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美術館藏品要展示本土文化特質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朱永安 2012-10-30

吳昌碩的《琵琶玉蘭》、徐悲鴻的《雙雄圖》、齊白石的《蝦》、傅抱石的《陶谷贈詞》、陳之佛的《秋菊白雞》、呂鳳子的《四阿羅漢》、力群的《魯迅像》……百件作品薈萃了活躍于民國時期各類美術運動中的代表人物的重要作品。作為“2012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的組成部分,“回望——江蘇省美術館館藏民國美術作品展”不僅抓住“精品”二字,更以“回望”的形式,展現(xiàn)出該館特有的歷史積淀。

民國美術在其發(fā)展的30余年間風格斑斕多樣,在針鋒相對之中構建出了自由多元、豐富獨特的文化格局。此次江蘇省美術館推出的館藏民國美術作品展,基本再現(xiàn)了民國美術史的發(fā)展歷程,并在民國文化的宏觀背景下,建構了理解民國書畫的歷史脈絡。劉海粟之于洋畫運動;龐薰琹之于決瀾社;徐悲鴻、蔣兆和之于寫實主義;高劍父、陳樹人之于新國畫;于右任、譚延闿之于四大書家;齊白石、張大千之于文人墨戲;力群、李樺之于新興木刻……中國繪畫各類風格技法和思想觀念如何此消彼長、如何重新尋找與現(xiàn)實和大眾的關系及恢復藝術應有的生機和活力、中國畫家如何在救亡圖存的精神力量下探索變革等歷史命題,都在展出的100件名家大作中得以反映。

展出20世紀上半葉中國現(xiàn)代美術作品并不新鮮,但江蘇省美術館推出民國時期藏品展卻有與眾不同之處——其前身就是成立于1936年的中華民國國立美術陳列館。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第一座國家級美術館,不僅其建筑本身是民國時期建筑的典范,當時許多全國范圍內重要的美術活動也在此舉行。

江蘇省美術館館長孫曉云表示,美術館應該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特色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通過歷史積累逐漸形成的。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美術館之一,江蘇省美術館憑借歷史資源并依托江蘇深厚的美術文化氛圍,擁有包括吳門畫派、清初四王、金陵八家、揚州八怪、新金陵畫派以及20世紀各派名家的逾萬件藏品。

如今,江蘇省美術館的老館和新館均坐落于有“民國文化街”之稱的南京長江路上,此次精選館藏民國時期名家作品展出,除在美術史的梳理研究意義之外,也體現(xiàn)了美術館與其所在城市的文化融合。孫曉云說,美術館的歷史基礎和城市的文化氛圍正是江蘇省美術館的最大優(yōu)勢和特色,而美術館也只有注重展現(xiàn)本土文化特質,才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自己的發(fā)展。

美術館要融入城市文化就必須融入市民生活,能夠吸引觀眾。為更好地讓觀眾感知這些作品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展覽舉辦期間,江蘇省美術館不僅邀請學者舉辦“翰墨百年——民國書法篆刻藝術漫談”主題講座,還印制了《民國美術知識手冊》,策劃了創(chuàng)意美繪之團扇、藝術進社區(qū)等“民國文化的印跡”系列活動。

孫曉云介紹,目前江蘇省美術館已經根據館藏藝術品的種類出版了8本畫冊,此外還從館藏民國時期作品、新金陵畫派等或歷史時期、或藝術流派的角度出版介紹館藏的畫冊,這些不僅方便了美術研究者和普通觀眾,也在美術館的館際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作為美術館的立館之本,館藏需要在不斷豐富、研究和展示傳播的過程中發(fā)揮更大的社會效益。她表示,江蘇省美術館老館修繕完畢后,館藏民國美術精品將作為固定陳列的組成部分永久展出。

 

 


【編輯:劉建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