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llation View
“Blind Hole”群展近日在貝加莫Thomas Brambilla畫廊開幕。參展藝術(shù)家包括內(nèi)森-彼得(Nathan Peter)、阿納托利(Anatoly Osmolovsky)、格雷森(Grayson Revoir)、盧西奧-豐塔納(Lucio Fontana)、Udomsak Krisanamis以及威廉姆-阿納斯塔西(William Anastasi)等。
在最近一段的藝術(shù)史中,人們對空洞與分歧的癡迷變成了一個常量。從盧西奧-豐塔納(Lucio Fontana)、皮耶羅-曼佐尼(Piero Manzoni)到后來的安尼施-卡普爾(Anish Kapoor),缺失以及空洞的填補總是眾多作品的重要主題之一。對于藝術(shù)本身來說,理解空洞與缺失并將其轉(zhuǎn)換成一幅畫作、一段編碼是必要的,這樣一來它們的范圍就變得不那么令人驚恐了。“盲孔”(blind hole)的概念在工程學(xué)中具備一種特殊的價值,它意味著在地下線路的構(gòu)建中能夠快速地完成挖掘工作。這種方式通常暗示了空白空間周圍的地面將會崩塌,因而一種能夠快速控制的化學(xué)處理方式就能使地面被卡住而且獨立出來。
通常是有可能找到一個系統(tǒng)而且實際的解決方式來修補并且在某種程度上限定空洞的,缺失的范圍在精神性以及內(nèi)心生活中有一種牢固的隱含意義,而它又將當代藝術(shù)改變成了無窮盡的狀態(tài):戲劇的、諷刺的、形象的以及另類的。事實上,這場群展就從這里出發(fā),探索了當代藝術(shù)家是如何處理注定會變成精神上的空虛的事物的。
在阿納托利(Anatoly Osmolovsky)的作品中,正統(tǒng)的圖標的樣子已經(jīng)被改造成了挖有大小“洞眼”的木頭的形式。威廉姆-阿納斯塔西(William Anastasi)的作品中完整的灰色表面也變成了空洞的抽象圖案,只剩下圖形的痕跡。內(nèi)森-彼得(Nathan Peter)從美國的旗幟上剪去了所有的星形,通過簡化模式再次回到了旗幟的本身。格雷森(Grayson Revoir)與Udomsak Krisanamis的作品則將重點放在了細節(jié)和特定的尺寸上:格雷森(Grayson Revoir)嘗試用螺絲釘或是釘子穿透桌子或梯子,Udomsak Krisanamis則試圖將畫布的每一寸都覆蓋上干皴法的筆觸。
Installation View
Installation View
Installation View
Installation View
Installation View
Installation View
【編輯:馮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