?jié)摿薮蟆?大陸近年已經(jīng)出版的旗袍專著多達數(shù)十種,近年來以旗袍為劇中人主要服裝款式的民國題材影視劇也大受歡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曾發(fā)布通知,建議女性外交官在正式場合穿著旗袍。90年代以來,中國領導人的外事活動中,女領導人或領導人夫人穿著旗袍也已成為常態(tài)。 旗袍有著豐富的中國歷史背景,也有它獨特的時尚風采。 在當代中國大陸,旗袍常用于服務行業(yè)。改革開放初期也曾有人驚呼旗袍成為迎賓“職業(yè)服裝”的尷尬。不敢說這些學者是否對或錯。但旗袍的作用是它能彰顯女仕美態(tài)的服裝,適合不同場合穿著,表現(xiàn)她們高貴優(yōu)雅的氣質(zhì)。所以,無論是把它當作中國的國服來看待或一襲漂亮時尚的衣裳,兩者均各適其式。類似于“源Blanc de Chine”的品牌也活躍在旗袍定制產(chǎn)業(yè),他們將中國豐富的文化、藝術和哲學引入現(xiàn)代時裝設計,也把東方文化之中和、典雅、飄逸、含蓄等元素透過衣服本身表達出來,中華文化的正確形象及潛力,從而展示於國際舞臺。

 

隨著中國經(jīng)濟持續(xù)增長發(fā)展,消費能力提升,加上中國消費者對服裝的要求越趨講究,環(huán)景因素造就了量體訂制衣服的興起。很多時顧客定制衣服是為出席特別場合,如婚禮、重要宴會、社交話動等的需要。訂制同時也是突顯個人獨持品味的一種表達。所以,量體訂制便成為各品牌吸引高端顧客的一種手法。而“源Blancde Chine”也在此時應聲而起。將傳統(tǒng)旗袍引入一個高級時裝定制的領域,讓旗袍也重新獲得應有的尊重。“源Blancde Chine”藉由設計改變以往在“蘇絲黃的世界”電影中標榜的那種典型性感歷史形象。重新演繹傳統(tǒng)、含蓄、內(nèi)斂的中國美,這種美內(nèi)秀于心,而并非賣弄性感。同時,相信這引導的不僅是一個服裝趨勢,而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讓平時忙碌在快節(jié)奏生活里,穿著職業(yè)裝、休閑裝,在牛仔褲和T恤中漸漸迷失了自己的女性,重回東方女性的溫婉的生活。用鮮花裝點書房,和孩子一塊嬉戲,順應自然規(guī)律的作息安排。

 

月白的蟬翼紗旗袍,細細地點綴著暗花。舊時女子卷起的烏發(fā),水鉆發(fā)卡。 如水的雙眸,蕩漾秋波。 那一抬眼、一低頭的嫵媚,是那個年代的畫面。想象無數(shù)電影場景與作家筆下十里洋場的浮華,身著旗袍風情妖嬈的女人,在云霧里,旗袍下的婀娜多姿,只一眼,便鑲刻入心。而這些女人應該擁有的美不應只停留在對舊時歲月回憶中。

 

穿著旗袍的細節(jié)貼士:

 

1:由于旗袍本身就非常貼合身體,在一定程度上會約束穿衣者的行動幅度,那也是為什么以前一些大戶人家的大家閨秀們從小就能舉止非常文雅的原因之一。穿上旗袍后,人的姿態(tài)會得到適度修正,比如習慣弓背的人就自然趨向于挺直身板;不愿意看到小腹凸出則會自覺地去收腹。

 

2:站立的時候,主觀上也一定要有挺胸直腰的意識,雙手比較自然地合搭在胃的高度或者小腹前。

 

3:坐下時,首先應該撂一撂后裙擺,給身體彎曲以足夠的空間。旗袍正因為是連體的緊身設計,如果不騰出空間,很容易引起面料的輕微撕扯。出于同樣道理,坐也只能坐在椅子的前端,不可坐滿。更不能因為坐下就又習慣性弓背塌腰,否則,背后的縫紉和線頭等同樣會遭受牽引撕扯。雙腿不能隨性擺放,盡量以優(yōu)雅的姿勢掩藏在裙擺內(nèi)。裙子長度僅僅過膝時,大腿更要始終閉合,注意裸露在外的小腿擺放姿勢。開衩比較高的需要時刻謹防走光。

 

4:無論是站著還是坐著,雙臂都應緊貼身體,需要做任何動作時,也最好只是文雅地使用肘之前的小臂,避免因為幅度過大而露出下腋,這在穿無袖旗袍時更要當心。

 

專訪“源Blanc deChine”營銷總監(jiān) Davie Mok莫藻亮

 

1:《當代藝術》:“源Blanc deChine”的客戶群是怎樣的?

