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dāng)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里奇:顧德新的腐爛與美好

來源:世藝網(wǎng) 作者:里奇 2009-05-06

     為了很好的欣賞顧德新作品,我試圖查找有關(guān)他的文字,發(fā)現(xiàn)實在是少之又少,我只好一頭穿進(jìn)他的作品,象那一堆豬腦,我不在乎把自己放在那一堆的豬腦里面,或我不在乎讓自己在他的作品面前顯出無知,“無知就是力量” 這話誰說的來著? 噢-------一句流行語,我把它用在這了。
 
      首先,我必需承認(rèn),我的視覺感受是脫不開我一貫的生活經(jīng)驗的,比如我看到血會感到恐慌,它總使我想到死亡,而且是那種見血的死亡,突發(fā)的,帶有暴力的死亡,或者事故。如果再聞到刺鼻的血腥味就更受不了了,不僅僅想吐…… 。相反,當(dāng)我看到……比如鮮花、美麗的天空、可愛的西紅柿……我有點(diǎn)語無倫次了,總之,大家明白我說的意思。這種感受基本上我們是相同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習(xí)慣或者認(rèn)識,我們不必多加思考就能給自己一個簡單的答案: 這---是多么的殘忍,抑或那---又是多么的善良啊,等等。

      奇怪的是,我?guī)е@些骨子里(或者皮膚上)的感受去面對顧德新的作品,我竟然說不出話來,我的感受忽然的不知了去向,我想這就像一個剛剛出生不久的兒童,比如有人做過這樣的試驗,兒童對于什么叫害怕是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體驗才會得到驗證的,獅子與山羊,最初存在于他腦子中的定義只是兩個不同的事物,要使其懂得哪個兇狠哪個善良就不得不對他實施一定程度的教化,這是我們大人們要做的事情,當(dāng)然他也可以自己獲得教化,但是很危險(也是我們大人的看法)。

      教化看來是一門必不可少的功課,人類的自我教化更是被看作一種“ 心理過程” ,這在皮亞杰的著作中可以找到相當(dāng)多的根據(jù),此處不再重復(fù)。在他的理論中有一點(diǎn)是可以著重拿來說明的,即“知覺具有或然的本質(zhì)” ,本著這種認(rèn)識基礎(chǔ),在顧德新的前面似乎我們就能找到一些可能被完全忽略掉的東西存在,而這些“ 被忽略” 的東西或許正是顧德新要大書特書的,雖然他對自己的作品鮮有語言上的表述,這也是他一貫的做法,表述是教化的開始,所謂誤入歧途可能就是一種對表述的負(fù)面性解釋了,在顧德新看來,語言是人類交往的障礙。

      由此我們便會理解為什么他每次都不給展覽起個相應(yīng)的“ 題目” 而只是簡單地書寫“ 顧德新---某年某月某日” ,唯有一次他在墻上書寫過“ 一萬年后X年X月X日人還在” 就算是他難得的一次表述吧,或者說難得的一次對觀眾的“教化” 。

      為使文字簡潔些,這里我只談些有關(guān)他使用肉或肉類作為材料而實施的裝置作品,因為這類作品是他藝術(shù)上的主要呈現(xiàn),而且也是最引起多數(shù)人興趣的,當(dāng)然也是讓人最感到厭倦的,因為他實在是不止一次地使用肉了。
      首先我要請顧德新原諒,或許他會以為我要以此來替代他本人對作品的“闡述”(雖然他從未闡述過自己的作品) 或替代他教化觀眾(這更不是他的意圖),萬不得已,我會盡量地避免他對我有這樣的看法,這是件可能即“ 得罪” 作者又“ 得罪” 觀眾的事情,我還是小心翼翼為好。 

      當(dāng)我第一次看見他在用肉做作品的時候,我當(dāng)時的心理是趕快立即的躲避,這種心理以一種抑制不住的力量驅(qū)使著,我盡量地把頭回過去或把眼睛閉起來,因為當(dāng)時的現(xiàn)場感有些讓我承受不了: 他在一塊一塊地切割,先由大塊變成小塊,然后逐一地放到若干個巨大的透明盛器里面最后蓋上蓋子,我奇怪他為什么不在最后“ 完成”的時候加入液體防腐劑,起碼這些肉能在一個“ 展覽的期間” 保持新鮮而不至于發(fā)臭和生出蛆來,顯然他當(dāng)時根本沒有要加防腐劑的意思如果展方不特意要求他這樣做的話。還有一個細(xì)節(jié)是,當(dāng)這些都完成了之后他便離開了,甚至開幕式他也只是悄悄地站在一處(我猜想此時他心里覺得這事已經(jīng)跟他“沒關(guān)系”了),甚至不知道要給這些作品拍些照片,不管怎樣這是一個作品,一個展覽,一個開幕式啊。

      羅嗦了這些似乎還是沒說到點(diǎn)子上,到底顧德新要拿這些東西向世人說明什么,顯然“不說明” 不是理由,不說明到了“讓作品自己去說明吧”更不是理由,這是套話,任何人都有可能會采用這樣的套話來“ 說明” 自己的作品,最后“ 不說明” 自然而然地變成了藝術(shù)家白撿的“ 高級說明” 。在我看來,從以上他實施作品的過程中可以理解顧德新的“ 不說明” 是因為什么,比如他不加防腐劑,比如做完就走連個照片都懶得去拍等等,如此看來他從自己的內(nèi)心中實在找不出“說明” 的動機(jī),一片空白,空白到等待下一個作品或下一個展覽再去填充之,就像他本人所說的,一個展覽或一件作品在已經(jīng)形成之時對于我來說是結(jié)束了而對于他人來說則是個開始。

      肉---有機(jī)物---生命意識等等這一系列相關(guān)于宇宙自然的看法被他這句話多多少少地點(diǎn)到了,肉---在失去靈魂或思想之后,也即我們通常所指的死亡之后,其被教化的那個過程也被斷然抹去了,剩下的就是肉體的“自我”存在,一種“重新回歸”的狀態(tài),一個可以被重新界定的事物。所以在他的作品里,鮮血不一定是犧牲,腐爛仍然是美好的。這里你從他始終的微笑中也會得到驗證。
  --2009年4月2日

 

 

【編輯:仕賢】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