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購票現場
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是新加坡的全新地標,2012年1月11日,第二屆“藝術登陸新加坡”在此開幕。作為亞太地區(qū)首屈一指的當代藝術博覽會,本屆博覽會以“我們是亞洲(WeAre Asia)”為主題,旨在通過主題性的引導,掀起亞洲藝術尋求區(qū)域性資源融合的風暴,通過聚力在藝術世界中謀求自己的地位。博覽會共吸引了三萬一千余人次的入場,比起上屆博覽會三萬兩千余參觀人次的記錄略低,但在全球經濟普遍低迷,藝術市場更是有走低趨勢前提下,這個數字仍然不失為是對當代藝術的一種鼓勵。
提升國際影響力,關注亞洲藝術
早在去年11月在UCCA舉辦的第二屆“藝術登陸新加坡”發(fā)布會上,洛倫佐即表示今天的亞洲藏家尚未形成統(tǒng)一性的對亞洲當代藝術的推動,大部分亞洲藏家局限于收藏本國藝術家作品及西方作品之上,而很少關注整個亞洲的當代藝術動態(tài)。因此第二屆博覽會的重心會在亞洲畫廊上,組織方會減少西方畫廊的數量并對申請的西方畫廊進行嚴格的審核。洛倫佐沒有食言,總體而言本屆博覽會最終參展的西方畫廊質量很高,其中不乏白立方畫廊(WhiteCube)、馬爾伯勒畫廊(Marborough Gallery)、維多利亞·米羅畫廊(Victoria Miro Gallery)、Eigen+Art(來自萊比錫/德國)等世界知名畫廊,而從畫廊帶到博覽會現場的作品來看,其中也著實不乏精品,亮相本次博覽會的夏加爾、米羅等歐洲大師的作品堪稱是館藏級珍品。
西方優(yōu)秀畫廊的亮相提升了博覽會的國際影響力,吸引了國際性的關注,而本次博覽會的重頭戲仍然在亞洲畫廊方面。來自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的畫廊在本屆博覽會上占據了主流,在作品的色彩、形式上也帶有顯著的本地當代藝術特色。其中,來自北京的aye畫廊、Boers-Li畫廊、F2畫廊、程昕東當代藝術中心、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空白空間、龍德軒當代藝術空間、龍藝榜畫廊、魔金石空間、楊畫廊、藝凱旋藝術中心、鑄造藝術館等,來自上海的羅浮紫藝術典藏、對比窗畫廊、OV畫廊、其他空間,來自香港的奧沙畫廊、de Sarthe畫廊和來自臺北的大未來林舍畫廊已經耿畫廊TKG+等組成了中國畫廊的主流。
洛倫佐表示,他希望以“藝術登陸新加坡”為平臺,將亞洲藝術推向世界。同時,也希望亞洲當代藝術從業(yè)者們能夠借此契機,通過互相的交流與協(xié)作強大亞洲當代藝術本身的力量,對于第一屆“藝術登陸新加坡”之后促成的亞洲藏家們的互訪活動,洛倫佐感到非常欣喜,他認為這是亞洲當代藝術在更大范圍內活躍的基礎,而對于博覽會能促成這些活動更是深表榮幸。同時,他也呼吁亞洲當代藝術的藏家把視野放大,對整個亞洲的當代藝術給予更全面的關注。
藏家組團參觀,洛倫佐的好主意
在博覽會的開幕現場,20余位來自全球的亞洲當代藝術藏家站成一列,他們代表了對“藝術登陸新加坡”的支持,也代表了博覽會總監(jiān)洛倫佐向參展商承諾的“藏家團”。據悉本次博覽會共有近300余藏家出現在會場,烏里·???、余德耀(微博)、張明、喬志斌、朱彤等知名藏家悉數亮相。其中,據信??速徺I了由龍藝榜畫廊帶到新加坡的陳琦作品,而朱彤則從程昕東當代藝術中心購走一件楊千的作品。
藏家團的出現是博覽會開幕第一天最大的話題,也掀起了本屆博覽會第一輪的銷售高潮。開幕當晚過后,UCCA帶來的兩張楊茂源的版畫新作在當天出售,而來自耿畫廊TKG+的彭薇作品、來自香格納的丁乙、徐震作品以及Y++帶來的一位菲律賓籍藝術家作品都被貼上了象征售出的紅簽。
對于洛倫佐的藏家團計劃,大多數受訪畫廊都表示了贊賞。盡管有部分畫廊認為本屆博覽會洛倫佐帶來的藏家縮水,并沒有完全履行他的承諾,但這種集中藏家的做法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整個博覽會的成交并推動了整體的買氣。同時,對于組織方而言,這種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省了迎接及安排藏家的精力,能夠讓組織方更好的為藏家和參展商服務,對于博覽會而言,這不失是一個值得特別推廣的好辦法。
東南亞風格盛行,中低價作品受熱捧
誰是藝術登陸新加坡的主要買家?答案是新加坡及東南亞地區(qū)的中產階級。這一部分群體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他們希望在博覽會上購買到物美價廉的藝術品作為家庭的裝飾與生活的點綴,而他們的審美趣味則帶有明顯的亞熱帶特點:色彩豐富,平面性強。這在印尼及菲律賓的畫廊代理的作品中尤為突出,在展覽現場,東南亞風情的繽紛色彩給人的感受特別明顯,帶著亞熱帶風情的平面性較強的作品是博覽會現場展示作品的主流。奇異的色彩搭配與輪廓模糊的畫面帶給筆者獨特的觀賞體驗,而這種類似于墨西哥女藝術家弗利達作品的風格中似乎暗合著有著民族風情與地理特色的火熱與激情。
而從銷售狀況上看,除了格哈德·里希特的一件代表性作品以152萬美元價格成交之外,博覽會并沒有產生更多的明星銷售,中低價位的作品是主要的銷售產品。來自上海羅浮紫典藏的毛文才在采訪中指出,新加坡博覽會因為其特殊的買家群體,在作品選擇上應該選擇傾向于東南亞審美口味并且價格不太高的作品,而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大多數畫廊的銷售確實都以中低價作品為主。而本次博覽會毛女士帶來的中低價位作品都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另一家上海畫廊其他空間的代表同樣表示相比于上屆,本屆博覽會畫廊的銷售表現要更好一些,主要原因與畫廊在作品選擇上以中低價位為主有著莫大的關系。而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的展位上,皮影小人的銷售也做得有聲有色。
亞熱帶風情能否吹暖亞洲當代藝術
在全球經濟發(fā)展放緩之時,藝術市場的走向存疑,而剛剛過去的博覽會雖然看上去很美,卻仍然存在著種種的問題。
譬如展商對博覽會承諾的藏家團未能如約而至的質疑、對于組委會描繪的銷售場面沒能兌現的不滿,以及中國參展商對于博覽會被安排在春節(jié)前一周左右、且適逢臺灣地區(qū)大選的尷尬時間段的抱怨。而且,本屆博覽會的銷售低于去年顯見是不爭的事實,大部分參展畫廊都表示雖然銷售狀況可以接受,但是與預期仍有較大差距。生活中,雖然預期與實際總有無法彌合的距離,但是就此看來,“二年級生”的“藝術登陸新加坡”仍然有著較長的路要走下去。
藝術登陸新加坡于2012年1月15日結束,歷時五天。從嚴寒的北京一頭扎入新加坡這個亞熱帶國家,處處可感知溫煦的風情,溫暖舒適的感覺伴隨著“藝術登陸新加坡”的整個過程,而我們更加期待的是,這里亞熱帶的風情盡能吹暖亞洲當代藝術的持續(xù)前行。
【編輯:成小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