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開館展“多重宇宙”帶我們“星際穿越”

來源:99藝術網上海站 作者:韓春陽 2014-11-21

【編者按】在看到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開館展《多重宇宙》標題時,人們不免會聯想到最近極為火爆的電影《星際穿越》,而筆者也就在前一天觀賞了這部電影,直到今天走入美術館展廳,看到池田亮司創(chuàng)作的作品《雷達》(Radar),他無疑將數學和信息的抽象視覺轉化成了某種自然現象的特征。藝術家通過沉浸體驗和潛移默化的方式,通過視覺奇觀來創(chuàng)造空間和自然接壤的間隙,并將這一間隙通過聲音和環(huán)境傳達,當我采訪中國民生銀行社會責任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民生美術機構總負責人艾民先生時,他提到了量子力學與平行世界等等詞匯,我一度以為自己已經開始穿越,也終于體會到在如此眾多展覽中,這個展覽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也許這是最接近“未來”的一次展覽……


展覽現場


開幕嘉賓合影


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外景

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于11月22日舉辦開館大展“多重宇宙”,并正式對公眾開放。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簡稱“M21”)由中國民生銀行發(fā)起成立,座落于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世博園,由原法國館改建而成。此次開館大展“多重宇宙”由“感知共振”、“體驗行動”、“立體園林”、“詩意聲響”、“空間置換”、“回到個人”等多個板塊構成,共展出來自中國、法國、美國、日本、芬蘭、瑞士、荷蘭、德國、西班牙、挪威、巴勒斯坦、中國香港等1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53位藝術家、7個藝術小組及2個委托創(chuàng)作項目的近百件作品,形式囊括了繪畫、裝置、錄像、聲音及攝影等多個藝術門類。


現場圖

本次開館大展總策劃由中國民生銀行社會責任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民生美術機構總負責人艾民擔任,并邀請國際知名策展人李振華作為聯合策展人協同主持完成。展覽的概念和主題由艾民提出,他引用了物理學界對于理論上所存在的無限個可能的宇宙的現象,提出一種多元論假說——“多重宇宙”。該主題旨在探索所有的空間、時間、物質、能量以及描述它們的法則和常數,藉此來檢視當代藝術如何定義與表現我們的世界,從而啟發(fā)藝術家與觀眾們來思考“存在”的多義性、世界的多層次性以及人類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這一命題還涉及了關于真實的再現和探究,人類自創(chuàng)的文明和敘述關系,不僅介入到創(chuàng)想,同時介入到對具體生活和思維的改造。伴隨著這一混雜的情境,今天誰不是生活在一個多維度和多角色扮演的現實中呢?


中國民生銀行社會責任委員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民生美術機構總負責人艾民


策展人李振華


開幕式現場

此次展覽所呈現的作品意在探索人如何思考與自然世界的關系(自然科學)、人與自身的關系(人文學科或人類學)以及人與具體建筑的關系。正如觀念藝術之于Sissel Tolaas對于氣味的研究,或這一研究最終呈現的空無所指向的禪意,或是對自然、人類環(huán)境的返照,都在暗示著一個綜合認知的開始。藝術家更愿意將自己稱為“inbetweener”(只見狀態(tài)的人),而非藝術家。相似地同樣出現在池田亮司的創(chuàng)作中,《雷達》(Radar)無疑將數學和信息的視覺轉化成了某種自然現象的特征。藝術家通過沉浸體驗和潛移默化的方式,通過視覺奇觀來創(chuàng)造空間和自然接壤的間隙,并將這一間隙通過聲音和環(huán)境傳達。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多重宇宙”以展覽的形式討論了人與空間、資源、自然和自我的綜合對應存在。尤其是人們在空間中與他人的相遇,能夠帶動個體與整個認知世界的交融或是排斥。這可能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這樣一個具備多重闡釋性的展覽,來討論“存在”(Existence)和“共存”(Coexistence)這一永恒的話題。藝術家不僅可以藉由作品與觀眾進行共享、投射和相遇,還能完成從精神、思考到用身體去體驗的方法。因為人類從來不能離開這個現實世界,也不缺少對可能世界的無窮想象。盡管偶爾會對現實世界有所超越,但那瞬間即永恒的禪意,卻可以作為頭腦和身體的練習。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藝術家名單:

常規(guī)參展藝術家(按拉丁字母順序排列):aaajiao (徐文愷)、Bitnik小組(瑞士)、David Bestué&Marc Vives(西班牙)、Complaints Choir小組(芬蘭)、COM&COM小組(瑞士)、Chim↑Pom小組(日本)、段建宇、付小桐、HarunFarocki(德國)、Harald Fernagu(法國)、郭熙、Niklas Goldbach(德國)、胡為一、胡介鳴、黃榮法 (中國香港)、池田亮司(日本/法國)、Alexandre Joly(法國/瑞士)、Khaled Jarrar(巴勒斯坦)、江宏慶、康海濤、李明、李消非、廖文峰、林一林、劉廣云(中國/德國)、劉辛夷、呂勝中、馬文、馬軻、Berndnaut Smilde(荷蘭)、Roman Signer(瑞士)、宋冬、宋琨、沈瑞筠、Sissel Tolaas(挪威/德國)、Tatiana Trouvé(意大利/法國)、Bignia Wehrli& Peter Andreas (德國)、鄔建安、徐震、徐渠、想象力學實驗室、楊福東、楊振中、顏磊、曾令香、鄭國谷、周嘯虎、周文中

館藏作品參展藝術家(按拉丁字母順序排列):Michael Bevilacqua(美國)、方力鈞、龐茂琨、David Salle(美國)、王光樂、王川、吳冠中、楊詰蒼、楊飛云、朱金石、周鐵海、曾梵志

委托創(chuàng)作:程然、陳聚力
 

關于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

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簡稱M21)由中國民生銀行發(fā)起成立,旨在推動當代生活的深層次建構并建立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民生銀行將以建設在地性的公益性美術館作為其承擔社會責任、回報社會的重要途徑的制度行為已歷多年,建立了良好的專業(yè)與公眾影響力,基于既往工作基礎之上的M21力圖通過全新的場館進一步夯實其藝術公益事業(yè),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生藝術體系。經營具有生命力的藝術空間已經成為新場館的重要任務,M21將通過在純藝術與應用藝術,傳統藝術與先鋒藝術之間構建對話平臺,力求打破不同藝術門類間的隔閡,拉近當代藝術與公眾的距離。M21未來的展覽、收藏、研究與出版將建立在批判新時代的感性文化圖景,身體力行地參與當代文化創(chuàng)造的時代洪流。
 


美術館樓頂實景

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的前身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法國國家館。世博會結束后,在法國政府、上海市政府、上海世博發(fā)展集團支持以及中國民生銀行原董事長董文標的推動之下,這座建筑升級成為一座集人文、藝術于一體、致力于國際當代藝術交流和創(chuàng)作、服務于上海市民和國內外訪客的綜合性美術館。

關于總策劃艾民 中國民生銀行社會責任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博士,詩人。本著對文化尊重之熱忱,長期推動文化在各個領域的延伸,涉及到公眾教育、當代文化發(fā)展等領域。

關于聯合策展人李振華1996年開始從事藝術工作,涉及展覽策劃、藝術創(chuàng)作和項目管理領域,現擔任瑞士保羅克利美術館夏日學院推薦人(2010年至今),瑞士Prix Pictet攝影節(jié)推薦人(2010年至今),2014年將擔任英國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國際展覽《數字革命》(digital revolution)的顧問,自2014年擔任巴塞爾藝博會(香港)光映現場策展人。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xù)至2015年4月19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