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白南準&博伊斯:當迷弟與偶像合體……

來源:99藝術網(wǎng) 作者:林霖 2018-01-22

歷時兩年的籌備,昊美術館上海館在2018開年重磅推出國際性水準的《見者的書信:約瑟夫·博伊斯×白南準》。這也是這兩位20世紀藝術史中留下深遠影響的藝術家首次美術館級別的合展。

承繼開館展《宣言》之后,依舊選擇了“影像”這一媒介,卻將時間大大往前推了半個世紀,去追溯影像藝術的源頭,去追溯那些真正不妥協(xié)的藝術精神——并非如時下的所謂擺一個憤青的政治態(tài)度,或者刺痛一些神經的痛苦的“行為”就是所謂的精神了——那是真正的敢于沖破藩籬的先鋒,是真正前驅者的不斷試驗,也是執(zhí)拗的人道主義者。

將博伊斯和白南準放在一起是有意義的。他們亦師亦友的堅固友誼是藝術圈的佳話。而他們都是上世紀60年代激浪派(Fluxus) 的代表藝術家。當時,在1963年發(fā)表的激浪派宣言是這么說的:

“清理世界上(人們)想成為有錢人,知識分子,追求專業(yè),商業(yè)文化的病態(tài)心理,清理世界上的死亡藝術,模仿,矯揉造作的人造藝術,抽象藝術,幻想藝術,數(shù)學藝術,清理世界上的‘歐洲觀念主義’。

推動藝術的改革浪潮,促進生活藝術,反學術,推崇非藝術現(xiàn)實,意圖吸引所有的觀眾,并非僅僅藝術家,業(yè)余藝術愛好者和專業(yè)人士。

把對文化、社會和政治的革新轉化成行動。”

由此,再來看博伊斯和白南準的作品,便可以立足于這一背景的基石去解讀。他倆是摯友,但并不代表他們是彼此的“counterpart”;相反,他們的風格完全不一樣。

約瑟夫·博伊斯更像一個披著“行為藝術”外衣的社會活動家;白南準則是一個“技術怪咖”,以一己之力開創(chuàng)了“影像藝術”這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被稱為“影像藝術之父”。他創(chuàng)作的媒介以電視、錄像為主。

《逍遙騎士》1995
《逍遙騎士》1995

其實電視在白南準的那個年代也早就不是新鮮事物,只是那時候電視只被視作娛樂工具和家電,而音樂家出身的白南準是第一個運用藝術家的思維去改造現(xiàn)有活動影像和圖像的人。這種改造無疑是藝術和科技的結合,非常前沿,而且白南準確實攻克了很多技術上的難題,做到了創(chuàng)新。

《藍佛》 1992-1996
《藍佛》 1992-1996

在展覽中有一件作品中隱藏的線索就清晰表明了白南準選擇電視作為創(chuàng)作媒介的自信想法,他說:

Plato said word is the key.

St Augustine said sound is the key.

Spi  said Vision is the key.

TV Has ALL 3.

(柏拉圖說,言語是關鍵;圣奧古斯丁說聲音是關鍵;斯賓諾莎說視覺才是關鍵。而電視,擁有以上三者。)

《奏鳴曲64》1996 蝕刻,平版印刷及絲網(wǎng)版畫
《奏鳴曲64》1996 蝕刻,平版印刷及絲網(wǎng)版畫

白南準把電視當作模塊來組裝,就像組裝高達一樣樂此不疲。不僅是技術與藝術結合的創(chuàng)新,理論和思想上也非常前沿。因為白南準是音樂家出身,他的畢業(yè)論文是研究勛伯格——“無調性音樂”的偉大創(chuàng)始人,撕開了20世紀音樂與傳統(tǒng)的決裂之口。而我們亦可將博伊斯、白南準們的努力視作當代藝術觀念上與傳統(tǒng)的進一步決裂(第一個決裂口的功勞應該是杜尚的)。我認為,《奏鳴曲64》那組矩陣版畫也是致敬勛伯格的。

而展覽中的那件《因特網(wǎng)邁爾斯》也是白南準致敬爵士樂核心人物邁爾斯·戴維斯之作——將音樂因特網(wǎng)化,并以具象的紀念碑式呈現(xiàn)——很科幻的手法。

