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香港成為未來藝術中心的可能性

來源:Artinfo 作者:歐美琳 2011-05-28

第四屆香港藝博會展覽現(xiàn)場

 

本周四,第四屆香港藝博會(ART HK)拉開了大幕。隨著來自國際和本土的藏家紛紛把目光轉向這座港灣城市,我們一同探討這座城市成為未來藝術中心的可能性。

 

經(jīng)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曾經(jīng)說香港是世界上“自由市場經(jīng)濟的最佳范例,”這座城市也的確長期沉溺于世界最佳商業(yè)地帶的美譽中。它的稅率是世界上最低的之一,絕大多數(shù)貨物都不需要征收進出口關稅,包括藝術品。完善的司法體系和作為亞洲中心的地理位置讓人很容易就想到,香港是個得天獨厚的藝術市場核心。但這不表示香港就鐵定成功。你的商業(yè)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拍賣行和畫廊在這里的不同遭遇驗證了這一點。

 

拍賣行生意興隆。去年十月,蘇富比僅用6個專場就實現(xiàn)2.09億美元成交額,光憑這一點就足夠證明了。“香港的動力是驚人的,我們集團的全部目光都集中在這個地區(qū)了,”前歐洲和法國佳士得主管、2010年被任命為亞洲區(qū)總裁的高逸龍表達了對這個新興市場的認可。

 

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在香港開一家畫廊卻需要耐心和長遠的眼光。對香港藝術市場增長至關重要的大陸新藏家更喜歡一覽無余的拍賣廳;比起畫廊,他們追逐的那些藝術品,比如瓷器和中國書畫,通過拍賣行能找到更清晰的傳承。經(jīng)營著有28年歷史的漢雅軒畫廊,同時又是頗具影響力的策展人的張頌仁表示,目前絕大多數(shù)力量都集中在二級市場,不過他毫不懷疑香港有一天會吸引世界各地的交易商。這個展望可能正在成為現(xiàn)實:過去幾年里,有三個強勢玩家──馬凌(Edouard Malingue)、de Sarthe Fine Art和高古軒──進駐香港,佩斯畫廊也表現(xiàn)出跟進的意愿。

 

ART Hk是對香港藝術界的全面概括。已經(jīng)舉辦了三年的藝博會將會在香港的畫廊業(yè)發(fā)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類似的國際玩家將充分利用這個一年一度的機會來展示藏品、拓展業(yè)務。

 

【相關資訊】

【視頻】香港國際藝術展即將開幕

【視頻】 香港節(jié)慶年:香港國際藝術展(上)

【視頻】香港節(jié)慶年:香港國際藝術展(下)

高古軒等著名國外畫廊聚集香港國際藝術展

香港國際藝術展11 明星云集 藝術界眾說紛紜

香港國際藝術展11隆重揭開展覽內容及參展國際藝術家

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收購香港國際藝術展

尤倫斯藝術中心攜藝術新勢力登陸香港國際藝術展

拍賣行

 

香港的拍賣市場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倫敦和紐約。2010年,佳士得和蘇富比在這里實現(xiàn)的成交額占全球的16%。而且,資金的流向并非僅限于中國瓷器和傳統(tǒng)藝術品這些強勢項目,現(xiàn)代和當代藝術品、紅酒和珠寶等奢侈品領域,也是熱點。

 

“在過去25年里,香港一直是中國藝術市場的中心。要想真正了解這個市場,你必須到這里來,”香港佳士得瓷器和工藝品部主管安蓓蕾說。“對我們來說此時此刻是不同尋常的。我們這個門類的需求是空前的。”的確,2010年拍賣行在這個門類的增長驚人,從去年的8900萬美元漲到了2億3210萬美元。

 

蘇富比的數(shù)字還要驚人。2010年他們在這個門類的營收是3億500萬美元,比2009年的8520萬美元翻了三倍,10月的瓷器交易爆出許多紀錄:一只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拍出3240萬美元(不過這個紀錄一個月后就被另一只在英國Bainbridges拍出的乾隆瓶以8590萬美元的價格打破了。)。

