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31日,蘇富比拍賣行首次在紐約舉行的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會上,張曉剛1998年創(chuàng)作的大幅油畫《血緣:同志120號》賣出97.92萬美元,創(chuàng)了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最高紀錄。1999年,他的這張作品出售價格為1萬美元。
2008年5月24日,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會全球首場“亞洲當代藝術”及“中國二十世紀藝術”晚間拍賣上,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 No.6》,成交額高達7635.75萬港元,打破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世界拍賣紀錄。
中國身價最高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張曉剛,在2008年紐約蘇富比春拍中,他的《Untitled》和《2001 No.8》雙雙遭遇流拍。幾個月后,在倫敦佳士得“當代藝術夜場拍賣”中,作為58件拍品中僅有的兩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之一,他的《父親和女兒》因90萬至150萬英鎊的超高估價再次無人問津。
同樣,從最近蘇富比兩場秋拍也可以看出,中國當代一些明星藝術家并沒有想象中的堅挺。有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作品普通卻估價過高是明星藝術家作品頻頻流拍的“罪魁禍首”。另一方面,當流拍成為拍賣場上的普遍一景,也反映出藏家不再像以往一樣對藝術家名氣盲目追捧,在更大的程度上,市場開始講究用作品本身說話。
今非昔比
其實,大規(guī)模、國際化的“流拍風”早在去年秋拍時就已刮起。去年秋天的蘇富比拍賣會上,待售的76幅畫作中有20幅沒有尋到買主,其中包括被人們寄予很大希望的梵高畫作《麥田群鴉》。國內(nèi)藝術品市場在火爆多年后也遭遇寒涼,人們對中國當代藝術品屢創(chuàng)天價的諸多質疑再一次集中爆發(fā)。今年以來,藝術品天價成交的神話更是難以為繼。在全球金融海嘯沖擊下,近年來一路高歌猛進的當代藝術品市場,經(jīng)過一番透支博弈之后,終究還是無法獨善其身。
以保利拍賣為例,5月28日的當代藝術夜場共推出65件拍品,成交率僅75\%、總成交額僅1.84億、千萬級作品僅3件,最高成交價王懷慶的《四合》僅2352萬元。與其去年秋拍當代藝術夜場的91\%成交率、3.25億總成交額、6件千萬級拍品、3920萬元的最高成交價相比,明顯后勁不足。嘉德、翰海、長風、中貿(mào)、榮寶等北京的各大藝術品拍賣公司2008春拍人氣也均不如從前。
這是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發(fā)展的中場休息,還是市場重新洗牌的前兆?
“今年的現(xiàn)當代藝術品市場非常不景氣,我們還要觀望一下,再做下一步計劃。”今年香港的蘇富比大拍后,已有畫廊老板明確地表示。
【編輯:姚丹】