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藝術(shù)新秀被歐洲市場看好的同時,一些前蘇聯(lián)藝術(shù)家也獲得了廣泛關(guān)注。日前,結(jié)構(gòu)主義運動最重要的成員之一,蘇聯(lián)著名攝影家亞歷山大·羅德琴科攝影展(Alexan-derRodchenko)在英國海沃德畫廊(HaywardGallery)舉行并獲得成功。展覽集中展示了羅德琴科從1924年開始創(chuàng)作的蒙太奇照片。幾十年后,這些影像、文字和圖形的大雜燴,依然能為后朋克樂隊法蘭茲·費迪南的唱片封套設計提供靈感。
1930年代可謂是藝術(shù)家短暫而富激情的動蕩時期。通過在倫敦海沃德畫廊舉行的展覽可以發(fā)現(xiàn),藝術(shù)家不僅在此期間承受觀眾對其作品忽冷忽熱的轉(zhuǎn)變,而且也始終坦然面對當局對他的忽捧忽殺。
“在羅德琴科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該階段適逢俄羅斯先鋒派與蘇維埃站在一起。”策展人奧伽·斯維伯瓦(OlgaSviblova)介紹說。列寧曾表示,在一個有70%人口都無法讀或?qū)懙膰依?,攝影圖片是較強的宣傳工具。在這種氛圍下,原本從事繪畫的羅德琴科開始攝影創(chuàng)作,并發(fā)出了“只有相機能反映當代生活”的感慨。在展覽中,他的早期作品反映了其努力并未奏效:鄉(xiāng)野木屋,著便服的馬雅可夫斯基,所有照片都以水平目視和最安全的距離取景。此后,為了拍下年邁母親戴著老花眼鏡閱讀的場景,羅德琴科開始接近他的被攝對象,距離近得幾乎貼到了母親的臉頰,突然間一種額外的力量產(chǎn)生了……在以后的五年內(nèi),羅德琴科開始變得越來越癡迷極端的角度,他相信,這個時代最有趣的視角,就是“由上而下”和“從下往上”。他有相當一部分照片是躺在公寓樓下的人行道上拍的。莫斯科街頭景象系列,大多拍攝于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作品皆為正式出版物而作。建筑物的邊際線條常處于畫面對角線上,這幾乎成了羅德琴科的標志,電車像要駛過整個畫幅,鋼筋水泥叢林顯得異常騷動。
在1932年,他具實驗性的獨特取景角度發(fā)展到了巔峰階段,制作出版的一套少先隊員肖像系列,讓人目瞪口呆。最著名的一張,攝影師在少先隊號手的下巴處取景,臉部扭曲變形。這些作品招致了一場風波?!盀槭裁匆粋€正常人的臉部被處理成如怪胎一般,這是出于什么動機?”評論家開始了冷嘲熱諷。風波最終導致了羅德琴科余生的大部分光陰陷入了藝術(shù)的荒原。
1957年,也是羅德琴科離世后一年,他的首次攝影展才得以在蘇聯(lián)舉行,同時他的藝術(shù)聲譽也得到了恢復。50多年過去后的今天,英國成功舉辦了羅德琴科的首次海外個展,展覽再度證明攝影作為獨立藝術(shù)形式存在的事實,而這種事實與羅德琴科的努力不無關(guān)系。
【編輯:葉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