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美術館細節(jié)和專業(yè)決定展覽成敗

來源:北京商報 2015-09-16
近年來,美術館的擴張之勢并未囿于民營美術館范疇,公立美術館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在這種近乎“運動化”的擴張潮中,不少美術館硬件一流、場館動輒數(shù)萬平方米,但展覽數(shù)量和水準卻明顯滯后。與此同時,也不乏堅守學術定位的美術館,它們并不盲目追求展館的規(guī)模,而是更加注重展覽的質(zhì)量,已經(jīng)走過十年的北京畫院美術館就是如此。那么,這種模式能否成為美術館的樣本探索呢?對此,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給出了他的答案。


 
走過了十個年頭的北京畫院美術館,建筑面積不過4600平方米,館藏體量也不算宏大,卻是中國乃至世界收藏齊白石作品最多的美術館。讓北京畫院美術館獲得業(yè)界認可的遠不止與此,它的展覽水準、學術水平、專業(yè)態(tài)度都是有力的支撐。

很多公立美術館都面臨從收藏、研究到推廣、傳播的功能性轉(zhuǎn)變,尤其要承擔公共教育的職責,這也給很多美術館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和挑戰(zhàn)。

眾所周知,北京畫院美術館并不是一家獨立的美術館,而是北京畫院的下屬機構(gòu),這種屬性和館藏結(jié)構(gòu)使得它的展覽內(nèi)容和方向與其他美術館并不相同。“我們的館并不大,但希望將展覽做得精致而深入,與很多大型美術館相比,來北京畫院看展的人也并不算多,但我們更重視觀眾質(zhì)量和觀展感受。”吳洪亮表示。

有步驟、有規(guī)劃地精心策劃每一個展覽,是吳洪亮帶給北京商報記者的最大感受。在建館之初,首先啟動的就是齊白石作品陳列展,從齊白石的草蟲、人物、山水、梅蘭竹菊,到水族、花卉、書法、蔬果、石印、手札,這個專題展一做就是十年的時間。接下來除了即將開幕的齊白石草蟲展,“中國古代美術研究”等也早已在吳洪亮的計劃之中。

2007年啟動的“20世紀美術大家”系列已經(jīng)做了40多個展覽,涵蓋了李苦禪、李可染、吳作人、蔣兆和、董希文、龐薰琹、周思聰、黃胄等眾多20世紀美術大師,令人詫異的是吳洪亮在展覽方式上的另辟蹊徑。面對龐雜豐富的美術史,吳洪亮選擇從個案研究來勾勒全景,先后做了李苦禪收藏的碑帖,張光宇的民間情歌,周思聰?shù)膱D稿和作品對照、荷花、礦工圖,盧沉晚年的醉酒圖等展覽,都是以微觀世界介入,一點點勾勒和梳理出20世紀的美術史。

談到做這一系列展覽的初衷時,吳洪亮表現(xiàn)得很謙虛,“每個展覽背后都是研究,前提是要理解這個藝術家和作品以及他的創(chuàng)作過程。什么是好的展覽、好的作品,我不喜歡下定義,我更傾向于做論據(jù)。做了這么多20世紀美術大師的展覽,就是希望通過大量的研究和作品展覽為這些美術大師做支撐論據(jù),展覽的過程也是研究的過程,更是建立學術標準的過程”。

有業(yè)內(nèi)人士表示,吳洪亮策劃的展覽有屬于他的標簽,這種獨有的氣質(zhì)一直貫徹在他所策劃的展覽中。比如在“大愛悲歌”——周思聰、盧沉回顧展中,那一根根充滿歷史厚重感的枕木、那些代表著死亡又與周思聰水墨構(gòu)成相契合的叉字符號、那一枝孤獨的背負希望的玫瑰花、那一首悲愴的第八交響樂《大地之歌》,甚至插花的花瓶,在吳洪亮看來,每個展覽都是一個系統(tǒng),都是一個個研究和論據(jù)支撐起來的。要想做好一個展覽,必須要花時間,要做好每一個細節(jié)。“其實展覽做完了才真正知道哪里沒做好,這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同時展覽也是一個遺憾的事情,因為做得再好總會被撤展的。”吳洪亮說道。

人物對話

“美術館只接項目,還不如叫展覽館”

北京商報:在這股美術館建設浪潮中,涌現(xiàn)出了很多硬件設施一流但展覽和研究卻滯后的美術館,您對此如何看待?

吳洪亮:美術館有這么蓬勃的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從城市配比上來說,美術館對于市民文化生活的提升是有需要的,但美術館面臨的財政壓力都是巨大的。一個城市未來10年、20年內(nèi)究竟需要多大的美術館,要有權(quán)衡和判斷,要相匹配,還要籌劃好后續(xù)的經(jīng)營問題?,F(xiàn)在盲目上馬的事比較多,做美術館的動機也各不相同,比如為了爭取土地資源、享受當?shù)刎斦愂盏膬?yōu)惠等,但最終能否為藝術生態(tài)帶來持續(xù)的提升還很難說。

北京商報:目前很多美術館自主策劃的展覽很少,主要是靠場地出租來生存,對此您怎么看?

吳洪亮:美術館面臨的核心問題就是長期規(guī)劃,開館之前就需要有至少十年的規(guī)劃。無論是民營還是公立,不管規(guī)模大或小,美術館只接項目的話,還不如只叫展覽館。審核策展人的項目,這種生存也沒有問題。但如果要做具有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功能的美術館的話,研究的前導肯定是要做的。

北京商報:如何看待公立美術館與民間美術館的優(yōu)劣勢差異?

吳洪亮:公立和民營美術館各有優(yōu)勢,各有各的難,就是在體系范圍內(nèi)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對于公立美術館來說,如果要構(gòu)建館藏,需要層層審批,審計非常嚴格、過程很漫長、難度也很大。另外,目前中國美術發(fā)展到了一個供求關系矛盾的階段,需要做的展覽很多,但好的美術館資源卻很有限,有很多展覽沒辦法妥協(xié),需要在堅持藝術水準之間權(quán)衡。

在我看來,民營美術館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成本支出,再大的企業(yè)要撐一個美術館也是很有壓力的。民營美術館如果要長久發(fā)展,必須要有公益化的過程,要做制度化建設,比如美術館董事會的制度建立、藏品的個人化與社會化的分割等。很多公司型的美術館、打著公益的名義做企業(yè)的美術館,長久以后可能都會遇到問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