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蔡國強師弟薛松——“燒烤藝術家”的燒烤作品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佚名 2009-03-31

 

  近日,《回首·解構經典——薛松作品展》在上海美術館三樓開幕。該展覽8月還將在寶島臺灣長流美術館展出。作為蔡國強的師弟,薛松被人稱為“燒烤藝術家”,其創(chuàng)作方式很“怪異”,他利用燒過的印刷品碎片進行拼貼創(chuàng)作。在開幕式結束后,薛松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夢露、周璇同時“出鏡”


  在1990年年底一次偶然的火災后,薛松從廢墟中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和創(chuàng)作方法。他借鑒了西方利用現(xiàn)成物進行拼貼創(chuàng)作的概念,跳出了素材的限制,以燒制的方式來解構傳統(tǒng)文化,以拼貼重置了流行的元素,使用文化符碼來表現(xiàn)多層次的創(chuàng)作內涵。此次展覽展出了薛松“古典流行”、“文字符號”、“古今對話”三個系列50多幅畫作。

 


  可口可樂、麥當勞出現(xiàn)在薛松的作品中。薛松表示,它們是外來文化的一個符號,當時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的出發(fā)點,是為了表現(xiàn)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的沖突融合。在展覽現(xiàn)場,記者看到了一組可口可樂的作品,可口可樂的瓶子里呈現(xiàn)出中國山水畫的風景。乍看上去,可可樂的瓶子有點像中國的鼻煙壺——鼻煙壺的內壁上經常會勾畫中國山水。


  中外明星們也出現(xiàn)在薛松的作品里,如夢露、周璇等。作品《歡迎  夢露》幾乎是一張合成照片,夢露的玉照高懸上方,而背景則是各個年代人們的照片;而作品《大明星周璇》中,周璇的頭像被鑲嵌在五角星中,背景是清末民初的各階層人群的照片。

 

  “十幾年下來,我的焚燒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比如,我有了很多夾子之類的工具,可以控制那些舊東西燒到什么程度。”


  ——薛松創(chuàng)作心得


  徐悲鴻、豐子愷


  都被“惡搞”


  薛松自然不忘與大師們對話。對話的方式就是將大師名作的畫冊燒毀后再重新拼貼,有些是再現(xiàn)原作,有點加入了其他背景。比如,在作品《天馬星空——與徐悲鴻、弘仁對話》中,薛松將兩位大師的作品燒毀后拼貼成了一張畫。而豐子愷漫畫《昔年歡宴處 樹已高三丈》,薛松加入了現(xiàn)代化的都市場景,將“昔年歡宴處”的變遷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薛松透露:“作品里面的線條不是畫出來的,而是用大師作品畫冊的灰燼勾畫出來的。”


  金錢在薛松的作品里別有一番含義,它可能也是一場洪水。商業(yè)時代,合作常常源于利益。作品《合作》的背景是中外錢幣,中央是一個大大的“8”字,線條交匯處,兩只手緊握在一起。

 

 

  一場大火“救”了我


  對話薛松——


  一場大火“救”了我


  廣州日報:聽說你的這種創(chuàng)作風格與一場大火有關?


  薛松:是的。我從上海美術學院畢業(yè)后在歌劇院做舞美設計,宿舍就在歌劇院的小劇場后面。那地方連續(xù)三年發(fā)生了三次火災。我清楚地記得那是在1990年的12月26日,小劇場裝修到一半時突發(fā)火災,大火足有十幾米高,整個木結構的小劇場都被燒了,連玻璃都熔化了。大火燒毀了我的很多物品,對我來說,那是一場悲劇。當時,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藝術語言。在火災后的現(xiàn)場,我找到了一些燒壞的樂譜、書籍、床單、手帕等亂七八糟的東西。于是,我把它們收集起來,想著怎么樣把它用到我的繪畫里。當時,這種思路還處于一種混沌狀態(tài),我在工作室里就像科學家做實驗那樣進行著各種不同的嘗試。慢慢的,我的思路越來越清楚,于是自己買材料自己燒。

 

 

  廣州日報:你最初用“燒烤”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很多人都不理解,聽說你太太也感到很奇怪?


  薛松:很多同行還是看得懂的。至于普通觀眾,他們一方面覺得很奇怪,一方面又覺得很新鮮。當時,人們的確難以接受,開始的時候,其實很苦悶,因為被邊緣化,無法進入主流,辦展覽更是不可能的。1996年,我在上海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而在西方產生影響也是1996年在德國的一個展覽。

 


  廣州日報:你的每幅作品都會用到成百上千的焚燒殘片,會花費很多時間吧?


  薛松:收集資料需要花很多時間,資料的來源有很多種,有些是朋友給的,有些是從舊書店買的。就像歌星唱歌一樣,十幾年下來,我的焚燒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比如,我有了很多夾子之類的工具,可以控制那些舊東西燒到什么程度。這些,都是一點點完善的。


  廣州日報:對于你自己作品的解讀,你怎么看?有沒有新的想法?


  薛松:我的語言就是通過我的方式把很龐雜的東西融合在一起——有關系的、沒有關系,甚至互相矛盾的。隨著社會的變化,作品的內容也一直在往前發(fā)展。至于將來,有時說不清楚,如果有新的刺激,我會用我的表達方式去做。


  薛松:現(xiàn)居上海,職業(yè)畫家。1988年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作品多次赴美國、英國、瑞士、丹麥、意大利、希臘、俄羅斯等國家參加展覽。他將各種紙上出版物以燃燒的方式進行“消解”,使原本富含“意義”的話語載體變成殘片和灰燼,作為繪畫材料使作品包含多種沖突與消解。在北京大學文化產業(yè)研究所副所長張雨晴看來,薛松的藝術風格是普普藝術和東方意象的結合。而著名藝術評論家江梅表示:“薛松既是圖像現(xiàn)成品的終結者,也是再生圖像及其意義的創(chuàng)造者”。

【編輯:海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