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世界上的文明古國、文化大國,有豐富的文化、藝術遺產(chǎn)。因此,我們應有自己的藝術史博物館。”3月5日,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接受新華網(wǎng)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國藝術史博物館的建設,并不是為了培養(yǎng)專業(yè)藝術家、藝術團隊所設置,而是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的必備設施。讓國人從小就像去公園一樣便利地去看藝術史,了解古今中外藝術史的開端,發(fā)展的不同風格等。”楊曉陽認為,“在欣賞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藝術品的過程中,逐漸建構自身的藝術審美體系與標準。同時,還可以促進國人借助藝術豐富其對人生的認識、對其他知識的增長。當人們對藝術高低雅俗之間的分界、底線有了認知,再用這個標準來看當下紛繁的藝術品,自然就會有客觀的判斷。”
而藝術教育領域另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高等藝術院校是否應該設立“美術實踐類博士”,楊曉陽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美術實踐類博士”的設立是弊大于利。
楊曉陽表示,在國際上,如國際一流的巴黎美術學院等高等藝術院校,美術實踐類是沒有博士的。目前,只有國內高等藝術院校招收“美術實踐類博士”。“美術實踐類博士”中的“實踐”和“博士”是分屬于兩個系統(tǒng)的概念。楊曉陽表示:“‘實踐’對應的是美術創(chuàng)作,而‘博士’對應的是美術理論研究。美術實踐指向個性生發(fā),應該突破標準、天馬行空,高水平的美術創(chuàng)作并不是高學位教出來,這只會為創(chuàng)作人員設置更多的條條框框;而美術博士,即美術理論研究的是事物背后的規(guī)律,需要多學科支撐,它最終指向藝術的共性研究。”
楊曉陽舉例說:“中國美術史上不乏理論與實踐兼顧的大師,如吳昌碩、黃賓虹、潘天壽、徐悲鴻、傅抱石等。但對于整個美術群體而言,他們是翹楚,是個例;另一方面,他們本身先是實踐家,在總結美術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延伸出對于美術理論的建構,這些人也都不是目前的高等教育機制,即‘美術實踐類博士’所培養(yǎng)出來的。”
楊曉陽強調:“現(xiàn)在美術學院以博士學位和博導為最高的學位和最高的教授級別,導致的結果已初現(xiàn):美術學科教師中的“美術創(chuàng)作名家”越來越少。這個現(xiàn)象和結果證明了美術實踐類博士學位的設置,違反了藝術本體的發(fā)展規(guī)律,影響了美術專業(yè)自身的發(fā)展。這一問題,應該引起教育部門的重視,予以充分地調研和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