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選秀”中國年輕藝術家
一場年輕人的展覽,卻吸引了包括畫廊經(jīng)營者、藝術經(jīng)紀人、
拍賣公司等的關注和推動,原因何在?因為,這是一場藝術界專為
年輕藝術家打造的“選秀”運動。
近日,“旋轉(zhuǎn)木馬——2011中國新銳繪畫獎”在時代美術館開
展并出爐了新一輪獲獎者名單。這個能鮮明打出“選秀”口號的繪
畫獎至今已舉辦三屆,作為中國藝術界生力軍的高瑀、歐陽春、韋
嘉、熊宇等都是從這個舞臺走出來的。藝術選秀旨在提供一些未來
的新藝術資源,畫廊和經(jīng)紀人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苗子,之后通過簽約合
作并加以引導,最終到拍賣場上接受市場價值定位,一環(huán)接著一環(huán)
,國內(nèi)近幾年的藝術市場成長,逐漸形成了一套造星體系,中國新
銳繪畫獎僅僅只是中國當代藝術圈的一個縮影。在接受本報記者采
訪時,藝術經(jīng)紀人伍勁表示,過去幾年,年輕藝術家的成名都是這
么走過來的。
當下大勢 畫廊、拍賣市場“共推”新人
五彩的氣球、年輕的面孔以及一幅幅新銳畫作,是3月26日開
幕的“旋轉(zhuǎn)木馬——2011中國新銳繪畫獎”的主角。參展藝術家全
都不到30歲,這是評選標準之一。主題“旋轉(zhuǎn)木馬”意味“江山代
有人才出”,前兩屆選的是70后,如今已轉(zhuǎn)到80后。而展覽地點選
在北京中環(huán)世貿(mào)頂層的時代美術館,則預示著藝術與資本的聯(lián)姻。
中國新銳繪畫獎最初由藝術經(jīng)紀人伍勁發(fā)起,他將藝術的學術
價值和商業(yè)價值綜合起來考量,推出這樣一個藝術選秀的平臺。為
此,第三屆中國新銳繪畫獎的評委組成也凸顯出學術和商業(yè)的雙重
考量。策展人黃篤,藝術家王光樂、陳可,北京匡時副總經(jīng)理尤永
;永樂佳士得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專家王叢卉;偏鋒新藝術空間
負責人王新友;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館長高級助理李峰共同擔任此次獎
項的評委。最終經(jīng)過票選后,評委在56位年輕藝術家中選出了金銀
銅獎。“藝術家要獲得成功,除了有黃篤這種策展人的學術認可,還
要有王新友這類畫廊經(jīng)營者的引導,尤永、王叢卉等拍賣公司的上
拍。”伍勁飯桌上一席調(diào)侃便將藝術界眼下正在發(fā)生的藝術“造星
”生態(tài)鏈勾勒出來。
【相關閱讀】
【視頻】兩會名家訪談王明明:扶持畫廊 規(guī)范拍賣市場
除了參展藝術家外,畫廊經(jīng)營者、藝術經(jīng)紀人也是新銳獎主角
。他們是對憑借藝術市場特有的嗅覺來到了這里。王新友已經(jīng)在醞
釀簽約其中的藝術家了,而尤永則透露,會在匡時拍賣中推出此次
參展藝術家的作品。永樂更是直接在2011春拍中設立一新銳藝術家
的專場,“這一專場的名字就叫‘美麗新世界——中國新銳藝術家
專場’,將上拍歷年來新銳繪畫獎的經(jīng)典之作,去年永樂就在做70
后、80后小藍籌藝術家群體。”對于剛剛出爐的這些新銳繪畫獎獲
獎者的作品拍賣價定在1.5萬-5萬元,王叢卉指出,“對藏家來說
,門檻非常低。”
王叢卉稱,盡管從國際當代藝術市場來看,藝術家一級(畫廊)
、二級(拍賣)市場同時進場是不符合規(guī)矩的,但從國內(nèi)目前情況來
看這又是必然的,“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是與畫廊一起來推動這個價值
體系,為此拍場上這些剛進場的新銳藝術家的價位與畫廊這類一級
市場是一樣的。”
探究成因 大牌外流機會“轉(zhuǎn)給”新人
上面那一幕七年前就發(fā)生過,年輕藝術家“造星”運動也是中
國當代藝術體制下的一個必然產(chǎn)物。伍勁在首屆新銳繪畫獎上將夏
俊娜推出。1995年,伍勁回母校參觀時看到并買下了夏俊娜的畫,
一年后,這次投資令他賺了三倍。又過了一年,作品有的已漲了五
倍。十年后,夏俊娜的一幅作品市場價格達到50萬,較當初整整翻
了100倍。
這樣的神話也會發(fā)生在其他年輕藝術家身上。那時伍勁就堅信
70后也會出來一批人。為此,伍勁從最開始就讓新銳繪畫獎具有選
秀功能:“這個獎是頒給入門級的,但可能成為未來主流藝術家的
苗子。”
挖掘新藝術種子也暗合了彼時中國藝術圈的一股暗潮。資本從
2004年大舉進軍中國藝術界。那時,張曉剛、曾梵志等藝術家的作
品被拍出天價,就像流星焰火般躥升的價格頻頻牽扯著人們的眼球
和心跳。中國當代藝術F4也由此誕生。不過,對于這群85美術新潮
時期的成熟藝術明星早被國外藏家、國外資本所壟斷,國內(nèi)資本怎
么開拓自己的疆域?
