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當代”及上海藝術博覽會昨天開幕 藝教不普及 藏家以商人為主
藝術的風向標到底指向何方?從藝術博覽會、拍賣會上就可聞得一二,這些藝術二級市場,如同時裝發(fā)布會一般引領著最新的潮流。昨天,第三屆上海藝術博覽會和“上海當代”同時開幕。這廂,藝博會大打中國牌,并推介青年藝術家;那廂,“上海當代”方向也足夠明確——“發(fā)現當代”、“亞太地區(qū)項目”。不論是在哪邊,主攻方向是什么,尋找新的藏家、開發(fā)新的潛力股是共同的。投資者的眼光掃視全場,誰都希望能買到一只績效良好的原始股。
前兩屆的“上海當代”可謂熱鬧非凡,相比之下,昨天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的本屆“上海當代”倒是低調了不少。但是展會內的雕塑和裝置仍然以先鋒的造型吸引著人們的視線——用紐扣鑲嵌而成的巨大舌頭、草間彌生的大南瓜、用絲線垂吊起的木炭樓梯,還有在上海雙年展中裝飾美術館外墻的螞蟻,作為新媒體藝術的電子屏幕隨處閃爍……所有的前沿作品都在試圖講述,“看!這就是當代藝術!”
“上海當代”現場:從展覽布置來看,“上海當代”比“上海藝術博覽會”更為靈活,沒有規(guī)整的格局,藝術作品甚至成為了墻面裝飾?!?/p>
“上海當代”及上海藝術博覽會昨天開幕第三屆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2009ShContemporary,簡稱“上海當代”)昨晚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在為期4天的展會內,將有近百家畫廊參與其中。
張曉剛作品
和上海藝術博覽會不同,“上海當代”撇去了綜合性藝術展會的全面特點,而專攻“當代”,這與前幾年暴熱的中國當代藝術不無關聯,而它針對的收藏群體也與一般展覽不同,“我們的目標更明確,發(fā)展亞太地區(qū)的收藏家。”展會總監(jiān)秦思源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雕塑《七宗罪》
主題論壇:當代藝術到底是什么?
對于什么是藝術品,迄今沒有人能回答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而對于什么是“當代藝術”,也一直處于不確定的狀態(tài),一幅20世紀的抽象畫是藝術品,一個簽有杜尚名字的小便池是藝術品,一群人用身體擺成@字樣也可以稱之為一次行為藝術。當各類概念藝術、身體藝術、裝置藝術、偶發(fā)藝術等新的藝術形式出現之后,對現代主義的顛覆之余,當代藝術的概念也變得模糊不清。
在這次ShC上,“當代藝術到底是什么?”將被放到為期4天的論壇中深入討論,并設有主題展覽,邀請了24位藝術家以及多家國內外畫廊參與,策展人之一是駐紐約與柏林的藝術家Anton Vidokle。去年夏天,Vidokle想在網上當代藝術批評雜志《e-flux》上做一個關于當代藝術的維基百科,但卻發(fā)現很難以一個菜單結構的方式為讀者提供檔案文件,因為沒有辦法按照“派別”來編排,“我發(fā)現,在過去的20年來,基本上沒有任何明顯的藝術派別出現,藝術家對派別也無多大興趣,他們更傾向于用不同的媒介來創(chuàng)作。”Vidokle說,此次來滬,他將與另外兩位藝術家Mami Kataoka、汪建偉共同策劃論壇“發(fā)現:發(fā)現當代”,試圖幫助收藏家更好地解讀“當代”的復雜性。他們認為,藝術市場對藝術創(chuàng)作如何定義其自身起著核心的作用,收藏家則在這個發(fā)現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些私人藝術收藏與經濟法則發(fā)生關聯之后,也有批評家對此表示不安,澳大利亞批評家羅伯特·休斯就曾說:“當看到一幅凡·高的風景畫,作為藝術家被不平等和社會不公折磨得發(fā)瘋的痛苦見證,正掛在一位百萬富翁的客廳里,很難做到凝視默想而不感到難受。”不過,在一個純粹的當代藝術市場里,這樣的擔憂似乎顯得有些過時和酸楚。
達利作品
挖掘新藏家:亞太區(qū)潛力巨大
在過去幾年中,亞洲中上水平富有人群有所增長,藝術品投資也向亞洲當代藝術轉向,拍賣公司也在中國、日本、印度等國尋找、發(fā)展新的市場。自2007年開始舉辦的“上海當代”(Sch)就是希望將中國以及亞洲當代藝術的國際性市場進行整合。與同期舉行的上海藝術博覽會相比,它對于時尚和市場趨勢感應度更敏銳,并且在數量上有一定的限制,比如來自亞太地區(qū)的畫廊在50\%~60\%,來自于歐洲及美洲的畫廊在40\%~50\%。
