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態(tài)——侯珊瑚2014新作展”在太和藝術空間隆重開幕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2014-10-27

由范迪安擔任學術主持、夏可君策劃的“態(tài)——侯珊瑚2014新作展”于2014年10月26日下午三點半在太和藝術空間隆重開幕。本次展覽展出了藝術家侯珊瑚近作20余幅,展期將持續(xù)到2014年11月26日。展覽開幕式邀請到的嘉賓有:藝術家侯珊瑚,策展人夏可君,著名批評家王端廷、高嶺,美中商業(yè)協(xié)會常務副主席吳高林、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秘書長傅志剛、著名書法家邱振中、學者章華、著名收藏家孫惠明、太和藝術空間董事長賈廷峰,現(xiàn)場人聲鼎沸,來自海內外數(shù)百人參觀本次展覽。

開幕式當日,【雅昌圓桌】之侯珊瑚專題學術研討會于開幕當日同期舉行,藝術家侯珊瑚,著名批評家王端廷、高嶺、夏可君,藝術經紀人賈廷峰,雅昌藝術網裴剛,分別就侯珊瑚的水墨藝術作出專業(yè)評論。

策展人夏可君評論:侯珊瑚以水溶性顏料與宣紙水墨的結合所找到的這條新路,其藝術史的重要性將難以預估,對于未來的中國藝術將會有著重大啟發(fā)!她在畫面中營造出的“色態(tài)”重新喚醒了中國古代的色感體系,這是一種新的中國色,也是世界色。畫面上以單純的淡藍、紅褐、米色等等的色態(tài)作為底色,沉靜單純,宛若大海一般無垠的靜止,卻又更為凸顯出畫面中漂浮的形體運動,色態(tài)的安靜與形態(tài)的拓變,灰色與墨色的對比,不再是傳統(tǒng)的墨分五色,也非西方的固有色與單色抽象,而是讓顏色具有自然的呼吸感,黑墨與灰墨之間有著伴奏的對話關系,并與色彩形成了和聲,讓顏色有著交響的重奏,還有著瓷器釉色一般的玉質觸感,有著絲綢的柔軟與光滑,有著體溫。這些特點讓侯珊瑚作品的色態(tài)獨一無二。

批評家高嶺談到:“侯珊瑚的作品給我的一個總的印象就是沒有刻意地去狀物,去表現(xiàn)一個現(xiàn)實事物的對象或者是一個具體的事物,但是她的畫面的形象、圖像給人一種生命,一種生長的感覺。剛才夏可君也講到了她的作品里邊有抽象繪畫的感覺,我們講繪畫在一個平面中間應該尋求平面中間的一種“動勢”,動態(tài)和形勢,和一種質量,西方的抽象繪畫很多都追求一種動勢和質量,侯珊瑚的繪畫里邊也有這種動勢和質量,這種動勢和質量似乎是生長的。但是這種動勢和質量,我的感覺又是因為她用的是中國的宣紙、水墨,當然還有她有水溶性其他的材料,丙烯之類的材料,所以在宣紙上她的“動勢”和“質量”和西方油畫畫布上的一種油畫顏料的鋪設、覆蓋,從視覺傳達出來的物理效果,對心理的感覺上來講,她又變得更秀潤、清秀。

藝術家自述:“我覺得抽象的東西不是沒有來源的,這個東西是和自然的一種規(guī)律,大自然本身的規(guī)律都在那兒,比方說你的結構,首先我要解決造型的問題,發(fā)明了一些自己的工具,能想法控制著墨,通過自己的動作,每次心情、情緒不一樣,它就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所以,我對“形態(tài)”非常感興趣,“形態(tài)”是一種視覺的“態(tài)”,水墨這種材料本身有一種自然的流動的質態(tài),但是還不夠,我要加上一些人的意識在里面。其實我們很長一段時間是抱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概念,于是會忽視天然的給你啟發(fā)的一些東西,你就自然地把自己給遮蔽住了,我反而在觀察這些材料它自己發(fā)出的聲音,它自己給我的東西,從它的元素中間我提取這些東西,看看我怎么能夠利用它,不是說完全主觀地控制它。因為你主觀地想到的東西都是已知的,那些未知的東西必須要完全敞開地去發(fā)現(xiàn)它,所以我找到了幾個元素以后就開始把它們組合在一起,慢慢的組合出一套、兩套完全是變換的組合,這些畫每一個系列都是一種不同的組合,但是基本的方法是一致的。我覺得我是解決完造型以后配顏色,其實我很喜歡宣紙它自然的一種狀態(tài),如果把它本身的材料發(fā)揮好了,讓它成為你的語言以后,就會很鮮明。開始幾年我強加的東西特別多,因為我是學油畫的,就不停地往上面加顏色,但是慢慢地開始想減了,我覺得宣紙本身的質感,本身的材質是非常有東方的韻味的,這是我們特有的一種表情,是西方任何材料無法代替的。就這樣慢慢實踐找到了我今天這樣一種方法”。