 

莫藻亮:我們接觸的客戶,無論是中國人或是外國人,他們欣賞我們品牌的主要有三大要素: 獨持的設計: 蘊含中國文化色彩,彰顯東方美。而且設計時尚,適合現(xiàn)代生活的不同場合需要穿著; 用料講究: 選料大部份都是高級進口面料,柔軟舒適,冬暖夏涼。不同面料配合不同設計特性,更能帶出穿著者的氣質(zhì); 造工精細: 與頂級國際高級時裝品牌相比,手工精細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懂得欣賞這些元素的戶客,必定是有品味、國際化、懂得花的客人。他(她)們已經(jīng)超越了只追求名牌效應的心態(tài),因他們對自已衣著很有自信。他們追求的不一定是最貴,但一定是最好。他們著重價值而不是價錢。一般來說,他們都是老闆級、企業(yè)家、專業(yè)人士、律師、醫(yī)生、亦不乏藝術家等。另一方面他們對中國文化及藝術均感興趣,也對自己中國人的身份有著一份自豪感。

 

2:《當代藝術》:如何看待如今日益激烈的服裝訂制的競爭?

 

莫藻亮:市面上充斥著各種量體訂制的服務,但主要的問題是競爭大、素質(zhì)參差不齊。例如,面料的選擇對量體訂制來說非常重要。一般品牌這方面提供的選擇有限,不能完全滿足客戶的要求。所以,我們在面料選擇方面較勝一籌,因這一直是我們的強項。最終,我門認為要在高級定制的市場占一席位,必須從設計、選料及造工各方面互相配合才能真正滿足高端顧客的需要。

 

3:《當代藝術》:“源Blanc deChine”的設計宗旨?

 

莫藻亮:“源 Blanc de Chine”不單只是時裝品牌,也是文化事業(yè),為消費者提供一種獨特、簡潔、恬靜、和諧的生話態(tài)度。“源Blanc de Chine”對旗袍的設計及推廣有著獨特的使命感。一直以來,消費者對旗袍都抱著錯誤的觀念。“源Blanc de Chine”的旗袍是帶出穿著者的那份端莊、秀外惠中的感覺,尊重女性的美態(tài)而不是低貶女性的尊嚴。我們很榮幸被香港歷史博物館邀請在2010年全球首個最大型的旗袍展覽中展示“源Blanc de Chine”的旗袍以代表當代旗袍的經(jīng)典設計。

 

4:《當代藝術》:“源Blanc deChine”的設計靈感?

 

莫藻亮:““源Blanc deChine”新一季的春夏系列,深受明朝的美學文化所啟發(fā)。明朝時代經(jīng)歷了一段長時期的太平盛世,繁榮安定的景象為中國歷史孕育了一個耀目的文化藝術時代。明朝美學,細膩典雅,線條簡單而具流線感;設計精巧而不浮夸,以追求物質(zhì)本身之內(nèi)在美為基礎,創(chuàng)造非凡的典雅風格。“源Blanc deChine”2010春夏系列揉合了明朝美學的獨特設計精髓,演繹出純潔、簡約、實用的優(yōu)雅時裝。 設計師引用明朝具流線感的視覺效果,為經(jīng)典的中山裝注入新元素,在口袋設計上加添了細致的點綴。配襯圓形官領特征的企領襯衣,讓今季男仕系列展現(xiàn)全新的審美角度。

 

5:《當代藝術》:“源Blanc deChine”是否有與其他社會層面的互動?

 

“源 Blanc deChine”品牌是文化事業(yè),也是創(chuàng)意企業(yè),要持續(xù)的發(fā)展必須培育新血與學院等其他社會層面發(fā)生互動。無論是知識的交流或研討合作,我們都積極參與及舉辦。尤其是在國外的推動介紹中國文化更為重要。例如,我們與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美國的北德州大學等師生的合作、交流尤為緊密。與此同時,品牌也贊助支持香港本地學生的創(chuàng)意活動。例如,香港理工大學參賽2011年的世界零售會議

 

(2011World Retail Congress) ,以“源 Blanc de Chine”為題的推廣項目便贏得全場冠軍大奘。

 

6:《當代藝術》:“源Blanc deChine”是否有跨文化理解的問題?

 

設計本身是跨文化的語言,所以不應存在交流上的問題。并且,近這幾年間,由於西方的經(jīng)濟崩潰,人們對原本西方的價值觀起了存疑。我們意識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均向東方文化看,尋求不同的啟發(fā)。無論是時裝設計、藝術或宗教等都是如此。所以,“源 Blanc deChine”也希望在這東、西方的交流及探索中擔起具影響性的催化作用。

 

 


【編輯:劉建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