《因特網(wǎng)邁爾斯》 1995
《因特網(wǎng)邁爾斯》 1995

諸如《法式鐘表電視》 《我絕不閱讀維根斯坦》等作品,則可以追尋到白南準對“非線性時間”和“區(qū)隔與場域”的思考痕跡。

法式鐘表電視  1993
法式鐘表電視  1993

《我絕不閱讀維根斯坦》 1998 尺寸可變
《我絕不閱讀維根斯坦》 1998 尺寸可變

展覽中也呈現(xiàn)了白南準當年的大量行為作品。比如他在《人類大提琴》中充當“人肉琴弦”:裸露的背部,拉著一根大提琴的琴弦;大提琴演奏家夏洛特·摩爾則演奏著琴弦,席間她突然大喊“樂器不聽話”!然后就開始粗暴擊打藝術家的背部“讓它聽話”……這整個過程看起來是不是很《黑鏡》?這或許是暗諷人類與科技關系,卻不代表白南準是反科技和反烏托邦的態(tài)度,相反,他對技術變革的到來是樂觀且積極參與的。從經典之作《佛》(1996)的柏拉圖洞穴隱喻到《早安,奧維爾先生》他與喬治·奧維爾的對話與反駁,人文主義終將戰(zhàn)勝冰冷的技術。

《佛》 1996 石像,金屬電視框,木架
《佛》 1996 石像,金屬電視框,木架

相比之下,博伊斯更是一個觀念藝術家和社會行動家。 當年“7000棵橡樹”的項目成就一段藝術造福民眾、改造城市的佳話。這就是博伊斯“社會雕塑”的概念——作為一種藝術作品,一個“社會雕塑”包括了努力塑造和改造社會或環(huán)境的人類活動 。昊美術館此番以文獻方式呈現(xiàn)了博伊斯的藝術生涯和重要藝術理念,其中創(chuàng)作于1970-1983年之間的7組玻璃展柜是最能展現(xiàn)博伊斯“社會雕塑”藝術理念的裝置作品;及深刻傳達藝術家理念的行為藝術錄像《歐亞大陸》(EURASIENSTAB, 1967)和《如何向死兔子講解繪畫》(How to Explain Pictures to a Dead Hare, 1965)。昊美術館作為國內唯一系統(tǒng)性收藏約瑟夫·博伊斯作品及文獻資料的當代藝術機構,提供了博伊斯展區(qū)的全部作品。

博伊斯的那場長達三小時的、激動人心的“如何向死兔子講解繪畫”。真是羨慕當時在現(xiàn)場觀看三小時的觀眾們。 不可復制,正如激浪派不可復制。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展覽中隨處可以感受到約翰·凱奇的身影。早年白南準創(chuàng)作了很多激烈的行為,對抗凱奇前輩的“無聲”和“寂靜”,比如他在第一屆激浪派的官方藝術節(jié)上表演了一段拉蒙特·揚(La Monte Young)的作品,白南準將其更名為“頭禪(Zen for Head)”,這段視頻在展覽中也可以看到,而其背后的故事或許又是另一番“長篇大論”了。

《頭禪》  行為藝術  (網(wǎng)上資料圖)
《頭禪》  行為藝術  (網(wǎng)上資料圖)

是的,縱使是影像藝術非常發(fā)達的今天,可以打造各種“科幻感”十足的場景,可以讓觀眾沉浸其中,但是藝術最樸素、最激動人心的東西卻不可復制。今天,曾經一度前沿先鋒的白南準進入了美術館、博物館,成為教科書中一個經典的人物,成為一個“偶像”,那么,某些東西也正在消逝或早已消失。

就像展覽之名,那句來自蘭波詩歌的“Voyant”——解釋Voyant——預見未來,然而未來并不一定終將到來。因為,現(xiàn)代的反偶像崇拜不再是去摧毀圖像,而是制造圖像的泛濫,那里無物可看。終究,文化與藝術,要么會成為消費的對象,要么就成為極度自負的妄想。不過,那也是后話了。

但是在當下,諸如《見者的書信:約瑟夫·博伊斯×白南準》這樣的展覽依舊是有意義的,博伊斯提供了方法,而白南準展示了道路。一種強大技術支撐下理論的無限自由和蓬勃想象,對中國的當代藝術有很好的啟迪作用(是的,我們還是處在一個需要啟蒙的階段……)

約瑟夫·博伊斯
約瑟夫·博伊斯

白南準
白南準

更多展覽現(xiàn)場:


關于展覽:

見者的書信:約瑟夫·博伊斯X白南準

開幕:2018 年 01 月 19 日(星期五)

展期:2018 年 01 月 20 日- 05 月 13 日

策展人:格雷格·楊森(Dr. Gregor Jansen)

金男洙(Mr. Kim Nam Soo)

主辦:昊美術館

支持:德國駐上??傤I事館文化教育處、駐上海韓國文化院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qū)祖沖之路 2277 弄 1 號 昊美術館(上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