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聯合國擬出手保護伊拉克文物

來源:騰訊文化 作者: 吳永熹 2015-03-05

 
幾天前,極端組織ISIS發(fā)布視頻,顯示以大錘和電鉆大肆破壞摩蘇爾博物館古文物的畫面。摩蘇爾位于伊拉克北部,是伊拉克第二大城市,于2014年6月被ISIS占領。此次被ISIS毀壞的有些文物,歷史超過了三千年,其中包括著名的人首翼牛像。
 
視頻里,一名留著大胡子的黑衣男子在鏡頭前說,這些亞述時代的作品都是數世紀前那些不信仰真主的人的偶像崇拜。“先知要求我們在占領這些國家后,把這些都毀掉。”
 
此舉激起全世界的義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事件后發(fā)表公開聲明稱,ISIS想傳達的信息是,在他們的先知之前,一切都不存在,沒有文化,沒有歷史。“他們用這樣生動、駭人的方式來展示這一點,是因為他們想要在民眾中制造分裂。”博科娃認為,ISIS此次打砸文物不僅是一次文化事件,也是一次重大的安全事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
 
記者在事發(fā)后緊急采訪了博科娃。博科娃對記者作者說,此次行動是ISIS攪亂局勢、操控民眾的總體戰(zhàn)略的一部分,目的是要摧毀伊拉克人的國民身份,建立ISIS的主導權。“恐怖分子將破壞文物當作戰(zhàn)爭武器,以攪亂局勢,擴大恐慌,煽動暴力。”在這個意義上,“攻擊文化就是攻擊民眾”。
 
事件發(fā)生后,博科娃立即呼吁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商討保護伊拉克文化遺產的措施。
 
事實上,在戰(zhàn)爭肆虐的中東和其他地區(qū),文化遺產的處境極為脆弱和危險。2001年,極端組織塔利班炸毀阿富汗米巴揚大佛。2003年,在出現權力真空的伊拉克,成百上千搶劫者闖入巴格達博物館,大肆搶劫和毀壞文物。ISIS在開進伊拉克北部時,蓄意破壞神龕、雕像、陵墓和教堂等被認為是偶像崇拜的目標物。在破壞占領區(qū)古文物之余,ISIS還在黑市大量販賣文物,以換取活動資金。
 

2003年,巴格達博物館被洗劫一空
 

巴米揚大佛被毀前后對比圖
 
保護戰(zhàn)爭地區(qū)的文化遺產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多方合作。2014年7月和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保護伊拉克和敘利亞文化遺產及文化多樣性問題,召開了兩次國際會議。會議將文物專家、政府官員、海關官員、國際刑警及戰(zhàn)略分析專家等各相關方聚在一起,商討對策,并號召各相關方采取行動,打擊非法販賣文物活動。聯合國安理會于2015年2月通過2199號決議,要求各成員國協(xié)助伊拉克和敘利亞保護珍貴文物。
 

伊拉克戰(zhàn)爭中的摩蘇爾街頭戰(zhàn)
 
不過,面對恐怖分子直接毀壞文物的行動,聯合國卻有些愁眉不展。博科娃在官方聲明中稱,“教科文組織沒辦法去往實地做些什么。我們沒有軍隊,沒有藍盔部隊,所以我們能做的更多是與聯合國的其他方面合作,將文化遺產保護納入到其他安全回應中去。”
 
對此,中東問題專家羅伯特·斯普林伯格說,聯合國打擊販賣文物的決議,不足以應對ISIS帶來的新威脅。斯普林伯格稱,販賣文物相對容易控制,因為這意味著極端分子和外界有溝通,而單純的破壞就令人無計可施。
 
當地政府與國際組織的另一個主要工作是追蹤損失。敘利亞國務院啟動了敘利亞遺產計劃(Syrian Heritage Initiative),記錄損失并每周發(fā)布報告。該組織還開設網站,民眾可匿名提交報告。來自伊拉克、敘利亞及西方國家的一個學者網絡也通過研究衛(wèi)星圖片追蹤損失,彼此之間通過不穩(wěn)定的電話線路和電郵進行溝通。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伊斯蘭藝術部的策展人希拉·R·坎比說,“我不愿意經常打開電郵,因為損失太多了,讓人憤怒。”
 
《紐約時報》在2014年10月的一篇關于伊拉克和敘利亞遺產保護現狀的報道中指出,國際組織越來越認識到自己力量的局限。在發(fā)生沖突時,保護眾多古文物安全的任務落到了當地居民身上,許多人冒著生命危險去保護他們的文化遺產。當ISIS到來時,有些民眾用身體擋在了文物前面。
 