 

這些數(shù)字的確驚人,但它們對未來市場的功能起到的作用甚至更讓人驚訝。“交易商和藏家感到市場的能量之巨大是空前的,”安蓓蕾指出。“我認為在未來的幾個拍賣季里,還會有更多驚天大交易出現(xiàn)。”

 

瓷器和工藝品是香港拍賣業(yè)的核心,不過亞洲當代和現(xiàn)代藝術品同樣火爆。中國繪畫這個獨特的門類集納了用傳統(tǒng)風格創(chuàng)作的近代作品,包括傅抱石、齊白石和張大千這樣的名家,2010年在佳士得和蘇富比都創(chuàng)出史無前例的紀錄。佳士得在該門類網(wǎng)羅了879,248,500港元,比2009年的276,983,250港元多出了兩倍多。蘇富比的結果也相當驚人,從2009年的3億1210萬港元上升到8億2550萬美元。當代藝術的情況略顯復雜。西方買家的熱捧導致該門類在2006至2008年之間發(fā)生了過熱,結果導致其在全球金融危機中陷入困境。2010年中國大陸藏家也有大手筆的表現(xiàn),但是目光很挑剔。他們更喜歡張曉剛、曾梵志和劉野這樣功成名就的人物,尤其對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國先鋒藝術興起階段的作品感興趣。這一時期的藝術家還有許多備受關注,比如方力鈞、劉大鴻、余友涵和毛旭輝。余友涵的《招手的毛澤東》(1995)10月在蘇富比拍出550萬港元,是最高估價的6倍,劉大鴻在11月創(chuàng)下個人紀錄,《會議廳》(1993)拍出270萬港元,是最高估價的10倍。

 

一些原本和香港沒有太大關聯(lián)的門類也突飛猛進,這一點更讓人驚訝。在2008年取消了40%(這個數(shù)字本身已經(jīng)是從上一年的80%降下來的)的高額酒稅后,兩家拍賣行都意識到了商機,但他們可能沒想到這座城市會迅速超越紐約和倫敦的總量。自2009年以來,香港蘇富比已經(jīng)舉辦了14場大型拍賣會,去年十月3支拉菲-羅斯柴爾德堡1869拍出每支1,815,000港元的創(chuàng)紀錄價格。

 

香港酒類市場的勃興,主要動力來自中國大陸的新貴,在他們眼里,酒既是投資,也是社會地位的標志。鉆石也具備類似的魅力,這一點在香港拍賣市場也有所體現(xiàn)。2010年香港佳士得的珠寶拍賣實現(xiàn)了1.63億美元的營收,占全球4.26億銷售額的40%。在11月,以一顆拍出2320萬美元的14.23克珍罕粉鉆為首的珠寶拍賣總共網(wǎng)羅了7890萬美元,創(chuàng)下亞洲紀錄,同時也拍賣行史上最成功的一次珠寶專場。

 

前文提到,中國大陸買家是這些創(chuàng)紀錄結果的主要推動者。據(jù)安蓓蕾估計,在瓷器和工藝品領域,2010年佳士得的成交額有六成和他們有關。安女士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一直在香港,親歷了九十年代市場主導力量從日本藏家轉為臺灣藏家,最終變成大陸藏家的過程,后者是2000年開始入市的。不過,香港本地藏家的影響力一直都不低,蘇富比乾隆瓶的買家張永珍,其兄長就是備受尊敬的創(chuàng)奇古董收藏家張明。

 

像張這樣的資深香港藏家在香港拍賣中占據(jù)了大約三分之一的份額。據(jù)高逸龍稱,他們“處在一種更為‘成熟’的[收藏]階段,在買和賣方面都很活躍,是亞洲購買力的基礎。”執(zhí)掌蘇富比的程壽康表達了相同的看法。“要說投入度,香港是占先的,”他說。“比如,你看敏求精舍這個讓人肅然起敬的藏家團體,經(jīng)常聚在一起討論藝術,聊東西。大陸地區(qū)還沒有這樣的組織。”