實際上,由于對中國市場的不了解,許多歐美畫廊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來參加2007年的首屆“上海當代”的,在銀行次貸危機開始前后,博覽會的氣氛已經有所冷淡,日本的一些頂級畫廊就沒有參加去年的“上海當代”,而從今年的比例來看亞洲畫廊數占了近80\%,歐美畫廊略有減少。因此,發(fā)展藏家顯得尤為重要。
情況相類似的是,本月1日,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剛剛結束,并傳出招商困難的信息,據消息稱,本次共有78家國內外畫廊前往參展,除常規(guī)展覽項目以外,今年臺灣藝博會新增的“國際邀請——東南亞特區(qū)”和“藝術開門”兩個項目其中的“藝術開門”就是希望通過低價格來吸引和拓展亞洲地區(qū)年輕藏家,國內外新生代藝術家作品的價格一般在新臺幣1萬元起至6萬元之間(2000美元以內)。
有專家認為,國內的定價系統存在一定的問題,而當代藝術作品的虛高價格也比較普遍,這是造成藏家較少的原因。另外,對于藏家的培養(yǎng),除了美術館之外,教育普及工作顯得相當薄弱,有的中國藏家到了國外的藝博會上,甚至連請柬也看不明白。一位來自韓國的畫廊負責人告訴早報記者,韓國的藝博會有很多,觀眾層次很豐富,而在中國,通常只有商人才會購買藝術品。
對于“亞太區(qū)藏家發(fā)展項目”,展會總監(jiān)秦思源表示:“展會的資源不僅僅來源于獨立畫廊或獨立顧問,也不只局限于展會的這幾天,我們將在全年運作這些資源,搭建當代藝術的平臺。”
記者觀察
收藏夾的“跑馬場”
早有評論家說買賣中國當代藝術就像玩“擊鼓傳花”,什么時候傳并不重要,傳幾次也不重要,但絕不能在鼓點停止的時候讓“花”落在自己的手中。說當代藝術遭遇金融危機并不能解釋其價格已經跌到了1/10的個中原因,幾乎每一個藏家都知道這是一個關乎“炒作”的投資概念,既然樓市可以虛高,銀行可以冒著崩盤的風險放貸,藝術品投資又未嘗不可呢?
但短期投資可能才是最明智的,就像在股票市場低迷的時候,除非有絕好的耐心和足夠的周轉資金,短線操作來錢更快。
當岳敏君、方力鈞等當代藝術F4的笑臉在邁阿密博覽會上依舊露出可悲的笑容之后,這些頻頻出現于各種拍賣市場的符號化作品一次次地告訴著投資者:它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增長著,貨源不斷,可以隨時滿足那些喜好奢侈品和有著強烈購物欲望的人們。但同時,它也預示著貨物量過大所要帶來的惡劣結果——商品貶值。作品超產的藝術家不在少數,只是在埋頭復制之余,中國藝術家沒有學習達明·赫斯特用鉆石鑲嵌成頭骨藝術品來進行保值,也沒有像達利那樣雇用畫匠或在空白的紙上簽上自己的大名,而像臺灣某富二代那樣的,因為光頭能讓他“好開心”而購買岳敏君、方力鈞的作品的純玩家并不多見。更重要的是,藝術商品的操盤手來自國外,在明星畫家被榨干油水之后,它們的傻笑不再是被吹捧的“中國式潑皮”,而是“中國式尷尬”,就像被煎過的豬油,流淌著香味,但已老得掉渣。
至于藝術的風向標指向何方,從藝術博覽會、拍賣會上就可聞得一二,而這些藝術二級市場,如同米蘭時裝發(fā)布會一般引領著最新的潮流。人們可以像購買時尚雜志般訂閱到每一期的最新內容,今年的“上海當代”方向也足夠明確——“發(fā)現當代”、“亞太地區(qū)項目”,尋找新的藏家、開發(fā)新的潛力股,投資者的眼光掃視全場,誰都希望能買到一只績效良好的原始股。“上海當代”在2007年舉行了第一屆展會,其中的展覽部分項目名為“驚喜的發(fā)現”,由藝術總監(jiān)皮埃爾·胡伯策劃,其目的就是為剛剛嶄露頭角的亞太地區(qū)藝術家提供展示其作品的機會,并將他們推向全球當代藝術體系,而結果是否“驚喜”大概只有那些曾經押寶的藏家才能切實體會到?!?br />
相關新聞
上海藝博會:商業(yè)領路,各推薦新人
9月9日-13日,2009(第十三屆)上海藝術博覽會在世貿商城舉行,來自美國、法國、德國、韓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的120多家畫廊機構將參展此次藝博會,與幾年前不同的是,今年上海藝博會大打“中華牌”,中國本土畫廊就占據96家,首次達到76%,有關人士認為,這與金融危機導致海外畫廊減少赴外參展不無關系。與同期舉行的“上海當代”相比,上海藝博會更講求綜合性,但藝博會所具有的商業(yè)性則是它們的共同特點。
藝博會之商業(yè)性
