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1日晚,著名油畫家忻東旺因淋巴癌癥去世,享年50歲。2014年3月26日凌晨,著名華人藝術家、法蘭西學院第一位華人院士朱德群在巴黎逝世,作為中國傳統方式向抽象過渡結合的最好畫家,朱德群的與世長辭,也標志著旅法中國現代主義藝術家群體的最后一位大師的離去……
年終歲末,當我們還沉浸在2014年藝術圈帶來的一場場饕餮盛宴中,當我們正滿懷期待迎接嶄新的2015年時,心中不免會有傷感惆悵。忻東旺、晏少翔、朱新建、張桂銘、趙延年、林樹中……這些名字,無數次回蕩在耳畔,帶給人們無數次藝術的感動。在這里,就讓我們一同緬懷,一同悼念,2014年逝去的幾位“藝術大師”。
著名油畫家忻東旺
著名油畫家忻東旺
對底層人民深切的人文關懷
2014年1月11日晚,著名油畫家忻東旺因淋巴癌癥去世,享年50歲。
忻東旺,1963年生于河北省張家口康??h忻家坊村。先后任教于山西師范大學美術系、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作為中國當代新寫實油畫的優(yōu)秀代表人物,從山西到天津再到北京,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青年畫家到獲得第十屆全國美展的油畫金獎,忻東旺的成長與崛起越出了常見的軌道,具有更多從邊緣到中心的平民色彩。這得益于他的刻苦與勤奮,也得益于他對于底層人民深切的人文關懷,更主要的,是他在藝術語言上的敏銳的感受力和對于當代藝術發(fā)展的整體觀察。他的作品,將其觀察的目光聚焦于城市的底層與邊緣人物,其中以農民工為主體,還有那些生活在城市底層的弱勢人群。主要作品有《明天多云轉晴》《遠親》《武裝》《保衛(wèi)》《邊緣》等。
忻東旺油畫作品
國畫大家晏少翔
國畫大家晏少翔
精研古法 臨摹古畫堪稱一絕
2014年1月16日凌晨1時30分,著名國畫大師晏少翔先生逝世,享年100歲。晏少翔,字晏翰,祖籍山東歷城縣,1914年生于北京。歷任魯迅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學會會員、遼寧美術家協會顧問、湖社畫會會長、沈陽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紅樓夢學會會員。
晏少翔先生用畢生的精力潛心致力于中國古代工筆畫技道與理法的研究,其作品多以古典人物畫創(chuàng)作為主,兼善山水、花鳥畫。先生藝格高超,畫技精湛,形成了清新、典雅的獨特藝術風格。晏少翔先生是一位精研古法的大家,曾為中國歷史博物館,遼寧博物館臨摹《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神駿圖》《蕭翼賺蘭亭》卷等唐宋珍品,并列為一級文物。著有《榮寶齋畫譜》《中國繪畫傳統理法》等著作,在畫界產生了廣泛而重要的影響。
晏少翔 1963年 《紅樓夢》插圖
“新文人畫”代表畫家朱新建
“新文人畫”代表畫家朱新建
頗具爭議“說美人”
2014年2月10日凌晨2點,新文人畫代表朱新建因肺癌在北京武警總隊醫(yī)院去世,享年61歲。
朱新建,1953年生,江蘇省南京市人。1980年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留校任教,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朱新建是“新文人畫”的代表畫家之一,一直以女性為主要創(chuàng)作題材,無論是20多年前引起轟動的“小腳女人”,還是后來的“現代女郎”,他的畫作總是以男性本原欲望解讀女性,總是伴隨著贊賞與非議,這使他成為一個頗具爭議的畫家。他曾寫過“說美人”的文章,而且一直畫女人。故此,一些人便在他所提之畫款中“見釋、見道、見孔、見莊,亦見村野之俚語、時髦流行之大話,偶顯狂放,往往語能中的”。在中國畫壇上,也就一度流行起“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的嬉皮女來。自然,這流行的嬉皮女構筑了踏足畫壇的品牌。
海外華人藝術家朱德群
中西合璧的重要里程碑
2014年3月26日晚,著名華人藝術家、法蘭西學院第一位華人院士朱德群在巴黎逝世,享年94歲。
朱德群,1920年生于江蘇省徐州蕭縣白土鎮(zhèn)一個具有文化修養(yǎng)的醫(yī)生世家,1935年進入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學習西畫,1944至1949年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學工學院,1951至1955年任教于臺灣師范學院。1955年,他為追求自己的藝術發(fā)展而赴法國,從此在巴黎定居。
