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鋒向:中國當代水墨邀請展”第一單元展覽“水墨新意象”成功舉辦,并獲得上海文化發(fā)展基金會專項資助之后,該系列展的第二單元展覽“水墨新抽象”也即將于2019年1月12日(周六)下午16時開幕,并于當日14時舉辦學術沙龍活動。
本次展覽作為明圓美術館2019年開年首展,繼續(xù)邀請著名藝術史學者魯虹擔任策展人。與“鋒向”第一單元展覽“水墨新意象”強調(diào)與當下消費文化或都市文化緊密相關的新型人物畫創(chuàng)作不同,本次“水墨新抽象”展覽將著重展出抽象型水墨在新世紀的新表現(xiàn)。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在傳統(tǒng)中國畫中也有抽象表現(xiàn)的因素,但從來沒有走到純抽象的地步。從藝術史的角度看,所謂抽象藝術最早出現(xiàn)在西方。直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身處法國的趙無極、身處臺灣的劉國松與身處香港的呂壽昆等人才開始探索,將西方抽象藝術的觀念與技法引入水墨畫,結(jié)果也引發(fā)了抽象水墨的誕生,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大陸的抽象水墨實驗不僅深受他們的創(chuàng)作啟發(f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此次參加“鋒向:水墨新抽象”展覽的13位當代水墨藝術家,分別為:洪耀(b.1939)、王劼音(b.1941)、查國鈞(b.1943)、梁銓(b.1948)、仇德樹(b.1948)、王川(b.1953)、谷文達(b.1955)、楊勁松(b.1955)、劉子建(b.1956)、張羽(b.1959)、朱嵐(b.1962)、魏立剛(b.1964)、魏青吉(b.1971),他們既是長期活躍在創(chuàng)作一線的中堅力量,也是在中國當代水墨發(fā)展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雖然從風格與表現(xiàn)上看,他們各具特色,但只要仔細研究起來并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其實有著極大的相同之處,那就是: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當代水墨藝術家強調(diào)“反傳統(tǒng)”與“接軌西方”的文化策略不同。他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更加強調(diào)“再傳統(tǒng)”與“再中國化”的價值觀。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簡單地重復與抄襲傳統(tǒng),恰恰相反,而是基于當下感受而對傳統(tǒng)的再創(chuàng)造與再發(fā)展??梢哉f,這也正好構成了新世紀以來中國抽象水墨的創(chuàng)作特色。另外,他們頗具時代特點的作品也足以證明:真正能與當代文化相匹配的新水墨傳統(tǒng),絕對不可能由守成而來,只能由創(chuàng)造而來。這種將當代水墨與傳統(tǒng)文脈保持緊密聯(lián)系的追求,恰恰是我們從事當下創(chuàng)作,或參與國際對話時必須充分注意與發(fā)揚光大的。
水墨藝術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發(fā)展的歷史,與油畫、版畫、水彩等并不一樣,它遠不限于一個畫種的概念,而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寶貴資源與財富。這一點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顯得越來越重要。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當代水墨走過了從起步到形成,并不斷壯大的四十余年歷程。我們對當代水墨進行學術梳理,進而推動其健康發(fā)展,十分必要。希望此展的舉辦能引發(fā)學術界、收藏界對中國當代水墨的進一步關注。
本場展覽“水墨新抽象”展期將持續(xù)至2019年3月25日。
部分展出作品
洪耀 《水墨彈性》 紙本水墨 200×1450cm 2008年
王劼音 《看圖識字 水墨七畫》 紙本水墨 52×62cm 2018年
查國鈞 《混沌世界》 紙本水墨綜合材料 135×68cm 2015年
梁銓 《流星花園》 色、墨、宣紙拼貼 160×122cm 2016年
仇德樹 《裂變:2018,10號》 宣紙、丙烯色、畫布 93×200cm 2018年
王川 《2011A-No.9》 紙上水墨 137×68.5cm 2011年
谷文達 《天象·芒種》 儒石(石灰?guī)r) 80×50×70cm 2017年
楊勁松 《歸零——2018個人觀》 手工紙、自制墨 183×202cm 2018年
劉子建 《焜耀-1》 宣紙水墨 68×136cm 2017年
張羽 《上墨:通過水墨實施的一次清洗行動》 報紙(《南京日報》《新華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墨汁、水 53.5×74.5cm 2017年
朱嵐 《致近》 紙本水墨 180×193cm 2017年
魏立剛 《黑藍孔雀》 宣紙、墨、丙烯、漆 96×180cm 2018年
魏青吉 《南極計劃——游泳》 宣紙、水墨 146×360cm 2015年
注:以上為本次展覽部分作品,按參展藝術家年齡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