侯珊瑚把自己的水墨作品系列稱之為“態(tài)”的系列,這是她對水墨語言與水墨圖像有機統(tǒng)一的一種新的體認,也是一種新的追求。在她的作品中,水墨的表達不是傳統(tǒng)概念上的筆墨表達,而是特別將筆線和墨象的形態(tài)作為語言的要點,可以說,她從水墨語言最單純的元素——墨點和線條出發(fā),由此擴展為水墨肌理和形態(tài)的澄明。在水墨的書寫中,她著力的重點不是傳統(tǒng)的筆性和墨性,而是水墨材質本身所具有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這些映射當代意識的因素,在這個意義上,她對水墨語言的屬性有了一種新的體驗,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發(fā)現(xiàn)。當她的感覺和水墨的流動、暈化、彌漫、延展這些屬性不期而遇的時候,她筆下的水墨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了一種陌生化的效果。從她的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與其說她的作品是一種描繪的結果,不如說她的作品是一種意識流的生發(fā),在與水墨媒介的碰撞和展開中,她將水墨語言內在的性質點化出來。中國古代講究的是“格物致知”,也即在于與物的觸及中獲得新的感知,在我看來,侯珊瑚藝術中所“格”的“物”,就是水墨的材質、媒介本體這個最純粹的物,正是因為把握了這個單純的探索課題,她由此獲得了關于“水墨性”更為深切的體認。

侯珊瑚將自己的作品稱之為“態(tài)”的系列,表明她對于“態(tài)”的理解是獨特的。所謂“態(tài)”,通常是指繪畫形象的“形態(tài)”,在這方面,她的作品中通常有許多擴展的墨點和筆跡所形成的曲線,從這些形的態(tài)狀中可以看到她在一種冥想和沉靜的狀態(tài)中流露出來的精神指向。在這方面,許多經典的現(xiàn)代繪畫都看重藝術家在專注和冥想的狀態(tài)中所形成的無意識流露,也即如中國經典中所說的“中得心源”。在當代藝術十分噪雜、紛亂的現(xiàn)實語境中,侯珊瑚難能可貴的保持了純粹的心靈,將繪畫的表達視為自己心靈的傾訴,特別是與水墨語言的對話,因此,她筆下的形之“態(tài)”,是一種精神的痕跡。與此同時,她作品中的“態(tài)”,也是一種“質”之態(tài),她努力超越已有的水墨經驗和圖像,更重視在一種有控制的,或者可以稱之為理性的繪畫過程中,把握水墨技巧的展開。比如說,她在墨的運用上,就不是一般的形成多階次的墨色,而是有意識地控制墨的極黑、灰黑、極淡等幾個層次,形成了更為單純和清晰的墨色明度,來形成對于墨色本身的質地表達,這便與傳統(tǒng)的筆墨表達拉開了距離,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超越。再如,她十分注重畫面背景的渲染,也就是在底圖、底層、底色上做研究探索的文章,使得背景的渲染構成一種現(xiàn)代繪畫的扁平空間,但同時也將東方對于空間的表達經驗貫穿進去,在扁平空間里形成典雅的色澤,特別是形成微妙的變化,由此使整個畫面洋溢起明澈悅目且些微滉漾的氣息,一種視覺的生機從作品的“質態(tài)”中散發(fā)出來,帶著敏感,帶著修養(yǎng),更帶著一種單純的情懷。

侯珊瑚的水墨,是一次完全不同尋常的藝術探險。給中國當代水墨藝術進行了一次最大膽的創(chuàng)造,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作品,擺脫了固定規(guī)則的生命體驗,用脫塵不染的心靈,體悟營造出了一個陌生驚奇、自在歡愉的藝術世界。

本次展覽盛況空前,觀者如潮,觀眾對她的作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本次展覽期間同步發(fā)售同名精裝畫冊。據(jù)悉,目前已有上百家媒體現(xiàn)場報導本次展覽。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