朱德群成長于20世紀中國社會文化千年巨變之際,被法國現代繪畫界稱為“把東方藝術的細膩與西方繪畫的濃烈融匯最成功的畫家”。他以西方繪畫理論,延續(xù)中國水墨中點、線、面的美學形式與概念,他的繪畫是一種自然的流露,是一個抒情的奉獻。他為中國現代美術史在二十世紀中葉與西方藝術沖撞、激蕩、裂變,交融而新生的發(fā)展進程,擘劃出了一個重要精彩的里程碑。
新海派畫家張桂銘
“海上新水墨三劍客”
2014年9月22日凌晨,新海派繪畫的領軍人物張桂銘先生因心肌梗塞不幸去世,享年75歲。
張桂銘,1939年生于浙江紹興,1964年畢業(yè)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同年入上海中國畫院。曾任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劉海粟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擔任館長期間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舉辦了多個大型展覽,為美術館發(fā)展奠基了堅實的基礎。代表作品有《畫家齊白石》、《天地悠悠》、《荷滿塘》等。
作為新海派繪畫的領軍人物,張桂銘在繼承中國傳統筆法的基礎上,吸取了西方現代藝術的構圖與色彩,風格獨樹一幟,與陳家泠、楊正新并稱“海上新水墨三劍客”。他的畫作并不注重單體形象的完整,卻十分講究整體造型的美觀,常以極其簡練的數個或數十個單體構成一個嚴謹完美的畫面。他是中國現代極具原創(chuàng)力的中年國畫家,海內外享有盛譽,被國內藝術評論家譽為“自齊白石而林鳳眠之后的又一次遞進”。
著名版畫大師趙延年
木刻《魯迅像》深入人心
2014年10月23日14時26分,著名版畫家趙延年在浙江省人民醫(yī)院因病逝世,享年91歲。
趙延年,1924年出生,浙江湖州人,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版畫家協會顧問、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等職。1991年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版畫家協會聯合頒發(fā)的“中國新興版畫杰出貢獻獎”。2009年獲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頒發(fā)的首屆“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
趙延年擅長黑白木刻,刀法簡括精到,黑白對比強烈,尤善用大平刀和透印法。早年作品多反映舊時社會黑暗痛苦,后期所作木刻肖像和魯迅小說木刻插圖,形神兼?zhèn)?,曲盡其妙。上世紀60年代探索獨創(chuàng)的“平刀暈刻法”和“正面透印法”,豐富和增強了黑白木刻的表現力。他是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在《錢江晚報》上連載過10年的漫畫。他用黑白兩色,刻出了中國二十世紀跌宕起伏的歷史。他的《魯迅像》,在大多數中國人心中得到“這就是魯迅”的認同。他矢志不渝,持刀向木,堅持藝術以真誠之心為社會、為人民,在版畫領域耕耘近80個春秋,取得了杰出的藝術成就,為國內外所稱譽。
著名藝術史家林樹中
“國寶海外尋蹤第一人”
2014年12月1日20點,中國著名藝術史家林樹中先生在江蘇省人民醫(yī)院與世長辭,享年89歲。
林樹中,1926年5月生,浙江平陽人,著名學者、具有國際影響的美術史論家,弘一法師的再傳弟子,悲鴻弟子,俞劍華學派的傳承人。曾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導、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編著有《中國美術全集·魏晉南北朝雕塑》《中國歷代繪畫圖錄》《中國美術通史》等。
林樹中生前以六朝藝術研究和流失海外的國寶調查研究著稱。他在繼承“俞劍華學派”學術傳統的同時,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為中國美術史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從藝70年來,林樹中為國家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美術人才,與王朝聞、金維諾、王伯敏并稱為中國美術學四大博士生導師。1998年,林樹中編著出版了《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八卷本,填補了海外藏中國繪畫藝術方面的空白,被業(yè)界稱為“國寶海外尋蹤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