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11”事件發(fā)生13年之后,世界貿(mào)易中心遺址的博物館在紐約開放。
“9·11”恐怖襲擊后,人們在廢墟中找到這棵梨樹,當時已經(jīng)樹枝枯萎,樹干燒焦。隨后這棵樹被移植到紐約一座公園內(nèi)培育并存活下來,因此被稱為“幸存樹”。如今,“幸存樹”被移植到“9·11”博物館,并重新綻放鮮花。一名兒童所寫的詩歌《幸存樹》被“9.11博物館”放在了官網(wǎng)上。從雙塔廢墟中最后移走的一段鋼結構件——一段36英尺長的柱子
近期最昂貴、最紛擾重重的博物館項目之一,美國“9·11”國家紀念博物館于已經(jīng)正式向公眾開放。與大多數(shù)紀念館不同,這個耗資7億美元的機構位于世界貿(mào)易中心地下70英尺,一個可能會使人產(chǎn)生恐懼的空間。這里記錄的事件是許多參觀者可能親身經(jīng)歷過的。“我們必須要弄清楚,怎樣在紀念和教育之間取得平衡。”博物館館長愛麗絲·格林沃爾德(Alice Greenwald)說,“你該如何對待那些仍然感到備受創(chuàng)傷的公眾?”
館長Alice Green Wald
進入博物館的參觀者首先要通過一個由斯諾赫塔建筑事務所設計的亭子,再沿著一段長600英尺的斜坡向下,最后到達建筑地基的基巖層。在整個過程中,參觀者可以逐步了解雙子塔留下的巨大遺跡。“讓參觀者在實際參觀博物館之前慢慢地走下來是一個很重要的設計思路。”建筑師卡爾·克雷布斯(Carl Krebs)說。他與戴維斯·布羅迪·邦德建筑事務所的史蒂芬·戴維斯(Steven Davis)一起設計了該博物館。
博物館里最令人振奮、最壯觀的部分是一個被稱為“基礎大廳”的巨大空間。這個空間里有一段暴露的泥漿護壁連續(xù)墻。這段連續(xù)墻初建于1960年代中期,目的是阻止哈得孫河的河水滲入世貿(mào)中心的地下室。2001年9月11日雙塔倒塌之后,這道墻體依然穩(wěn)穩(wěn)地矗立。
在泥漿護壁連續(xù)墻前面是一段36英尺長的柱子,這是從雙塔廢墟中最后移走的一段鋼結構件。在博物館里還陳列了飛機撞上大樓時撞擊點位置的一塊鋼構件,以及大樓倒塌前數(shù)百人逃離經(jīng)過的一段樓梯。一件被稱為“復合材料”的物品則引起爭議:當大樓倒塌的時候,有五個樓層被壓縮成四英尺高的一塊鋼鐵巨石。決定陳列未確認身份的遇難者遺骸也引起爭議,他們將被保存在一個庫房里。這個庫房不對外開放,但是里面有一個為遇難者家屬準備的小房間。
一名紐約消防員在瀏覽“最后的立柱”上的文字
另一個展廳講述了在世貿(mào)中心遺址進行的重建工作和基地組織的歷史。把展覽空間留給有關恐怖組織的內(nèi)容引起了爭議,特別是那19名劫機者的照片。一個宗教顧問小組的成員還擔心一部7分鐘長的紀錄片會導致對伊斯蘭教的偏見。一位博物館的發(fā)言人說,這部電影“側重于探討基地組織的根源”,并沒有“以任何方式概括說穆斯林是恐怖分子”。
建筑師和館長都熱切地強調(diào)貫穿博物館的“希望”。“嚴峻,但不陰郁。”戴維斯說。博物館里的一些視覺藝術作品體現(xiàn)了某種沉思。斯賓塞·芬奇(SpencerFinch)2014年的裝置作品《努力記住那個9月的早晨的天空顏色》由藍色背景上面的2983個水彩色塊組成,每個色塊都強調(diào)了一位遇難者的獨特個性。大衛(wèi)·斯特恩(David Stern)2001年的雙聯(lián)畫《聚集》則描繪了在他的位于曼哈頓下城的工作室外面舉行的紀念活動。
國際政要走過斯賓塞·芬奇的裝置作品
大衛(wèi)·斯特恩的雙聯(lián)畫作品《聚集》(Gath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