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青年藝術困境:更年輕的一代在模仿年輕一代?

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黃茜 2018-08-07

“青年藝術100”八年了。從一開始,這個充滿朝氣又腳踏實地的項目就努力發(fā)掘藝術新星,鼓勵市場對青年藝術家進行扶持。作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青年藝術舞臺,八年來,無數有才華、有潛力的青年藝術家從這里“C位出道”。

然而,八年過去,青年藝術是否和眾人預期的一樣,不斷在成長、變化,銳氣勃發(fā)、新舊更迭?南都記者發(fā)現,參展的藝術家換了一批又一批,啟動展卻依然是似曾相識的啟動展。這些90后乃至95后的藝術家,無疑眼界更開闊,思維更融通,卻在有意無意地“復刻”前輩青年藝術家的成功模式。市場是一把雙刃劍。“青年藝術100”項目總監(jiān)彭瑋不無憂慮地指出,“更年輕的一代開始模仿年輕的一代”,“一味去追求市場熱點或賣相好的作品,是一種短視的行為”。

很年輕,很酷,很“聲光電”

近期于北京嘉德藝術中心啟幕的2018“青年藝術100”啟動展,給人的感覺就是“WOW!”很年輕,很酷,很“聲光電”。

此前“青年藝術100”的入圍作品以架上繪畫居多,今年大規(guī)模引入雕塑、裝置和新媒體作品,現場頗多互動游戲,場面活色生香。

青年藝術家李琳琳的大型裝置作品《群像》,占據嘉德藝術中心的天井。一頭母象領著數頭小象,似從廣袤的草原跋涉而來。因為作品龐大的體量,行走其下的觀眾仿佛“盲人摸象”,有“見樹不見林”之感。李琳琳是去年“萊儷青年藝術獎”的獲獎藝術家,因為剛做了母親,最近的創(chuàng)作轉向對環(huán)境和生存問題的關注。

90后藝術家童昆鳥的作品延續(xù)了他的黑色幽默和“惡趣味”。裝置作品《做點離開豬屁股的事》,將豬尾巴固定在案板上,尾巴下方是一面鈴鼓或架子鼓。當尾巴勻速轉動,尖端即會叮叮咚咚地敲擊鼓面。作品隱喻著一種機械而無力的生存狀態(tài)。當鼓聲在展廳里連綿不絕地敲響,不少觀眾前來拍照圍觀。有人嘖嘖稱奇,也有人表示“看不懂”或者“感覺十分粗俗”。

彭瑋說:“這些作品不會只是掛在墻上供你欣賞,它有可能會邀請你一起玩,一起互動。我們項目里有些實習生做了很多短視頻,去告訴大家,這是可以摸的作品。”展覽本身呈現的方式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玩,是今年“青年藝術100”最大的亮點。

“年輕人,你怎么這么‘腐朽’?”

作為今年“青年藝術100”藝術委員會評審之一,著名藝術家向京對這屆作品的評語是“太平庸”。

“青年人創(chuàng)作的激情和動力在哪里?為什么我們看到那么多作品都在模仿,甚至是拙劣的模仿。中國如此沸騰的現實,如此鮮活的現場,當下時代正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但是并沒有因此而生發(fā)出有原創(chuàng)力的、有鮮活生命力的作品。”

對時代缺乏反應,在重大問題面前缺場,一直是80、90后一代青年藝術家的短板。向京指出,許多青年藝術家的觀念相當“老舊”,比如作品中出現一些俗套的圖像、圖式乃至與藝術家個體生命毫無相關的西方文化符號,還有一些藝術家沉溺于個體微小的苦惱、黑暗當中,用強迫癥的方式表現心理癥候,容易讓人反感。

面對全是“套路”的作品,向京發(fā)出疑問:“年輕人,我還在不斷學習,你怎么這么‘腐朽’?”

傾聽內心的聲音:YESORNO?

當然也有不同的觀點。在中央美院教授趙力眼里,這屆展覽是幾年來“最好的一屆”。

“青年藝術100”項目總監(jiān)彭瑋告訴南都記者,“YESORNO”代表了“青年藝術100”走到第八個年頭時的自我反思。一方面,作為青年藝術推介平臺,“青年藝術100”不愿意做重復的項目和展覽,給人一成不變的印象。另一方面,面對如今越來越多的誘惑,無論項目本身,還是藝術家個人,都應該傾聽內心的聲音,發(fā)自內心地去接受,或去拒絕。

據悉,2018“青年藝術100”邀請馮博一、高元碩、寇勤、柳淳風、盧征遠、尼古拉斯·索塔斯、彭瑋、舒可文、向京、徐累、張正霖、趙力等十二位業(yè)內專家組成藝術委員會,從全球近三千名青年藝術家中遴選出百余位佼佼者,參與2018年度“青年藝術100”項目。啟動展呈現入圍的150余位青年藝術家的500余件新作。

專訪趙力(青年藝術100創(chuàng)始人、中央美院教授):

青年藝術項目要避免“同質化”

南都:怎么評價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藝術項目?

趙力:青年藝術項目這幾年的確多了。很多美術館開始推年輕藝術家,民間的一些機構因為沒有條件做成熟的藝術家的展覽,就從年輕藝術家開始做起。此外,還有一些商場或者講究文化消費場景的地方,做年輕藝術家的項目,提供一些增值的文化服務。

第一種由美術館主持的青年藝術項目必須有特色。不是每個美術館做青年藝術,都要做成同質化的東西。比如湖北美術館做國際漆器三年展,里面有大量的青年藝術家作品。

第二種私人美術館的青年項目,更多的是做群展,拼人、拼規(guī)模、拼花樣,很少去提一些學術概念。我真的希望人們從各個角度去提出學術概念,做研究性的展覽,使得展覽能推動青年藝術家創(chuàng)作。

第三種商業(yè)性的展覽,我覺得也好,但是立足點應該是推動文化消費。既然已經到了場景方向了,真要推動啊,真要能把作品賣出去,讓觀眾能夠購買,能夠體驗,而不是搞一搞圖個熱鬧。

南都:年輕藝術家過早接觸市場對創(chuàng)作是否有負面影響?就我的觀察,一些市場不錯的藝術家,近幾年的創(chuàng)作變化不大。

趙力:這個和市場關系不大,更多還是藝術家自己的定位。為了賺那么點錢,創(chuàng)作就不更新改變了?我覺得他還是沒什么出息。從藝術家自己的發(fā)展角度來說,創(chuàng)作是自我的因素,市場是外部的因素。不能哪個好賣畫哪個。如果這樣的話,保不齊這個藝術家就是個商業(yè)畫家,而不是真正的藝術家。這條路未必不好,只是對美術史可能就沒有貢獻。歷史上的藝術家何止千萬,但我們講美術史,也就五六百個藝術家,兩三千張圖片。實際上這也有個被淘洗的過程。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