 

東南亞藏家在香港也很活躍。佳士得和蘇富比的東南亞現(xiàn)代和當代藝術春、秋拍銷售狀況都很好。新加坡拍賣行藝通雷莎蒂(One East Larasati)去年秋天也小試牛刀,與其他一些亞洲拍賣行聯(lián)合以聯(lián)合亞洲拍賣商的名義舉辦了東南亞藝術專場。

畫廊

 

要在香港獲得成功,畫廊必須把這座城市的樞紐地位充分利用起來,把觸角伸到富有的僑民和外來人群落,同時以來自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地區(qū)的鑒賞家為銷售對象。像香港高古軒總監(jiān)尼克尼克-西門諾維克(Nick Simunovic)這樣初來乍到者都把香港作為“整個亞洲的平臺”,是通往韓國、日本、新加坡實力藏家大本營的入口。即便是漢雅軒這種老牌畫廊的客戶也以中國以外的人士為主。

 

不過,雖然都關注整個泛亞地區(qū),畫廊大都制定了培養(yǎng)中國藏家的長期計劃,這種培養(yǎng)是需要不厭其煩地去發(fā)展關系的。帕斯卡爾-德-薩特(Pascal de Sarthe)在亞洲經(jīng)營了30年的印象派和西方現(xiàn)代派大師作品,到現(xiàn)在才決定在香港發(fā)展。高古軒把西門諾維克“安插”在香港也有三年了,然后才在2011年1月開設分店。馬凌則認為,讓目前只有在拍賣廳里才感到心安的新藏家了解到畫廊的價值,尚需一些時日。

 

向中國藏家推廣西方藝術品也是一個需要時間的事情,除非是一些劃時代的名字。馬凌的畫廊是第一個在香港專營印象派和現(xiàn)代大師的的畫廊,2010年9月曾舉辦畢加索展。觀展踴躍,但最終出手購買的都是西方藏家。高古軒的開幕展選擇了在亞洲最受歡迎的達明-赫斯特。銷售情況不錯,但畫廊沒有提供具體的買家信息。

 

德-薩特的香港戰(zhàn)略是多路出擊。他的開幕展選擇了亞洲現(xiàn)代大師趙無極,今年五月則舉辦了美國攝影師大衛(wèi)-拉沙貝拉(David LaChapelle)的展覽。他的理想是成為亞洲藏家的首選畫廊,無論是尋找趙無極、塞尚,還是西方當代藝術。

ART HK

 

ART Hk自2008年開始運行,主贊助商是萊曼兄弟集團,當時距離全球金融危機爆發(fā)只有幾個月之遙。一年后,西方世界仍在水深火熱中。然而任何一個在2009年ART Hk的展廳里走過一遭的人都能感受到藝術市場的權力平衡正在向東方傾斜,香港正在成為一個重要的焦點。

 

今天的ART HK是亞洲藝術的大事。它的主導地位似乎很難有人能撼動,因為它具備港口城市的優(yōu)越市場環(huán)境,有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并且有一直專業(yè)的管理團隊。今年五月,它的主展區(qū)將迎來165家畫廊,其中包括倫敦的利森和白立方;紐約的馬里安-古德曼和佩斯;東京的SCAI THE BATHHOUSE。究竟會有多少與會者參與買賣只能是憑空推測了,因為官方目前還沒有公布銷售數(shù)據(jù)。ART Hk總監(jiān)連夫魯說,許多西方畫廊主要不是在做銷售,而是在初級市場做一種“品牌推廣,讓人們了解自己”。他還說,有的畫廊已經(jīng)通過藝博會獲得了“極為可觀”的效益,有的則一般,不過他堅信亞洲將在藝術市場占據(jù)重要地位。

 

“這是一場天翻地覆的變革,”他說,“很多事情是要一點點來的。”
 

 


【編輯:馮漫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