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至2015年五月上半月的藝術品拍賣額 數(shù)據來源:artnet指數(shù)分析
今年的春季拍賣現(xiàn)場上,多項拍賣歷史紀錄被逐一打破,這在多方面都是史無前例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佳士得紐約的拍賣會上,一幅畢加索作品拍出了史上藝術品最高成交價——1.794億美元。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一場足以改變游戲規(guī)則的拍賣會。
2013年11月,也是在佳士得的拍賣場上,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三聯(lián)畫《盧西安·弗洛伊德肖像畫習作》(Three Studies of Lucian Freud)創(chuàng)下了當時的最高拍賣成交價1.424億美元,而如今畢加索的新紀錄一下子高出上次3700萬美元。而且,除去通脹率的影響后,畢加索的最新成交紀錄也有史以來第一次超越了日本紙業(yè)大亨(也是在佳士得)在1990年購買梵高(Vincent van Gogh)作品《加得醫(yī)生的肖像》(Dr. Gachet)時的最高紀錄,8250萬美元。
幾乎是緊隨著這件梵高拍得天價的新聞迅速登上各大頭條之后,藝術市場開始進入了漫長的盤旋下降期。為了讓你能對這次衰退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我們可以看到,在1992年5月蘇富比一場重要的戰(zhàn)后與當代藝術品拍賣會,成交額只達到了2300萬美元,遠遠低于其預估成交額的3500萬美元。這不得不讓人感嘆今天藝術市場的迅猛勢頭。畢竟,現(xiàn)在一幅畫的成交價都可以超過,甚至是達到前一晚拍賣會整場交易總額的兩到三倍之多!
直到1990年梵高高價交易的14年后,畢加索的單幅作品《手拿煙斗的男孩》(Boy With A Pipe)才在2004年的蘇富比的拍賣會上打破了這一記錄,并首次沖破了藝術品交易的1億美元大關。在此之前,藝術品市場一直處于蕭條狀態(tài),直到14年后才迎來首次好轉。
阿爾貝托·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指示者》(Pointing Man, 1947),銅,表面做舊銅銹,在本季佳士得拍得1.413億美元,成為拍賣史上最貴雕塑作品 圖片:佳士得
在21世紀前幾年,藝術市場逐步回暖,時長兩周的紐約春秋拍賣(包括印象派與現(xiàn)代藝術,以及戰(zhàn)后和當代藝術)一般可以達到3-5億美元的成交額。這相對1990年代來說已經是個很大的進步,不過與今天相比,這些交易額仍然少得可憐:現(xiàn)如今,佳士得與蘇富比各自的一場晚間拍賣就能達到這個數(shù)目,而這種情況越來越多。
以下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2015年的交易情況:蘇富比5月早期的印象派與現(xiàn)代藝術拍賣會總計拍賣成交額接近3.8億美元,而其5月12日舉行的當代藝術晚間拍賣也達到了3.68億美元。(見“蘇富比拍賣3.8億美元收尾,精彩但仍有遺珠”以及“神秘亞洲買家在蘇富比3.68億美元的拍賣會上引起騷亂”)佳士得則在5月11日的“展望過去”拍賣會(“Looking Forward to the Past” sale)上兌現(xiàn)了7.05億美元的成交額,囊括了從印象派到當代藝術的作品;而兩夜后的另一場僅戰(zhàn)后與當代藝術的拍賣會,則拍到了6.58億美元的總成交額。(見“1.79億美元畢加索畫作在佳士得'展望過去'拍賣會上創(chuàng)下極高記錄”及“畢加索創(chuàng)下拍賣新高,或預示市場繁榮的結束”)
回溯藝術市場的上一個高峰期,2007年,佳士得與蘇富比的成交記錄曾讓市場觀察者們啞口無言。在這一年,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綠色車禍1號》(Green Car Crash I,1963 )在佳士得拍得7110萬美元,與此同時,曾歸大衛(wèi)·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所有的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經典色塊油畫,在蘇富比賣出了7280萬美元。當時,人們還對單季拍賣突破10億元大關的可能性津津樂道??上У氖牵@并沒有在當時發(fā)生。而當我們回看今天,在今年五5月的第二周,僅佳士得紐約的兩場拍賣就已經完成了13.6億美元的入賬!
盡管自2007年的繁榮期后,就像我們看到的那樣,藝術市場相對開始冷卻:2009年5月拍賣季度成交額大幅縮水至5.4億美元。然而,這一冷卻只是暫時的。沃霍爾的作品已連續(xù)兩次超越之前《綠色車禍1號》的拍賣情況:2013年11月,雙聯(lián)畫《銀色車禍(雙重災難)》(Silver Car Crash (Double Disaster),1963)在蘇富比紐約上拍得1.05億美元,以及去年11月,《貓王三重影》(Triple Elvis)在佳士得拍得8190萬美元。
羅斯科的作品也三次超越了2007年的拍價紀錄,其中包括2012年11月在佳士得紐約拍出8680萬美元的作品《橙紅黃》(Orange Red Yellow)。
更令人驚奇的是,在經歷了拍賣總額的急劇上升與下降,拍賣會上賣出的作品數(shù)量比率,即拍賣行所謂的“成交率”(“sell through” rate),卻保持了相對穩(wěn)定。與此同時,那些沒有在會上被賣出去的作品被稱為“買進”(“bought in”)。根據artnet指數(shù)分析的數(shù)據來看(見上表),這一數(shù)字在過去的八年內一直維持在60%-70%之間,而并非人們當年常常說到的“當藝術市場腳步放緩時,未售出作品數(shù)量會逐漸增多”的情況。1992年《紐約時報》某文稱,藝術市場蕭條的表現(xiàn)不僅在于拍賣價格暴跌,還有“大批作品……無法售出,因為沒人愿意提高、甚至是接受拍賣底價——即拍賣會上賣方能夠接受的最低賣價。”
數(shù)據顯示,本季創(chuàng)下的史上最高的超過20億美元的拍賣季,同時也擁有最低的僅60.2%成交率,與藝術市場開始放緩的2008年春季持平。成交率在2013年達到最高,近69%的作品都找到了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