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晉齋法帖-9月28日揭幕
寶晉齋法帖-9月28日贈書
《寶晉齋法帖》由南宋曹之格摹刻,其來歷頗為曲折。1101年,北宋大書法家米芾得到了宰相蔡京所藏東晉王羲之《王略帖》、王獻之《十二月帖》及謝安《八月五日帖》的墨跡,欣喜不已,將書房命名為"寶晉齋"。后米芾擔任無為(今安徽省無為縣)軍使時,將這三帖墨跡刻石。后因兵火,石刻殘損,葛祐之根據(jù)拓本重刻。1269年,曹之格再次摹刻,并增加了家藏的晉帖及米芾帖多種,集為十卷,題名為《寶晉齋法帖》。
《寶晉齋法帖》十卷一部,第一至第五卷,除謝安的《八月五日帖》外,均為王羲之書;第六、七兩卷,為王獻之書;第八卷為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渙之書;第九、十兩卷為米芾書。
《寶晉齋法帖》之所以珍貴,不僅在于其有以真跡上石的上述三帖,還有《快雪時晴帖》、《十七帖》(王羲之草書代表作)、《樂毅論》、《黃庭經(jīng)》(王羲之楷書代表作)、《得示帖》、《羲之臨鐘繇帖》、《褚遂良臨本蘭亭序》等傳世名帖,可謂匯眾帖之長。由于許多古刻宋代便已散佚,《寶晉齋法帖》中絕大多數(shù)名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刻本,明代一些著名集帖都是以這個十卷本為依據(jù)的。其價值之高,自不待言。
《寶晉齋法帖》元代為著名書法家趙孟頫收藏(并作第三卷篆書題首),明代經(jīng)顧從義、吳廷收藏,并有明馮夢禎、吳時宰、許志古及清代王澍(著名書法家)、穆?lián)P阿(慈安太后之父)等名家觀款及題記,可謂流傳有緒。
此帖現(xiàn)藏于上海圖書館,是國內(nèi)唯一宋拓全本,國家一級文物。
名帖傳世名家所重
書圣王羲之對后世的影響之大自不必說,而米芾書法的影響自宋代以來也可謂舉足輕重。南宋著名書法家吳琚是公認的米書高手,幾可亂真。而在與南宋對壘的金朝也盛行米書,成就最大者是米芾之甥王庭筠。其書法深得米芾風骨,氣度不凡,但鋒芒稍內(nèi)斂,結(jié)構(gòu)趨于端穩(wěn)。明朝初期和中葉,文人們追求奔放縱逸,米書正好迎合他們的這種性情。其中以董其昌、王鐸、文征明成就最高,影響最大。
若論當代書法家中深受米芾影響又能推陳出新者,自然首推周慧珺,其行書在米芾基礎上更加圓勁、雄強,為眾多書法愛好者所效法。
寶晉齋法帖 書影
元代著名學者陳繹曾生活的年代距南宋僅六七十年,但他已覺得"佳帖難得",而《寶晉齋法帖》使"學者賴此得見晉唐人仿佛耳"。
寶晉齋法帖單冊封面
明代著名藏書家、收藏家范大澈在《碑帖紀證》中寫道:"寶晉齋帖,計十卷,曹之格刻,紙墨俱精……"
清初著名學者楊賓認為:"此本不但十卷無缺,而且附以倦翁七帖,首尾宋拓,前有唐六如題簽,后有王敬美、董文敏,徐朗白跋,云天下無第三本,其一在文敏家,一即此本。是則此帖較淳化更難矣,具眼者慎毋以淳化相比也。"
著名文物鑒定家徐森玉評價:"這個十卷的寶晉齋帖珍本,是目前所知比較最為完整,而又一向很少人見到的。"
高仿精印精準再現(xiàn)
1961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今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將上圖所藏《寶晉齋法帖》影印出版,一種為三冊一函的線裝本,一種為5冊一函(附釋文1冊)的精裝本。當年的《寶晉齋法帖》,如今已極為罕見。
《十七帖》(王羲之草書代表作)
謝安《八月五日帖》
在上海圖書館的鼎力支持下,上海人民出版社此次出版《寶晉齋法帖》,不僅根據(jù)其所藏十卷全本原帖影印,還附印了該館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征集的宋拓《寶晉齋法帖》殘卷一冊,從而補齊了十卷本所缺之卷九《米芾臨謝安八月五日帖》,卷十《祥瑞帖》、《滿庭芳詞》及《賀圣朝詞》后所缺"右江西帥司帖"六字。
《十二月帖》(王獻之)
《黃庭經(jīng)》(王羲之楷書代表作)
今天,《寶晉齋法帖》在孔子2566年誕辰日新書首發(fā),不僅為廣大書法愛好者提供一部經(jīng)典的傳世之作,更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積極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最好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