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世界最富藝術家赫斯特:16歲對著被割下的頭傻笑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唐昀 2012-03-24

達明-赫斯特

 

達明-赫斯特是“英國年輕藝術家”運動的領軍人物,是當代藝術世界的標桿,同時也是當今世界最富有的藝術家,《星期日泰晤士報》2010年財富排行榜估算他身家約為2.15億英鎊。但他堅信,金錢不應成為追求目標,藝術比金錢更有力量。

 

“自己有了歷史”

 

英國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將舉辦達明-赫斯特作品回顧展,最近赫斯特正為此事搜集資料。他翻出1996年與英國老牌搖滾明星大衛(wèi)-鮑伊的一次訪談錄影帶,片中鮑伊問他是否會在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辦展覽,他說:“不可能,博物館是為過世藝術家準備的,我永遠不會在那里辦展覽,你別想把我弄進那個地方。”

 

看到這段錄像,他感慨道:“天哪,變化真大。忽然間,我已46歲,已經(jīng)在做所謂的中期作品回顧展,感覺好像不大對勁。”

 

他承認,歲月改變了他。“我老了,不再是對著世界叫囂的瘋家伙。年輕時,你戰(zhàn)無不勝,——至少你自己這么認為,各種可能,無所不在,你在創(chuàng)造未來。但是當你年紀大了,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了歷史,一切定型了,什么也改變不了。老實說,我感到有些煩惱。”

 

即將舉行的回顧展名字就叫《達明-赫斯特》,將呈現(xiàn)赫斯特作為藝術家的生命軌跡。展覽包括一些他不那么出名的早期作品,比如在金史密斯學院求學時的創(chuàng)作——掛在墻上的油膩煎鍋。

 

還有一幅早期作品,一直露天放著,日曬雨淋沾滿了泥點。倫敦高古軒畫廊老板米莉森特-威爾納見到后驚叫起來:“你怎么能放在那里?讓它淋雨!上帝啊,達明!”赫斯特對此不以為然:“因為是我的作品,就好像是金子似的??蓪嶋H上,它屁都不是。”

 

這些少作出現(xiàn)在展覽中,赫斯特覺得挺好,“它們是我過去25年藝術生涯的一部分”。

 

當然,展覽的重頭戲還是他那些名聞遐邇的代表作,比如1991年的《生者對死者無動于衷》——一條保存在充滿福爾馬林的玻璃柜中的鯊魚、1993年的《母子分離》——分別放在4個容器中被剖半的母牛和小牛、2008年的《我腦海中永恒的美麗》——系列作品呈現(xiàn)的斑馬、獨角獸和小牛等。

 

他的作品有時質樸、整潔,比如整齊擺放在櫥柜和玻璃容器中的藥片;有時讓人覺得惡心、邪惡,比如活蛆和蒼蠅叮咬割下的牛頭、蝴蝶釘在畫布上、白鴿栓在骷髏上……生與死,美與丑,神圣和褻瀆,都是赫斯特的作品主題,令評論界震驚,正是赫斯特把“概念主義”從藝術世界的邊緣引進主流。

 

“把這些作品放在一起,對我來說好像是一個180度的轉彎。”赫斯特說,“回顧這些作品,我試圖從中有所感悟。它們有的是佳作,有的尚未被理解,有的很拙劣。這是我過去25年的成果,我為之驕傲,但也會困惑:這一切究竟是如何發(fā)生的?”

 

“一次盛大告別”

 

的確,藝術世界很多對赫斯特極盡詆毀之能事的批評家都感到不解:一個來自藍領階層、滿口大話的無賴怎么就成了當今世界最偉大、最富有的藝術家?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長、很復雜,與過去25年來世界和英國文化發(fā)生的激烈變革緊密相聯(lián):藝術越來越成為商品,成功藝術家越來越成為品牌,這一潮流勢不可擋;后撒切爾時代“英國年輕藝術家”的崛起,不僅制造了驚世駭俗的藝術,也創(chuàng)造了巨額財富;英國和美國出現(xiàn)了一批超級藝術經(jīng)紀人,新型畫廊文化誕生,轟動性展覽主宰市場。

 

在這個極度商品化的藝術世界里,赫斯特是超級明星,是“英國年輕藝術家”一代中最出名、最富有、最有影響力的一個,被奉為當代藝術世界的“圣者”。

 

