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精神崩潰的人能否做出感人至深的作品?梵高或許知道其中深淺。
意識流文學的先驅、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曾說,天底下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人之手。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在藝術領域的確表現(xiàn)出極大的天賦,有些甚至成為后世景仰的名家。
就藝術創(chuàng)作而言,真的是不瘋魔不成活嗎?
精神問題困擾藝術家
許多人相信,藝術家都是發(fā)了瘋的天才,他們耽于幻想,被神秘力量驅使,心猿意馬,行蹤不定。這甚至讓我們認定,藝術家和精神疾病之間存在必然聯(lián)系,于無形中影響了藝術品的衡量標準——一件作品若出自有精神病的畫家之手,身價總要額外高出幾分。藝術家們也逐漸接受了這個“道理”——蓬亂夸張的發(fā)型加上荒誕鬼馬的言語,似乎比繪畫經(jīng)驗更有說服力。
但日前倫敦某藝術節(jié)上一首失敗的協(xié)奏曲似乎證明,事實并非如此。
19世紀的德國作曲家羅伯特·舒曼有一首不太著名的《D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這首曲子時,舒曼正處于精神崩潰的邊緣。他希望將此曲獻給匈牙利小提琴演奏家約瑟夫·約阿西姆,但后者并未傾心,認為它是舒曼“頭腦發(fā)熱的產物,根本不值一提”。幾十年后,這首石沉大海的曲子被約阿西姆的侄女發(fā)現(xiàn)(也有消息說她是在柏林國家圖書館發(fā)現(xiàn)的)。感動之余,她決心將它公之于眾。
上個月在倫敦開幕的“轉變思想藝術節(jié)”上,這首曲子成了藝術探索與精神健康跨學科討論單元的熱門話題。與會者認為,這首曲子能登上紐約林肯中心或柏林愛樂樂團音樂大廳的舞臺,如今看來真是不可思議。
摩爾多瓦小提琴演奏家科帕奇斯卡婭(Patricia Kopatchinskaja)和英國啟蒙時代樂團為了使曲子更感人、動聽,可謂用盡渾身解數(shù),但收效甚微。事實是,這首曲子本身就不漂亮,存在很多創(chuàng)作漏洞。
一個精神頻臨崩潰的人能否創(chuàng)作出感人至深的作品?梵高或許知道深淺。在寫給弟弟的信中,他坦承自己嚴重抑郁,“對自己的狀況非常失望,我沒法做想做的事,現(xiàn)在的情形就像一個茫然無助者孤苦無奈地躺在暗黑的井口”。很難想象,一個面對如此強烈的脆弱與孤獨的人能隨心所欲地創(chuàng)造杰作。
創(chuàng)作需要藝術家高度專注、忘情投入,然而長期的壓力和折磨人的貧窮只會消磨人的精神。寫完那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后,不堪重壓的舒曼跳河自殺,卻并未喪命。兩年后,他在救濟院撒手西去。
藝術能緩解精神痛苦
在“轉變思想藝術節(jié)”的討論現(xiàn)場,很多學者表示,經(jīng)常接觸繪畫、詩歌、戲劇或音樂是不錯的滋養(yǎng),對人的心情、頭腦活絡程度幫助匪淺。英國喜劇演員杰克·盧克認為,當一個人的精神出了狀況,去放松自我是非常有必要的。將有精神問題的人放在藝術的包圍中,其頭腦中那條“抑郁的黑狗”會自然而然地停止囂張。
世界衛(wèi)生組織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到2030年,心理疾病將超過癌癥、中風和心臟病,成為致死率最高的疾病。發(fā)現(xiàn)、緩解甚至治愈心理疾病,已變得刻不容緩。
研究發(fā)現(xiàn),很多從事創(chuàng)意工作的人有兄弟姐妹,更容易患自閉癥、厭食癥、精神分裂癥等疾病。換句話說,精神疾病和創(chuàng)造力沒有直接關系,但從事創(chuàng)意工作者似乎更容易有精神方面的問題。他們對模棱兩可的東西接受度極高,對新鮮事物保持著過度的率真和好奇。“轉變思想藝術節(jié)”的與會者指出,這些特質對創(chuàng)作小說極為有利。
演奏《D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之后,英國啟蒙時代樂團演奏了舒曼的經(jīng)典曲目《第三交響曲:萊茵》,它旋律明快,氣勢磅礴,非常動人。《萊茵》創(chuàng)作于1850年,當時舒曼剛剛與妻子、女鋼琴家克拉拉在萊茵河畔度過一段幸福寧靜的時光。這也說明,與所有人一樣,藝術家在輕松寧靜的氛圍中能收獲更好的工作狀態(tài)。
英國《經(jīng)濟學人》雜志
(編譯/張寶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