關于如何保護中東地區(qū)文化遺產,專家間存在意見分歧。現居倫敦的伊拉克考古學家拉米亞·阿爾——蓋拉尼·威爾說,“當地的考古學家們央求我們不要指明文物與遺跡的所在地,他們不希望吸引ISIS注意。”在這些學者們看來,來自西方的反對意見反而會刺激極端分子進行破壞。反對者則認為,在這些遺址所在地,沒有什么是ISIS不知道的。
 
當記者作者問起有什么辦法能防止類似打砸事件再次發(fā)生時,伊琳娜·博科娃沒有正面回答。她再次強調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博科娃說:“只有通過加強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加強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尊重、和解,人們才能有效抵制仇恨和暴力。保護文化對維持和平至關重要。”
 
記者:當你看到ISIS打砸文物的視頻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你認為他們毀壞這些文物的真實意圖是什么?
 
博科娃:看到ISIS在伊拉克摩蘇爾博物館毀壞文物的視頻,我深感震驚。極端主義者在伊拉克實行文化清洗,他們毀掉的文化遺產本是屬于所有人的,既屬于穆斯林,也屬于基督教徒和猶太人。
 
這次毀壞行動是他們攪亂局勢、操控民眾的總體戰(zhàn)略的一部分,目的是摧毀伊拉克人的國民身份,建立ISIS的主導權。對文化的攻擊就是對民眾的攻擊,攻擊他們的身份、他們的歷史和價值觀、他們的未來。這就是為什么在回應此事時,文化層面與人道主義層面不能分開的原因。保護文化遺產必須成為和平建設的一個內在組成部分。
 
記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中東地區(qū)文化遺產方面做了哪些努力?這些工作是否有效?
 
博科娃:教科文組織在幾個層面上做出反應:首先,我們在沖突一開始就提出了警告,指出文化遺產被破壞的可能性。
 
而隨著中東地區(qū)人道狀況與安全狀況的惡化,教科文組織就伊拉克文化遺產保護問題開啟了緊急響應行動計劃。該計劃是2014年7月17日在一次緊急專家會議上訂立的,我們將伊拉克本國及國際上的專家聚在一起。為了防止暴徒走私文物,我們動員了各種相關力量,如邊界的海關和警察、國際刑警組織、世界海關組織和拍賣行等共同采取行動。這個計劃得到了許多方面的支持,包括挪威和日本,但我們需要將它進一步加強。
 
遵循同樣的思路,2014年12月3日,教科文組織就保護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文化多樣性問題,召開了一次高層國際會議。這次會議召集了來自世界級博物館的專家——包括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羅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柏林的古中東藝術博物館——以及政治家、海關官員、國際刑警、大拍賣行負責人、人道組織工作人員及戰(zhàn)略分析專家等。這次會議上,各方就如何預防中東地區(qū)的文化清洗,提出了具體的應對方法。
 
記者:ISIS的打砸事件發(fā)生后,你在官方聲明中稱此次事件“不僅是一個文化事件,也是一次重大的安全事件”。你認為這次事件昭示的安全后果是什么?聯合國對此能做什么?
 
博科娃:文化清洗是一個安全問題,因為它分化民眾,刺激仇恨和暴力,并為武裝分子提供資金,也由此推動了暴力極端主義,惡化了伊拉克的暴力沖突。恐怖分子將這些針對文化的罪行當作戰(zhàn)爭武器,以攪亂局勢,擴大恐慌,煽動暴力。
 
聯合國安理會于2月通過的2199號決議,是伊拉克和敘利亞遺產保護問題上的里程碑。(依據此前的1483號決議)從2003年起,聯合國成員國必須協(xié)助禁止伊拉克文物販賣,2199號協(xié)議將這一政策擴展到敘利亞。
 
我已經呼吁聯合國安理會主席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召開緊急會議,將伊拉克的文化遺產保護列入該國的安全議題當中。根據《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guī)約》,蓄意破壞文化遺產是一項戰(zhàn)爭罪行,我也鼓勵國際刑事法院對此啟動調查。
 
此外,教科文組織將發(fā)起打擊走私的合作同盟,將世界海關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及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鄰國召集到一起。
 
記者:你認為有什么辦法可以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fā)生?
 
博科娃:由于恐怖和暴力的快速擴張,所有國家都加強了打擊暴力極端主義的決心。但這場戰(zhàn)斗無法完全通過武器打贏。我想再次強調教育對于伊拉克的未來、對于人類全體的未來的重要性——教育是一項基本人權,是發(fā)展與安全問題中的一件頭等大事。
 
只有通過加強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加強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尊重、和解,人們才能有效抵制仇恨和暴力。保護文化對維持和平至關重要。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