2008年金融危機前夕,《我腦海中永恒的美麗》在蘇富比拍賣行拍得1.11億美元。這是赫斯特人生中一個關鍵時刻,他稱之為“一次盛大的告別”。從此他不再創(chuàng)作宏大作品,稱“概念主義”已經(jīng)徹底結束。

 

從此,赫斯特不再活躍于創(chuàng)作一線,開始專注于傳統(tǒng)繪畫,不再是幾十人團隊作業(yè),開始一個人獨立創(chuàng)作。2009年,他在倫敦舉辦畫展《愛沒丟失》,卻遭遇集體惡評。已故藝術批評家湯姆-盧博克稱,那些作品出自“一個沒有多少前途的一年級藝術生之手”。

 

赫斯特并不氣餒,仍堅持繪畫。他說:“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竭力避免繪畫,試圖與之保持距離。但隨著年紀增長,我越來越喜歡繪畫。”

 

“創(chuàng)意就是一切”

 

藝術、野心、金錢,是赫斯特的生命三元素,這與他身處的時代潮流不謀而合。正如泰特現(xiàn)代美術館館長安-加拉格爾在赫斯特回顧展引言中所說:“他與同時代的其他藝術家不同,他參透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意識……他的作品直截了當,野心勃勃,既冷漠又感人,敬畏與憤怒并存。”

 

小時候,赫斯特最想做一名朋克,但“我那時太年輕,不夠憤世嫉俗”。十二三歲時,他把朋克裝束藏在包里,一出家門就換上。“我想,這種態(tài)度影響了我的作品。我總是偷偷摸摸在我的藝術世界里藏一些東西,然后突然暴露它們的真面目。我是一個滲透者。”

 

他的“朋克階段”始于12歲父親離家出走,之后又經(jīng)歷“偷盜階段”,兩次被捕,令母親傷透腦筋。后來,他被雅各布-克雷默學院錄取,學習藝術課程。

 

他經(jīng)常去利茲大學解剖博物館練習繪畫,首件引起轟動的作品《和死人頭在一起》的靈感據(jù)說就在那里獲得。那是一張掛在鐵架子上的照片,16歲的他親自上陣,在一顆被割下的中年人頭顱旁傻笑。

 

1986年進入金史密斯學院之前,赫斯特受藝術家邁克爾-克雷格-馬丁影響,意識到在當代藝術世界,創(chuàng)意就是一切。

 

“我剛到倫敦時是一個年輕畫家,憤怒地看著概念作品充斥周圍,認為它們都是垃圾。”赫斯特笑著說,“但我慢慢受它們誘惑,心想:好吧,我得跟我生存的世界打交道——廣告、電視、媒體,我要與現(xiàn)時現(xiàn)地交流。我意識到,不能用昨天的工具和今天的世界溝通。”

 

“仍舊相信藝術”

 

“頓悟”后的赫斯特創(chuàng)作了藝術史的新篇章。在公眾眼里,他可能首先是企業(yè)家,然后才是藝術家。

 

1988年夏,他在倫敦東區(qū)一個廢棄倉庫舉辦名為《冰凍》的展覽,作品都來自他和金史密斯學院的同學。雖然是學生作品展,但它引起的轟動效應成為當年倫敦藝術界最大的話題,吸引諸多畫廊老板注意。

 

“有趣的是,許多人認為此事經(jīng)過精心策劃。”克雷格-馬丁說,“實際上,它就是集中呈現(xiàn)了年輕人的虛張聲勢和單純無辜,他們把握了好時機、好運氣,當然還有好作品。”

 

離開金史密斯學院之前,赫斯特已經(jīng)在助手幫助下創(chuàng)作一系列標志性的“點”畫和藥片櫥窗作品。1991年,他在倫敦中區(qū)一家廢棄商店舉辦首次個人作品展《戀愛和失戀》,想象力更上一層樓。

 

進入展室,可以看見滿屋飛舞著從蛹中孵化出來的蝴蝶。另一展室里,一張白色桌子上放著4個裝滿煙頭的煙灰缸,桌子四周放著白色畫布,上面是死去的蝴蝶。赫斯特的作品主題一目了然:生命和死亡、美麗和恐怖。

 

