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學院——當代中國畫學院教育高峰論壇”發(fā)言
很榮幸能參加今天的論壇,聽到前面諸位教授、專家,給我許多啟發(fā)。由于時間限制,我只談我自己觀察、思考目前中國畫創(chuàng)作和教學問題的幾個基本出發(fā)點。
第一點,在保持傳統(tǒng)面貌,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精神方面,我們的繪畫是當代中國文化領域內最突出的門類。政治、經濟、工業(yè)、生活……就不必說了,因為它們早已成為與原有形態(tài)不同的面貌。拿文化藝術領域各門類相比較,繪畫比文學、詩歌、音樂、舞蹈、戲劇都保持了更為完整,更為濃厚的傳統(tǒng)色彩。中國畫是至今仍然保持源遠流長的繪事傳統(tǒng)的僅有的文化門類。每念及此,不能不感到十分欣慰。
第二,我從來認為中國畫應該具有自己的“邊界”,即保持其與一般繪畫門類不同的“異質性”。80年代中期,我寫過一篇《中國畫應該有自己的邊界》,認為如果著眼于實踐,而不是止于空談的話,中國畫的邊界不在某種哲學觀念或者感情、意境方面,而應該在它的技法和工具材料方面。另一方面,為了保持這一藝術的生命活力,“邊界”應該是類似于“界樁”, 可以移動,可以“滲透”,而不宜成為讓來者“碰得頭破血流”的堅硬墻垣。
第三,應該保持中國畫的特殊面貌,但不可夸大中西繪畫之間的差異,因為那不符合歷史事實。人類文化的歷史告訴我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繪畫在其產生和終極目的上都是一致的。繪畫的基礎層次是通過眼和手留下使人感動的視覺形象;繪畫的最終目標是人的創(chuàng)造才能的發(fā)揮和人性的完善等等。這兩方面各民族都是一致的。擴而展之,各門藝術均可作如是觀。
四,雖然現(xiàn)行院校教學存在許多明顯的弊端,但從人的整體發(fā)展和完善角度看,現(xiàn)代學院教育遠勝傳統(tǒng)的師徒相授。由于現(xiàn)行的教育存在缺點和局限,就提出走回頭路,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想法。當然,中國各地的美術院校系科,應該辦出自己的特色。特別是那些著名的院校,應該形成自己的“傳統(tǒng)”和自己的面貌。教學思想、教學方式和專業(yè)設置應該各成一體。
五,中國畫教學不應該讓學生一頭鉆進古老的傳統(tǒng),而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社會,關注現(xiàn)實人生,創(chuàng)造與現(xiàn)實人生相連接的藝術。我們不能讓中國繪畫喪失生長、變化的活力,淪落為單純的“文化遺產”。從這個角度看近百年中國畫教學的分解與綜合的矛盾(即繪畫系科分設中國畫、油畫、版畫……,中國畫專業(yè)之下又分解為山水、人、花鳥,工筆、水墨、重彩……)應該說是各有利弊。綜合有利于人才培養(yǎng),分解則有利于技法的傳授。不必將二者絕對化。
六,與專業(yè)設置的綜合與分解類似的問題,是中國畫人才的知識結構問題。有的專家提出,只有熟讀“四書五經”才能成為大畫家??峙?ldquo;四書五經”學好了,不一定就成大畫家;反過來,四書五經沒學好,也不一定不能成大畫家。中國畫家與文人畫家是兩個概念,與士大夫文人畫家更是兩個概念?,F(xiàn)代社會不可能出現(xiàn)真正的文人畫家,而只能出現(xiàn)假冒的文人畫家。有文章說“中國畫之美就美在筆墨”,這當然是一家之言。其實“中國畫的精髓全在筆墨”之類說法并不是傳統(tǒng),而是今人的創(chuàng)造。在院校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練好“筆墨功夫”并不等于具備了畫好中國畫的全部條件。對綜合素養(yǎng)的寬廣要求與對“筆墨功夫”的片面強調,存在著教學觀念上的矛盾。
七,前面發(fā)言中提到要讓學生懂得高雅的藝術格調,這顯然十分必要。但格調包含著兩方面的要素,一是對前人經驗的選擇性汲取,二是對前人習規(guī)、程式的突破。舍其一便無格調可言。
我自己生長于舊式環(huán)境,即所謂“封建文化”家庭”;另一方面,我又經受了幾十年“左”的思想改造。雖然時有反省,但兩方面的痕跡都不是能輕易淘洗干凈的,我對中國畫藝術的基本觀點很可能包含著種種片面性。請大家指正。
【編輯:李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