許多新進場的畫廊經(jīng)營者和藝術經(jīng)紀人將目光共同投向新藝術
種子上,紛紛掘新礦,而那時出現(xiàn)在中國新銳繪畫獎上的年輕藝術
家就是一座豐富的礦,伍勁認為將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拿到一個大舞
臺上進行比拼篩選,有眼光的人還是能分得清誰好誰壞,誰有潛質(zhì)
、誰有賣相。
星空間的房方就在新銳繪畫獎中挖掘到了歐陽春和高瑀等人。
其中,高瑀當年還獲得了銅獎。房方記得當時看到作品光盤就覺得
眼前一亮,很興奮,“歐陽春類似涂鴉的繪畫在當時非常少,而且
也找不到其模仿成功藝術家的痕跡。”
此后,房方的星空間與歐陽春簽了3年的合約。
游戲規(guī)則 資本市場不斷“抬升”新人
“當代藝術體制下,藝術家往往在畫廊上有了一定知名度后,
就能進入拍賣環(huán)節(jié),市場會用資本這一選票來投出藝術家,”伍勁
說。不過他也強調(diào),與娛樂造星不同,藝術界造星不可能依靠網(wǎng)絡
投票,再者娛樂明星要有票房,但藝術不需要,兩個大收藏家就可
以決定藝術家的命運。薩奇的購買可以決定達明·赫斯特能否成為
明星,“藝術相對來說是一個更精英的游戲。最終買單的還是少數(shù)
人。”
伍勁策劃首屆新銳繪畫獎時,就考慮要跟當代藝術的體制銜接
得很緊。在做展覽時,他知道畫廊和部分收藏體系都會關心這事,
“通過一個展覽平臺,吸引了一群人來持續(xù)關注、推動,形成一種
合力,這就是藝術界造星的過程。”
為了爭取到這部分精英人士,除了畫廊渠道外,拍賣則是一個
更直接、更顯現(xiàn)效果,房方表示,“中國的藏家了解藝術家并不是
通過展覽或媒體,而是通過拍賣會。如果藝術家作品不上拍,就很
難接觸到市場那只無形的手。”為此,畫廊便會通過各種關系,將
藝術家的作品推上拍賣市場。
早在2004年展覽時,新銳繪畫獎就引來了香港佳士得張丁元的
關注。當時,張丁元從中挑了幾位藝術家的作品去拍賣,其中就包
括高瑀。沒想到來年春天高瑀的組畫《長在紅旗下》拍出了21萬,
“21萬是什么概念,當時同樣也可以買到劉小東作品,”伍勁稱,
市場證明高瑀是個有明星潛質(zhì)的新人。而在兩年后香港蘇富比秋季
拍賣當中,高瑀的《猜不懂,你也看不透》以近30萬港元的價格成
交,創(chuàng)造了亞洲同齡藝術家的最高成交紀錄。
伍勁指出作為年輕一代之所以能在拍賣場上贏得藏家的資本投
票,是因為劉小東等成功藝術明星的經(jīng)歷給了畫廊從業(yè)者、藏家信
心。2003年,北京一畫廊從美國畫廊花了16000美元買了劉小東的
《燒野火》,中間又賣出過兩次,到2010年春已漲到900多萬,加
上傭金超過1000萬。“這事之前就發(fā)生過,以后也可能發(fā)生。”
2008年春,高瑀的作品突破百萬。而在2004年購買《長在紅旗下》
的藏家在2009年又把這幅畫拿出來時賣了60萬,“這證明藏家的判
斷是對的。從高瑀過去五年的成長看,他沒讓早期高價購買的人失
望”。
而通過市場洗禮,高瑀、歐陽春的身價已不是出道時的價位。
盡管目前兩人還與星空間簽訂合約,但房方表示已不便透露兩人身
價,“市場在變,畫廊的應對也會變。”
【編輯:王心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