同年,他遇到藝術經(jīng)紀人喬普林,此后事業(yè)蒸蒸日上。1992年,著名藝術品收藏家查爾斯-沙齊以5萬英鎊購得他的作品《生者對死者無動于衷》在沙齊畫廊展出,引起轟動。這條浸泡在福爾馬林中的14英尺長虎鯊成為上世紀90年代當代藝術的標志,也是“英國年輕藝術家”運動的一塊豐碑。

 

2004年,這件作品以800萬美元高價出售給美國收藏家史蒂芬-科恩。2006年,作品原件中的鯊魚開始腐爛,赫斯特執(zhí)意重作一條,借給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展覽,即將在泰德現(xiàn)代美術館展出的鯊魚也是這一條。

 

2008年的蘇富比拍賣成就了赫斯特制造財富的神話,兩天拍賣所得是此前單個藝術家作品拍賣紀錄的10倍。之前他已創(chuàng)下一項紀錄:歐洲在世藝術家單件作品拍賣紀錄——卡塔爾王子以900萬美元購得他的作品《搖籃曲春》:在一個鐵柜里整齊碼著6136片藥片。

 

“我不認為金錢應當成為追求的目標,但我從小沒錢,所以我可能比別人更為金錢所動。”赫斯特說,“事業(yè)剛剛起步時,我曾和人討論過金錢的意義,他們說:‘你是受困其中,而我們覺得錢是重要的。’但我堅信,藝術比金錢更有力量,至今仍堅信不疑。”

 

“年輕英國藝術家”

 

“年輕英國藝術家”起源于1988年在倫敦東部碼頭倉庫舉辦的《冰凍》藝術展。該流派代表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倫敦當代藝術,旗下囊括英國年輕的觀念藝術家、畫家、雕塑家和裝置藝術家。

 

不同于人們對藝術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理解,“年輕英國藝術家”的作品往往否定藝術品本身的重要性,更看重作品與受眾心智間的交流。正因如此,該流派作品不拘一格,形式簡單而頗具活力,帶有其誕生年代所特有的朋克等流行元素。

 

達明-赫斯特和翠西-艾敏是“年輕英國藝術家”的佼佼者。前者是《冰凍》藝術展主要組織者,由福爾馬林浸泡的鯊魚作品《生者對死者無動于衷》即出自其手。后者的代表作為《我的床》,真實展示了作者本人的床,包括未經(jīng)整理的床鋪、床上丟棄的已用避孕套和臟內衣、床周圍四散的拖鞋。

 

自誕生之日起,“年輕英國藝術家”就飽受爭議。批評者認為該流派作品粗俗下流、嘩眾取寵,除了賺取市場關注毫無藝術價值可言。盡管如此,該流派仍然得到藝術界主流認可。

 

赫斯特飽受爭議

 

2011年,赫斯特最新作品《看在上帝份上》竟然使用嬰兒頭顱作為模子,引發(fā)廣泛爭議。他把白金澆鑄在一個死嬰頭顱上,并在表面鑲滿8000顆粉色和白色鉆石。據(jù)悉,顱骨來自于一名出生2周便夭折的19世紀新生兒。

 

有人指責赫斯特太冷血,認為這是對嬰兒父母的極大冒犯。赫斯特卻給出另一種解釋:“一般人看到顱骨都會認為它代表著終結,但當你看到這個終結如此美麗的時候,又會產生希望。鉆石代表完美與清澈,還代表著財富、死亡和不朽,它們是永恒的象征。”

 

長期以來,赫斯特因其作品的爭議性而飽受批評。1995年,他以展覽《有些瘋了,有些跑了》贏得特納獎。這個展覽包括《母子分離》(浸泡在甲醛中的奶牛和小牛)、《脫離羊群》(甲醛中的綿羊)等許多作品?!睹咳锗]報》發(fā)表評論:“一千年來,藝術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推動力。而今日,被腌制的綿羊和被玷污的床,正威脅著要將人類變成野蠻人。”

 

《倫敦旗幟晚報》藝術批評家布萊恩-西威爾也對赫斯特的獲獎作品感到震驚:“我不認為這算得上藝術,我不認為把某些東西腌制、放進玻璃容器里就可以成為藝術品。我真的無法接受這種白癡行為,簡直太可鄙了。”

 

 


【編輯:陳耀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