金色與銀色的三米大狗蹲在世貿商城的兩邊,如同守衛(wèi)在銀行門口的神獸,這是法國雕塑家奧瑞·李可創(chuàng)作的作品,名為《這就是愛》。9月9日-13日,2009(第十三屆)上海藝術博覽會在世貿商城舉行,與同期舉行的“上海當代”相比,上海藝博會更講求綜合性,但藝博會所具有的商業(yè)性則是它們的共同特點。作為藝術品交易盛會,商業(yè)價值成為重要指標。就如同金銀狗狗,除卻雕塑胸口的一個小小的愛心,多數人會聯想起俗氣的“旺財”。
昂貴的藝術作品總能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在上海浦東證大廣場上的《大拇指》為愷撒雕塑名作,它在2002年上海藝博會上以260萬元人民幣的身價被收購;羅丹著名雕塑《思想者》在2000年由法國沙耶格畫廊攜來參展上海藝博會之后,永久地落戶在了上海,成為我國國內藝博會上最大的一筆境外作品交易。藝博會給人們帶來了美好的藝術,也一次次激發(fā)著收藏者的購買欲望。
目前,世界各國舉辦的藝博會總數不下50家,其中最為著名的,除德國科隆國際藝博會外,還有瑞士巴塞爾國際藝博會、西班牙馬德里現代藝博會、美國芝加哥國際藝博會和法國巴黎國際現代藝博會,號稱“世界五大藝博會”。中國的藝博會起步較晚,自20世紀90年代起,改革開放之后,先后出現了不少藝博會,其中最具規(guī)模的,當數廣州國際藝博會(1993年)、北京中國藝博會(1995年)和上海藝博會(1997年),此外還有北京首都藝博會、杭州西湖藝博會、大連國際藝博會、煙臺藝博會等。但發(fā)展到今日,中國的藝術博覽會與國外相比并不成熟。
國外成熟的藝術博覽會對參展商有嚴格的審查和甄選標準,比如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通常只有超過3年開辦歷史的畫廊才有申請參展的資格。而在中國只有少數幾個對參展實體的身份和參展條件有較為明確和嚴格的限制。有業(yè)內人士認為,這與中國的畫廊體制的不規(guī)范有關,很多畫廊沒有學術性的展覽以及畫家資源,只靠“賣畫”為生,有的畫家與購畫者直接交易,造成藝術市場局部混亂。而藝博會能否在眾多競爭對手中突圍而出,畫廊作為一級市場就顯得尤為重要。
國內目前的大型藝博會有二三十個,但水平參差不齊。一些組織者對藝博會沒有明確的定位,僅僅把目光放在如何盈利的問題上,關心的是攤位費或交易提成。
藝博會之展覽推新
而每個藝術博覽會的攤位價格也并不低,比如2009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的國內標準展位(3m×3m)為人民幣9800元/展期,光地展位1000元/平方米(36平方米起租),東京國際藝術博覽會2006中國展廳A類展位費用為25000元/(3m×3m)展位。在2007年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上,上海美術館首次亮相,9平方米的展位需要繳納一萬歐元,而像巴塞爾這樣的藝術博覽會并不是繳錢就能進入的,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yè)人士組成評委會進行嚴格的把關,當時上海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李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表示,沒有把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看作是簡單的商業(yè)銷售,希望通過這個國際化的重要舞臺與世界各地的策展人、收藏家、美術館博物館的負責人進行交流和對話。而“品牌”的建立對于參加藝術博覽會的各個機構來說也相當重要,或者說“推薦新人”成為重頭戲之一。
1999年第30屆巴塞爾藝博會上,香港精藝軒畫廊、法國法蘭西畫廊、西班牙波利葛瓦夫畫廊等都推出了中國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其中有邱世華、王晉、張曉剛、嚴培明、朱嘉、莊輝、蔡國強、陳箴、張培力等。作為一種“文化推手”的作用來看,亮相藝博會的確能帶來更多的聲譽。
因此,近年來的上海藝術博覽會開始舉行青年藝術家的推介展,除了以評選活動增加學術性之外,也與高校合作,直接將年輕藝術家推上展示的舞臺。這也是在市場的驅動力下的一次預先投資。
【編輯:虹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